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建清  陈果  单航 《科学学研究》2020,38(10):1768-1781
鉴于近年来中国进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势头和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参与度的不断加深,重新审视进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中国2000-2014年16个制造业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进口贸易、价值链嵌入与制造业生产率进步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进口贸易研发溢出能够显著促进生产率进步,价值链嵌入与生产率之间则呈现“倒U型”关系,存在“低端锁定”效应;价值链嵌入的“低端锁定”效应集中体现在低技术行业,在中高技术行业并不明显,同时技术水平越高的行业进口贸易技术外溢效应也越大;价值链嵌入度是影响进口贸易研发溢出效应的重要因素,两者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但呈现“正U型”,即随着价值链嵌入度的不断加深,国内制造业技术吸收能力得到提高,进口贸易研发溢出效应由负转正;相较于发展中国家,价值链嵌入对从发达国家进口所获得技术外溢效应影响更为显著,原因可能在于来自发达国家的进口产品通常包含更多技术含量,对技术吸收能力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知识溢出获取企业升级所需的技术是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动机之一。基于知识累积模型的构建与分析,嵌入性依赖和领导企业设置的知识壁垒导致的学习障碍是领导型治理模式全球价值链下企业陷入低端锁定的主要原因。跨价值链学习、同类技术发展和跨国并购是三种突破学习障碍的可行路径,可以摆脱嵌入性依赖的负面影响,并绕开知识壁垒获取所需的知识。  相似文献   

3.
我国复杂产品系统企业市场控制力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静  苏敬勤 《科研管理》2016,37(1):28-38
旨在探析我国复杂产品系统企业市场控制力的主要构成要素,以通过构建、强化市场控制力化解其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锁定”的问题,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采用多案例嵌入式调查统计分析法,基于探索性多案例研究和文献分析归纳提炼出15个影响复杂产品系统企业市场控制力的观测变量,形成本文实证研究的测度量表,并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118个样本数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因素进行提取,得出3个主成分因子,即政治政策能力、差异竞争能力和客户价值链管理能力,构成复杂产品系统企业市场控制力的主因素。  相似文献   

4.
臧志彭 《科学学研究》2018,36(5):825-830
关于数字创意产业的学术研究虽然始于2007年,但在此后长达10年的时间里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数字创意产业的战略地位从2009年逐步确立,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尚有10多倍提升空间。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创意产业正面临美欧日韩等西方国家对其全球价值链的“俘获”与“低端锁定”。建构于制造业基础之上的传统全球价值链理论,已不能适用于新兴的数字创意产业,需要建构新的理论范式,需要突破“路径升级”的简单逻辑、建立重构数字创意产业全球价值链的思维模式,中国应主动探索数字创意产业全球价值链的战略性重构路径。  相似文献   

5.
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很多领域中并没有产生自己的"经济租",反而深陷"低端锁定",在价值链中只能获取整体利润的较少份额。本文从"价值链升级的必要性"、"低端锁定的缘由"以及"低端锁定对价值链升级的影响"三个角度,逐步研究并分析了我国改变目前的低端锁定现状的迫切性。本文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抓住核心要点,通过自主研发、并购等途径攀向"微笑曲线"的高处,实现产业升级。若不及时突破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锁定现状,将造成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结构的失衡、弱化内生性知识积累路径、由价值链中领导的发达国家控制着知识的流动,进而不断嵌入、不断强化并锁定在价值链低端。因此,我国需突破低端锁定现状,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  相似文献   

6.
苏敬勤  单国栋 《科研管理》2016,37(6):92-102
本文基于认知视角,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深入考察和分析动态视角下中国复杂产品系统企业技术发展的主导逻辑。研究发现:复杂产品系统企业中存在一种一以贯之的“技术归因”逻辑,其内涵体现为外部驱动、任务定义、任务实现和任务保障四个方面;复杂产品系统企业的“技术归因”逻辑具有“任务导向”和“技术聚焦”的特点,使企业聚焦于技术获取和产品研发任务,从而获得长期绩效和持续竞争优势。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技术归因”认知逻辑的惯性特征对自主技术创新的影响、不同组织阶层逻辑差异、与行业逻辑匹配性等问题,及其对中国复杂产品系统企业具有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7.
陈力田  岑杰 《科学学研究》2018,36(7):1215-1223
转型经济情境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演进过程中存在“数量-质量”核心矛盾。秉承“专用、通用和权变”能力特征视角,基于305家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先采用DEA方法将公司专利数量增长能力解构为三种子能力,再比较这三种子能力对企业专利质量的效用,以及环境不可预测性在此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研究识别了专利质量导向下企业专利数量增长能力的优先级自低至高次序:研发规模控制能力→技术领域内效率提升能力→技术领域选择能力。环境不可预测性越强,该次序越有向以下路径重塑的倾向:研发规模控制能力→技术领域选择能力→技术领域内效率提升能力。该发现基于能力特征视角突破了技术创新领域的“数量与质量替代”逻辑,调和了理论分歧;并对本土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能力重塑实现从增加努力程度向改变努力模式的转型,以实现专利数量和专利质量的均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摆脱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困境,我国各地正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本文界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化轨迹;进而结合后发地区的赶超能力实情,以平板显示器为例,研究后发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机选择,以及后发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赶超路径,旨在指引后发地区在新一轮技术变革时期谋取后发优势,实现从全球价值链的俘获型治理状态向均衡型状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孙晓华  李传杰 《科研管理》2010,31(1):93-103
摘要:在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对本土企业的市场空间存在挤出效应,加之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嵌入造成用户对国内产品需求的低端化趋势,导致以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本土产业部门缺乏足够的需求支撑,难以实现产业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本文以“市场换技术”战略为背景,从开放经济视角扩展了有效需求规模的概念,并在全球价值链理论框架下分析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双重需求结构特征,认为有效需求规模不足和需求结构低端化是抑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有效需求规模与产业创新能力存在严格的双向因果关系;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显示,需求结构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原因是本土企业长期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而无法起到激励自主研发的应有效果。因而,以突破需求因素制约为导向的政策措施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中国装备制造企业正面临“高端回流”与“低端分流”的双重竞争,探究后发装备制造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转型升级路径有助于克服低端锁定效应。文中通过“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递推逻辑,深挖路径设计契机,主要结论有:依据知识编码程度、生产复杂程度和低端节点发展潜力3个指标差异,将全球价值链分为市场型、模块型、关系型等5种类型;进一步核算知识编码指数等判识中国后发装备制造企业全球价值链主要参与类型为俘获型;并且后发者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各阶段中最容易在升级阶段被“俘获”。鉴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向具有高边际效益和高平衡关系的价值链转型以及链外升级两条“逃离”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产业变革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双重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粗放型的低端代工生产模式已难以持续。代工模式割裂了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有效联系,使得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微笑价值曲线的“洼地”,产业价值链增值能力弱。随着全球经济的“软化”发展,服务化增值已成为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主要增值点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服务化转型为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不同类型的制造业价值链由于其驱动力不同,“服务化”增值的重心也有所不同,对此,本文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服务化增强型价值链优化路径,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资源能力情况选择不同的服务化战略,以最终实现制造业价值链基于服务化增值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2.
摘要: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不仅搭载了全球知识与价值分工体系,也决定了垂直专业化分工生产方式下的利益分配格局。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和VAR模型对垂直专业化分工下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困境进行分析及检验,结果表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知识与技术封锁是一种常态,装备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并没有实现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升级的目标,相反还会陷入发达国家的俘获型产品价值链条中,从而遏制产业升级的步伐。为此,中国本土装备制造企业应在充分吸收发达国家知识、技术外溢成果的基础上,以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培育开放式创新网络为突破,摆脱低端锁定状态,建立起覆盖全球的价值网络,实现产业升级。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垂直专业化;产业升级困境;博弈分析;VAR模型  相似文献   

