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公共项目契约本质及其与市场契约关系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严玲  赵黎明 《中国软科学》2005,17(9):148-155
公共项目的本质是一组利益相关者围绕公共需求,共享项目资源而缔结的长期性契约。公共项目契约与市场契约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项目契约是通过要素市场而形成的,但是项目契约与市场契约相比,不是依赖于社会分工和各利益主体的比较优势,而是依赖于形成项目契约的项目团队之间合作生产带来的效益和产生的财富。回答了公共项目的本质以及项目与市场的边界,就使项目具有了可分析性,奠定了项目治理理论的基石。文中最后指出了基于公共项目治理理论的代建绩效改善途径。  相似文献   

2.
摘要:运用扎根理论对雷士公司控制权之争的案例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在既有的法律法规框架内,关系治理可以成为现阶段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重要途径。然而,作为一种需要“集体行动”方能发挥最大效用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其作用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是公司发生了侵害绝大多数利益相关者权益的行为,并且各利益相关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协调起来形成联盟。与此同时,研究也发现,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主要是与企业具有正式契约关系的利益相关者,为此,在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纳入到正式制度安排时,有必要从理论上对可能参与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一个科学的界定。  相似文献   

3.
基于工具性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本文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如何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通过对212家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发现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有助于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建立密切而长期的关系,进而从这些利益相关者处获得技术创新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企业从利益相关者关系中得到的社会资本,特别是政治关系和商业关系,在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技术创新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同时,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技术创新的正向关系受到竞争强度的负向调节影响,市场不确定性则会促进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这些发现为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从中促进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王骏 《科学文化评论》2005,2(4):101-108
科学与政治的复杂关系,是大科学时代的一个突出现象,也是"科学与社会"研究领域(STS以及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以干细胞研究在美国社会引发的若干争论为案例,考察和分析了科学与政治复杂关系的几个层面.  相似文献   

5.
李红玉  陆智强  姚海鑫 《软科学》2009,23(10):133-137
通过对Wood模型的扩展,从契约关系、利益一致性两个维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类,指出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搭建社会关系网络、产生社会信任、生成社会资本,而获得社会资本有助于企业提高财务绩效。最后从社会资本的结构性和认知性出发,给出了企业针对各类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来获得社会资本的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6.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技术创新产权主体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盛亚  陶锐 《科学学研究》2006,24(5):804-807
提出“企业技术创新产权主体是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并从利益相关者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行为主体的现实角度,和企业技术创新是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缔结的一系列契约的理论角度分别论述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7.
内部控制研究: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是一系列利益相关者的契约组合,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资源投入和利益要求也不相同。但这种契约组合并不是完备的契约,内部控制就是弥补契约不完备的控制机制。在设计内部控制的时候有必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不同特点,从而设计出有效的内部控制。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美国战后科学技术与政治契约关系框架面临极大的压力。在冷战初期形成的科学界与政府间的联系开始瓦解。司托克斯对布什的观点进行了挑战。论文认为,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司托克斯新契约关系提出的巴斯德象限、研究的科学前景和社会前景统一等新问题,才能重新建立政府与科学共同体之间的契约关系。  相似文献   

9.
作为企业文化和义务行为的一种体现,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选择战略性合作伙伴的一项重要考察内容,履行社会责任不仅能够提升企业自身形象,也能给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本文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分析了履行社会责任对利益相关者的间接互惠关系,建立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战略机会创造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求解。以阿里巴巴集团为案例,对模型推论结果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0.
技术标准联盟成员的谈判与联盟治理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技术标准联盟的契约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具有一致性,他们都隐含了技术标准联盟是一种再谈判机制。联盟成员对技术标准的所有权分配进行谈判,谈判结果外化为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结构。在这个谈判过程中,各方的威胁点、谈判力和对谈判破裂的担心程度是关键变量,首先从契约理论出发,发现利益相关者理论更为真实地揭示出技术标准联盟的利益格局,然后利用Nash谈判模型及其推广模型来研究技术标准联盟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分析国外成功的技术标准联盟的治理结构,发现这些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结构的设计都充分考虑了联盟成员的利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技术标准联盟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1.
华罗庚从纯数学研究转向简单的“双法”推广,令很多人感到困惑不解.但将其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社会背景特别是政治背景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我们也许能够理解华罗庚的选择,能够解释当时中国科学之命运.回顾我国科学发展的这段历史,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正确处理政治与科学的关系,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代科学的体制化是“实验型”科学知识生产制度及其意义不断展开的历史过程,也是科学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不断被重新发现的过程。要深刻理解近代以来科学与文化的关系,必须从这个影响深远的历史进程出发。“求真知”的科研文化和“致实用”的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共同构成了近代科学体制化的必要条件。但在这两个文化要素之间存在着冲突,具体表现为科学的“功利性”和“自主性”之间的摩擦与对抗。  相似文献   

