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诗文是我国经典文化,选入统编教材的古诗文比原人教版教材增加80%左右,体现了国家注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吸纳和传承,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也是教材的意图。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语文教学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这也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诗文就是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化。初中生通过学习古诗文,可以培养热爱民族语言的兴趣,有助于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因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古诗文教学责无旁贷。古诗文教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古诗文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此文就从一线语文教师应怎样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操作、如何驾驭教材、如何挖掘出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等问题为思考的起点,从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对此进行实践探究。  相似文献   

3.
古诗文是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统编教材选编了大量的古诗文,目的是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感染,自觉传承民族文化。在教学中,只有根据古诗文的特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方案、创造性地使用文本,才能发挥古诗文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因此,古诗文的教学设计,教师要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展开诵读活动、言语实践活动,并通过文本背景的介绍,让学生自觉理解并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同时通过备课、上课、研磨和反思活动,实现课堂教学新的突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古诗文教学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4.
牛荤 《成才之路》2013,(14):19-19
新语文课程标准把"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教材中给我们推荐的古诗文篇篇都是上佳之品,我们对初中教材的古诗文稍做整理,便可以发现其中的丰富多彩、无限风景。我们知道了如何学习、生活、做人:从"书非借不能读也"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到"先天下之忧  相似文献   

5.
日本捐助防疫物资所附古诗文赠言,一时传誉于社交媒体和官方媒体,由此引发对古诗文教学进行课程学考察。日本属于汉字文化圈,日本语文教材编入中国古诗文,主要课程目标乃是传承本国的传统文化。我国中小学教材十分重视古诗文,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精神指导下,部编本语文教材进一步加强了古诗文的课程地位。但对古诗文来说,"学什么"重要,"怎么学"更重要。古诗文课程的实施,面临着作为"祖母语"的语言之隔阂与作为"意义"的语境之阙如的双重阻碍,也因此承受着来自应试教育的更大压力。价值指引与审美,是古诗文的课程意蕴与功能。审美,因其超越性,使古诗文学习跨越了双重阻碍,也使价值指引成为可能。古诗文课程,因为审美的普遍性与综合性,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古诗文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向学生介绍并使其接受祖国优秀古文化的任务。然而。中学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收效不大。为改变这种局面。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效率,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中总结了学习古诗文的三个价值取向.现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新的职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学习古诗词是了解和传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重要方式。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见解。一、开展强化诵读诵读是我国古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说明吟诵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职高语文教材选编推荐的这些古诗文是  相似文献   

8.
吴惠琴 《教师》2020,(9):25-26
古诗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目前教育部门正逐步增加教材中古诗文的篇数,从侧面反映出国家对传统文化中古诗文的重视。群文阅读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建立起课内古诗文教学与课外古诗文学习的桥梁,通过对比式教学来实现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加深学生对同类型古诗文的理解与掌握。文章分享了在小学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三步"教学模式,以期为小学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情境再造:小学古诗教学的审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论:小学古诗教学的定位香港新的语文课程提倡小学生学习古诗。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在1990年编订的《小学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中,提出语文教学须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所认识”,特别编选了一些浅易的古诗文作为共同教材。不过,这些古诗文只编在六年级的教材,而且是让教师自由选教的。在新课程提倡学习文学、认识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教育当局建议小学生学习古诗文,并在2002年出版了《积累与感兴:小学古诗文诵读材料选编(试用)》,辑录了古诗100首及古文50篇,供教师自行选教。把古诗列为小学语文课程的指定教学范围,建议在各年级都可以施教,并…  相似文献   

10.
戚碟颜 《考试周刊》2014,(58):45-45
<正>作文教学中,我尝试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教材,特别是古诗文阅读教材进行写作训练,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学习古诗文、背诵古诗文,单纯为了获得试卷中的三十分,那太可惜了,老师可以利用古诗文这个"他山之石"攻作文这块"玉"。这样学生本来对学习古诗文不大感兴趣的,知道对写作有很大促进作用后,也会愿意学习古诗文。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阐述如何巧用古诗文为学生写作添翼。一、巧用古诗文名句为作文的语言表达添翼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出台以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也逐步在各地推广使用。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下,任务群学习、整本书阅读的新模式中,古诗文教学再次成为广受关注的教学重难点。教师可利用各种新式情境教学法,助力古诗文教学提效促优。  相似文献   

12.
统编版语文教材注重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所选古诗文数量有所增加,古诗文的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情感的一个重要纽带。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发掘古诗词中的情感内容,发挥古诗词的美育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版教材中增加了古诗文的比重,意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然而现实中要贯彻这一理念,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三对话"从古诗文教学意义、现状及其对策进行分析,以便教师真正把握教材编者的意图,提升古诗文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4.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要学好古诗文,熟读、背诵、理解是最好的法宝。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得法,不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能力也会有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5.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结晶,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语文课程标渤明确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但纵观我们的教材,古诗文的内容毕竟有限,所以,要扩大学生古诗文的阅读量,必须对古诗文教学进行拓展。鉴于这一认识,我在古诗文教学中采取了课内拓展阅读与课外拓展阅读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的学习,尤其是古诗文,对于继承几千年来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古诗文毕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一首古诗,短短几句,诗人就会描绘出一种意境,  相似文献   

17.
吟诵是古代的读书方法,也是古人创作诗文的重要手段,当今,我们把吟诵作为一个对古诗文理解的途径。在部编教材中,优秀古诗文占到所有选篇的30%。针对部编教材的这一变化,教师若能教会学生吟诵,将吟诵注入格律诗教学,对促进格律诗乃至其他古诗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林丽 《新教师》2022,(3):82-83
在建党95 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教科书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做出了相应调整.其一,大量增加古诗文篇目.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共编排了129 篇古诗文.其二,在文言文的学习时间安排上也有所调整,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从以往的五年级下册提前到了三年级...  相似文献   

19.
叶辉 《现代语文》2014,(6):57-58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所以现今的各套高中语文教材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古诗文供学生学习。但是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学生在这方面的阅读量小,积累也少,难以理解、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各种形式上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方法比如表演法、视频辅助法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但是经常使用也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古诗文的教学要求发生了转变,即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形成一定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形成一定的民族文化归属感,要让学生主动地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教师需要转变自身观念,需要发现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使用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本文从备课策略、激发兴趣、作业布置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基于新课程理念背景的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