13.
基于剖析行业发展现状和梳理全球价值链治理文献,指出当前阻碍中国电子通讯制造企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升级并实施主导性治理的主要因素;从物流及品牌能力、研发能力两个视角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企业进行全球价值链治理的升级路线。研究发现,两条升级路线都能克服多重治理障碍,通达自有品牌制造的高端领域,实现中国企业的全球价值链高端治理。最后,根据升级路线选择而给出治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刘静  范景明 《科研管理》2019,40(5):35-46
互联网行业已日益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发展引起广泛关注,但对中国情境下互联网企业创新模式的研究仍较为匮乏。本文以创新价值链理论为分析框架,对腾讯1998-2016年间的产品创新事件进行嵌套式多案例分析,尝试探讨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创新机制。研究发现:(1)在创意产生阶段,主要存在移植创意和衍生创意两种类型,这两种创意类型通过动态组合和梯度进阶的方式驱动创意集成的演化过程;(2)在创意转化阶段,组织层面的产品经理制和项目层面的小团队模式作为主要的开发模式通过赛马机制和微循环方式驱动敏捷开发;(3)在创意传播阶段,基于中国文化的需求挖掘锁定情感沟通元,并通过快速迭代、持续优化的方式驱动创意传播的进阶式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吕文晶  陈劲  刘进 《科研管理》2019,40(4):145-156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使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升级的迫切需求。本文以海尔集团智能制造平台COSMOPlat的建设事件为例,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剖析了海尔COSMOPlat的智能制造模式及其在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动态机理与具体升级路径,并构建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基于智能制造的全球价值链升级整合分析框架。研究显示:中国制造业企业制定升级战略需考虑所在行业的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并相应通过智能生产、智能服务与智能产品转型,以智能制造为依托选择适应自身的升级路径。同时,领先企业可通过智能制造向行业制造平台转型,从而带动产业相关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整体升级。研究结论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全球价值链相关研究,为中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全球价值链类型与OEM企业成长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贴牌生产(OEM)是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表现,是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途径,但目前众多OEM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的现象却十分普遍.本文在综述企业成长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借助于丰富的实证研究材料,从全球价值链类型的角度,研究了OEM企业的升级路径.隶属于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的OEM企业应积极与业内领导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高自己的供货效率,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同时在发展初期还要实施成本控制和低价营销策略;而隶属于消费者驱动型价值链的OEM企业应适时地由制造商转变为中间商,沿OEM-ODM-OBM的路径逐步升级,拓宽市场渠道,积极打造自主品牌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制造业通过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快速发展,但是仍然依赖国外中间品与零部件的大量投入,被长期锁定在加工装配环节,出口产品技术水平存在“虚高”现象。因此融入全球价值链与真实出口技术水平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究。论文采用WIOD2000—2014年连续数据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基于改进的国内增加值出口复杂度指标来度量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水平,对于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制造业出口技术水平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融入全球价值链是出口技术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但是中国人力资本和制造业缺乏有机结合,可能存在“资源竞争”。细分行业要素密集度分析,劳动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随价值链嵌入程度提升,而在技术密集型行业这种影响并不显著,存在一定程度的价值链低端锁定效应。论文从“多极化”发展、有机结合人力资本、摆脱路径依赖几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于升峰 《现代情报》2011,31(6):12-15
通过世界家电企业的产品利润率对比分析,揭示我国家电企业高额市场占有率背后的产品竞争力不足、附加值低的现状,据此进一步分析企业研发投入、专利产出、基础研究等技术创新方面的差距,找到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低的主要原因,并给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升级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