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既有研究对于团队层面知识共享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研究忽视了成员主动性人格的作用。为丰富研究思路和认知,本文基于特质激活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以国企研发团队为研究对象,创造性地引入主动性人格作为知识共享和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中间变量,以知识异质性为调节变量。通过对上海汽车集团、上海电气集团和宝武集团三家大型国企的研发团队的问卷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知识共享显著正向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并且对主动性人格具有正向促进作用;(2)主动性人格对新产品开发绩效有正向影响,并且在知识共享和新产品开发绩效的路径上起中介作用;(3)知识异质性在主动性人格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2.
以我国珠三角地区103个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研发团队成员知识隐藏行为对团队知识存量和新产品开发绩效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产品研发团队成员知识隐藏行为对团队知识深度和相关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对团队知识广度影响不大;(2)团队知识广度、深度和相关度对团队新产品开发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团队知识深度和相关度在研发人员知识隐藏行为与团队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新产品研发质量策划、知识过程与研发绩效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和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新产品研发质量策划对知识过程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并通过知识过程对研发绩效产生显著的间接正向影响;知识过程是新产品研发业务流程中的核心过程,对研发绩效产生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企业知识惯性、知识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选取我国珠三角地区的165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经验惯性不但对新产品开发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效果,而且还分别通过外部知识整合以及内部知识整合两个中间变量分别对新产品开发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间接影响效果;(2)企业程序惯性和资讯惯性对新产品开发绩效都没有直接的显著影响,但程序惯性会通过外部及内部知识整合,仍然对新产品开发绩效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企业资讯惯性也会通过外部知识整合,负面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3)知识整合包括外部知识整合和内部知识整合,均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技术管理能力的动态结构入手,分析了技术管理能力、知识吸收能力和新产品开发绩效的作用关系,并利用102家企业的调查数据对其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技术管理能力能够直接对新产品开发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也能够通过知识吸收能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产生间接的显著正向影响;技术管理能力的间接作用与直接作用同等重要;在不同作用路径上,技术管理能力要素的作用会产生差异。在此基础上识别了技术管理能力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的主导路径,并构建了作用路径模型。  相似文献   

6.
陈明  周健明 《科学学研究》2009,27(4):580-587
 业从外部转移和引进知识是快速获取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也是综合成本最低的途径。本文利用结构方程对企业文化、知识整合机制与企业间知识转移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选取我国环渤海地区的 155家高新科技企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创新型文化不但对企业间知识转移绩效有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而且还分别通过人员交流以及团队交流两个知识整合机制分别对企业间知识转移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间接影响。(2)支持型文化对企业间知识转移绩效没有直接的显著影响,但通过程序交流,仍然对企业间知识转移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3)知识整合机制包括人员交流、团队交流和程序交流,均对企业间知识转移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7.
摘要:加强组织间的合作、对外部知识的有效整合、增强吸收能力将有利于组织促进新知识的创造,促进自有知识的形成,从而构建起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本研究选取华南地区117家高科技企业为样本,探讨吸收能力、合作能力、知识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吸收能力与合作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2)吸收能力与合作能力对知识整合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3)知识整合对新产品开发绩效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4)吸收能力与合作能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没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该结果对于正确理解企业吸收能力、合作能力、知识整合在新产品开发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面对日益VUCA的竞争环境,创新成为组织生存发展的现实选择,而团队是组织正常运作的基本单元,团队创新是组织目标实现与竞争优势维系的重中之重,而跨界整合的移动互联时代,团队仅靠自身资源难以应对,因而如何获取外部资源、开发内部资源与整合内外资源成为团队创新的关键,而跨界行为是团队资源外部获取、内部开发与内外整合的可行选择,因而如何通过跨界行为提升团队创新已然成为业界实践与学界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资源依赖理论为基础,旨在探究团队实施的整合共享型人力资源实践(IS-HRP)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与边界条件。基于312份团队领导样本纵向追踪的实证研究发现:(1)IS-HRP与团队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2)团队跨界行为在IS-HRP与团队创新绩效影响间有中介作用;(3)包容型领导正向调节IS-HRP与团队创新绩效间关系以及团队跨界行为与团队创新绩效间关系;(4)包容型领导调节IS-HRP通过跨界行为对团队创新绩效的间接作用,包容型领导水平越高,其间接作用越强。从而为团队创新绩效提升的管理实践、领导风格与团队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决策借鉴。  相似文献   

9.