13.
如何协调数字平台创新发展与监管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界、实业界关注的重点,本文以央行推动条码支付平台互联互通为研究背景,把平台开放与排他性行为结合起来,运用圆周模型对平台开放程度与平台不同策略选择产生的竞争效应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互联互通可以促进条码支付平台创新,改善消费者效用和社会福利,产生更高的社会价值,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兼顾;(2)互联互通后,排他性策略使平台具有竞争优势,但随着实施排他性策略平台数量的增加,会使所有平台商家规模、平台利润受损,但商家效用、社会福利会增加。据此,本文认为对开放平台的监管,应以竞争效应和技术创新为依据,避免过度干预造成的“硬监管”、“一刀切”的监管困境。  相似文献   

14.
社会监督者的加入使得科技监督系统更加复杂,单纯从政策和管理视角进行分析研究不足以反映科技监督系统运行的内在逻辑,同时为反映整个系统的稳定均衡与外界动态反馈之间的关系,在分析当前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下科技监督系统的运行机理和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以政府、项目管理者、项目执行者、社会监督者为主体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影响监督系统运行的关键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反馈关系,并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分析各监督主体行为选择、交互影响,预判系统的未来发展。研究表明:科技监督系统稳定运行时,创新绩效呈现前期快中期慢后期稳定的变化趋势;社会监督者的监督成本低、监督效果优;黑天鹅事件对科技创新系统的影响与事件的影响程度以及后续风险应对和处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梁泽磊  张同心  李永斌 《科教文汇》2012,(31):181-181,185
学位证书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认证,是社会接纳学生的重要依据,其重要性和严肃性不言而喻.学位证书管理科学化:一是要提高学位证书发放的准确度;二是要提高学位证书发放的速度.学位证书管理科学化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审核环节的独立性以增强互相监督的功能;二是提高审核环节的效率,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参与审核.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广东省科研项目联合申报主科体间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联合申报主体间科研经费管理和控制的模式,提出加强联合申报主体间科研经费管理和控制的相关建议,进一步加强科研经费监管。  相似文献   

17.
18.
在有效划分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各层利益相关者及其委托代理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各层委托代理关系面临的信息不对称及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不利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减少需借助于技术创新审计的引入,由此设计了为企业技术创新各利益相关者服务的技术创新审计体系。  相似文献   

19.
Philosophy of science, as understood by most social scientists, has given us an image of the scientific enterprise as a large hypothesis testing machine. One key unit within this enterprise is the individual scientist. He has learned or intuitively understands a set of logical rules which he brings to bear in ordering his thinking about a problem. Since he was pictured as operating within an unconstrained environment in an organizationally and morally simplistic world, his goal (scientific ‘truth’) was unambiguous, the organization and conduct of his work frictionless, and his only concerns were logic and measurements. Management and politics had no relationship to his pursuit of truth or the possibility of uncovering it. The other key unit,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was equally autonomous from the world of management and politics. It was a social system in which problem definitions and decisions on truth are the joint result of open interaction among autonomous, rational, driven men and the impersonal automatic, application of the rules of evidence and logic.What guaranteed that this marvellous hypothesis testing machine actually operated in this fashion? The character and socialization of the individual scientist and the fact that interference in or imperfections of the process will result in erroneous truths which will eventually catch up with the perpetrators and punish them through individual, system, or societal failure, as in the inexorable workings of the market place of classical economics.If this was ever a very accurate picture of the scientific enterprise, the emergence of ‘Big Science’ has placed its adequacy seriously in doubt. ‘Big Science’ involves a research system in which (a) a consciously articulated goal exists; (b) there has been a commitment of resources and the 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skills and institutions on a scale which only national governments can undertake; (c) the decentralized structures of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re replaced by planned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s; and (d) it is rare that research problems or goals correspond to the neat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within science.Recognition of these developments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is uneven and the reaction to them ambivalent and the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 have yet to come fully to terms with th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