李武威 《情报杂志》2013,(2):191-195
以我国1998~2008年30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为样本,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外资研发、技术创新资源投入与我国本土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包括R&D投入和非R&D投入在内的技术创新资源投入对提升我国本土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外资研发通过显著促进我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进而对提升我国本土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间接正向影响;与此同时,我国各区域本土企业创新绩效对外资研发具有显著的吸引作用。根据实证研究结论,为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提升我国本土企业创新绩效,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组织认同理论,从共享认知角度解释团队内部共享领导的形成机理,进而探寻共享领导对新产品创造力的影响以及团队促进型焦点在共享认知、共享领导和新产品创造力三者之间的调节作用。运用66个研发团队有效样本和社会统计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团队共享认知显著正向影响共享领导,并且在高促进型焦点团队中这一正向影响越强;共享领导显著正向影响新产品创造力,并在共享认知与团队新产品创造力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当团队促进型焦点高时,团队共享认知通过共享领导对团队新产品创造力的间接影响更强。研究结论为研发团队管理者实践共享领导和推动团队新产品创造力提供了理论借鉴和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1.
孙永波  丁沂昕  王楠 《科研管理》2021,42(2):130-137
资源拼凑解释了创业者在资源约束的情境下如何将看似无关联的手头资源组合成有价值的资源,并进一步驱动创业者对机会的认知。然而,对两者之间的路径对接机制缺少关注。本文从组织学习视角出发,利用不同组织学习方式推进资源拼凑和创业机会认知的关系研究。本文通过系统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解析了资源拼凑和组织学习所涉及的关键构念;构建了创业认知过程的两阶段理论模型,包括机会发现阶段和构建阶段;构建了资源拼凑与机会认知阶段对接的机制框架,解释了组织学习如何桥接两者的路径。在总结研究贡献的同时,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资源约束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因此探索突破约束并实现企业快速成长的途径成为创业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企业资源观和人力资本理论视角,构建了创业拼凑、先前经验以及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绩效三者之间的概念模型,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317家科技型小微企业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由此得出了相应的结论:(1)创业拼凑、先前经验与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绩效正相关;(2)创业拼凑分别与创业经验、行业经验和工作经验正相关;(3)创业经验、行业经验在创业拼凑与创业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但工作经验未在创业拼凑与创业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周键 《科研管理》2022,43(1):200-208
   “激情创业,理性行动”已成为创业实践领域的共识,也是提升创业成长水平的重要手段。基于“Affect-Behavior-Output”分析框架构建了创业激情对新创企业绩效作用机理模型,并分析失败事件学习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通过对225份创业者问卷数据分析结果显示:(1)创业激情有助于提升创业者的资源拼凑行为;(2)创业者的资源拼凑行为有助于提升新创企业的绩效表现,且创业资源拼凑行为在创业激情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3)失败事件学习正向调节创业激情与创业资源拼凑以及创业资源拼凑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韩莹 《科学学研究》2020,38(8):1436-1443
创业拼凑对于突破初创企业创建和成长中的资源约束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关于拼凑过程与新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尤其是从网络关系视角的实证研究还不多见。因此,基于创业拼凑理论和创新网络理论,构建了创业拼凑对新企业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利用310家众创空间中的初创企业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初创企业的创业拼凑可以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强网络关系在创业拼凑对其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中起着中介作用,但弱网络关系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不显著。除此之外,探索式组织学习在其中起到了调节作用。研究从实践角度剖析了初创企业创业拼凑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所得结论对提升我国初创企业的创新绩效以及众创空间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企业如何突破资源约束进而获得持续成长?作为国际创业中一个新兴的发展领域,创业拼凑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解读。本文在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创业拼凑理论,将个人层面的魅力型领导、企业层面的战略柔性、网络层面的关系学习纳入研究视野,构建了创业拼凑的多层次诱发机制及其影响效应的理论模型,并基于5家新企业案例分析对理论模型提供了现实性支撑。研究发现,魅力型领导、战略柔性、关系学习都对创业拼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创业拼凑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不确定环境下魅力型领导、战略柔性、关系学习会进一步诱发新企业采取创业拼凑战略;知识基础在创业拼凑和绩效之间发挥正向调节效应。这些发现对我国转型期间新企业的健康成长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古家军  沈晓斌 《科研管理》2006,40(11):206-215
创业者对新创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对于新创企业资源局限的情况而言,资源拼凑无疑是极具价值的资源管理行为,然而学界很少有把创业者和资源拼凑联系在一起的实证分析。本研究主要研究了从创业者职业价值观,通过创业者的资源拼凑行为影响创业绩效的作用路径,以及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创业者职业价值观的四个维度会对创业者的资源拼凑行为产生正向影响;资源拼凑对创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资源拼凑在创业者职业价值观和创业绩效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环境动态性负向调节资源拼凑对创业绩效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古家军  沈晓斌 《科研管理》2019,40(11):206-215
创业者对新创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对于新创企业资源局限的情况而言,资源拼凑无疑是极具价值的资源管理行为,然而学界很少有把创业者和资源拼凑联系在一起的实证分析。本研究主要研究了从创业者职业价值观,通过创业者的资源拼凑行为影响创业绩效的作用路径,以及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创业者职业价值观的四个维度会对创业者的资源拼凑行为产生正向影响;资源拼凑对创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资源拼凑在创业者职业价值观和创业绩效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环境动态性负向调节资源拼凑对创业绩效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8.
祝振铎  李非 《科研管理》2017,38(7):108-116
创业拼凑为突破"新生弱性"与"小而弱性"导致的双重资源约束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解释,但其如何通过现有资源的创造性利用以支持新企业生存和成长、以及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本文以212家成立时间在8年内新企业为样本,研究关系信任对创业拼凑与新企业生存和成长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创业拼凑对新企业财务绩效、成长绩效具有显著地正影响;关系信任对创业拼凑与新企业财务绩效、成长绩效具有显著地调节作用。本文认为,在当前转型升级经济环境下的新企业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培育和发展创业拼凑战略,并注重关系信任的资源配置机制和经济杠杆作用,以突破资源约束及获得创业成功。  相似文献   

19.
李晓翔  李晶 《科研管理》2019,40(7):173-181
即兴与拼凑是中小企业经常应用的两类重要行为策略,但是它们对于创新的作用尚存在争议而需要进一步验证。本文构建由即兴、拼凑的主效应以及二者交互效应、资源结构调节效应组成的中小企业创新影响因素模型,利用24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问卷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证实即兴、拼凑策略和中小企业创新之间分别呈倒U型和正相关关系,即兴和拼凑交互效应显示二者会弱化彼此的作用,维持更多的沉淀资源正向调节即兴对创新的作用。在证实即兴、拼凑作用的同时,从创新的角度为中小企业如何选用这些策略或者策略组合以及配置资源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0.
孙永波  丁沂昕  杜双 《科研管理》2022,43(1):105-113
   创业机会的本质是了解企业家如何运作并形成机会,发现或识别作为创业机会发展的开端尤为重要。资源作为维持企业内部稳定、建立竞争优势的资本,企业必须有效地拼凑资源,以实现资源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冗余资源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并探索冗余资源与资源拼凑的倒U型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已沉淀冗余与未沉淀冗余均可有利于企业识别创业机会;随着未沉淀冗余的增加,其对资源拼凑具有正向影响,当超过一定的节点,未沉淀冗余负向影响资源拼凑。本文为企业合理利用冗余资源,培养资源拼凑能力,以识别有利可图的商业机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