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战国诸子的著作中,孔子形象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异。一方面诸子的著作都程度不同地对孔子的本然形象有所揭示,但另一方面,也是更为普遍和突出的特点,则是诸子典籍中孔子形象的变异,即孔子形象与其本然形象相比,开始产生偏离、矛盾乃致对立。战国三部子书——《墨子》、《庄子》和《韩非子》中孔子的形象均发生了变异。《墨子》中的孔子在墨子后学笔下被描绘成了叛乱者的形象,《庄子》中的孔子则成了由儒而道转变中的人物或道家的代言人,而《韩非子》中的孔子则又成了法家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儒家作为中国历史上产生最早的学派,经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发展和传播,在战国末期成为"显学",并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孔子成为全民的圣人,儒家典籍也成为历代的经典.然而,时至明清,特别是到了中国近现代,孔子及其典籍开始不断地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批评,但其民主性的精华部分仍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学习的,值得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格局,诸子学派纷纷借助具有影响力的孔子来宣扬自己的主张。在此过程中,先秦诸子从本学派的学术主张出发,对孔子的引征形成了颂美型、批判型、交叉型三种不同的情感类型。与先秦学术由争鸣趋向统一的发展轨迹相似,先秦诸子对孔子的引征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情感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逐渐趋同。这种引征实践对孔子形象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提升了孔子地位。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们总是按照时代的要求和各自的利益的需要,来重新阐述孔子的思想,勾勒孔子的形象。本文试图从历史典籍中进行梳理,还原一个作为“人”的孔子真面目。历史典籍中的孔子形象,犹如一幅素描画像,虽着墨不多,却极尽神韵,真实而鲜活。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们总是按照时代的要求和各自的利益的需要,来重新阐述孔子的思想,勾勒孔子的形象。本文试图从历史典籍中进行梳理,还原一个作为"人"的孔子真面目。历史典籍中的孔子形象,犹如一幅素描画像,虽着墨不多,却极尽神韵,真实而鲜活。  相似文献   

6.
《吕氏春秋》适应战国诸子的引征传统,大量援引孔子言论加强立论基础,在继承孔子真实思想基础之上,有意识地对孔子思想进行了加工改造。《吕氏春秋》对孔子的引征与改造,有强烈的现实功用目的,体现为秦国大一统局面服务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7.
战国诸子之学不仅受到周代传统王官之学的影响,更注重从民间资源中汲取智慧的养料.民间智慧对战国诸子之学的影响随着战国诸子学术自身的发展而日益重要,这种影响不仅极大地改变了战国诸子著作中各类叙述性材料的具体比例,也对战国诸子学术精神风貌的最终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述及战国诸子的重农思想,过去多笼统之论,且主要着眼于其积极层面分析,本文在肯定战国重农思想进步意义的同时,认为战国诸子存在不重视农业劳动者和生产工具改进的缺陷.这些缺陷在以后的历史中未能加以修正而成为中国重农传统中的弊端。  相似文献   

9.
孟子是孔子以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学说的发展。《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诸子集成》本),本文以鱼和熊掌设喻,说明在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我们要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其尊严,纵然舍身也在所不惜。文章气势充沛,布局缜密,极富  相似文献   

10.
战国问对体文献有众多独特的言说方式,其中最为本质的特征应该是主动性咨询、请教行为。流行于整个春秋时期的"访问"制度,在言说方式上与战国问对体文献有着众多本质特征的一致性。具体考察"访问"行为的文本事例,可以断定问对体文献应直接来源于"访问"制度。在从"访问"行为走向诸子问对体文献的过程中,孔子及稍后的七十子著述起着重要的桥梁,对战国问对体散文而言,他们的努力无疑具有开创性质。  相似文献   

11.
形象学是以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这里的异国形象并不是现实的复呈,而是形象塑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欲求创造出来的。在形象学的框架中,很多中国古典名著都可以看做是对中国形象的一种呈现。《论语》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收录了大量关于为人处世的哲学道理,反映出典型的中国形象。《论语》不但在中国有着重要影响,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目前在西方,《论语》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不同译者在翻译的同时也对中国形象进行传播。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语境的落差和译者决策的不同,译者对中国形象的创造会因为个人主观感情的渗入而产生偏差。  相似文献   

12.
《易》是“六经之首”。孔子的学说正是从《周易》的天地人三才之道逐渐形成的。因此,可以说“六经”构成了孔子学说的完整系统,我们必须把“六经”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才能从整体上去理解和把握孔子的学说体系,才有可能描绘出一个立体的孔子形象;在“六经”之中,各经都有其偏重之处,《周易》是其哲学总纲,《礼经》《乐经》《尚书》《春秋》是礼乐刑政的原则表述,《诗经》则是各个方面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3.
《论语》作为一部内容丰富的儒家经典,它在教学领域有许多精髓的见解,其中既有对学习与道德修养相互作用的论断,又有对治学态度、为学方法和教育方式等方面的深刻阐述。这些教学之道不仅在当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而且到现在仍然有其宝贵的借鉴价值。它没有因离我们时代久远而影响其生命力,而是随着历史的推进益发闪烁出智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4.
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论语》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代表,收录了大量关于中国人生活中的哲学道理,是中国形象的典型呈现。《论语》被多次翻译成西方语言,成为在翻译中展现中国形象的突出代表。由于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中国形象的描绘时也会产生偏差。《论语》中的关键词与隐喻英译就很能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自然观。在孔子的观念中自然界有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精神意义。《论语》中的自然观有许多理性因素和人格化的特点,通过孔子对待自然事物的方式和他对自然事物的感悟,人们可以从自然观的角度解读"仁""礼""德""理"这些概念的内涵。《论语》中体现的自然观是多元的,这是早期儒家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孔子有隐逸情怀,致使《论语》中一些字句的解释不符合孔子的原意。从《论语》中"隐"字的含义及孔子对"隐者"操守的规定和体行以及其他诸子对孔子的评价,可以论证《论语》中的"隐"隐者"别有含义,孔子,这位志行坚定的圣人,并没有普通意义上的隐逸情怀。此外,今人对《论语》中一些语句的释义也有不确之处。  相似文献   

17.
孔子在叙述其生平经历时,把自己描画成为一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仁者形象,且突显其人生理想状态: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随心所欲。孔子是中国口述自传第一人。我们认为,中国自传的叙事传统之一,尤其是中国式自传的叙事形式修辞之一实渊源于孔子,即重视叙述自我反省后的道德修养,而不太在意对自我生平中的事件叙述。孔子从不纯粹叙述事件本身,而是隐含或明言其叙事目的。因此可以说,正是孔子的自我口述叙事,开启了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等类型的自传叙事模式,其自传诗学影响深远。不得不承认,《论语》中大量的语料是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等传记叙述者对孔子形象的他画,而可以归结到孔子自我描画的文字着实不多,甚至我们必须明晓本文中的孔子自画文字,也是通过孔子弟子转述而形成的。一个特别重视史官传记文化的中国,如此稀缺对自我生平叙述的经典,不得不说是源自孔子及其所创造的儒家文化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著名的《礼运》篇首所论“大同”说,学界历来认为是孔子的言论,这几成无争之定论。然而,基于战国末年大儒荀子思想于诸家既多批判又多吸收之特点,通过对相关诸家文献的排比考订,得出的结论则是“大同”说并非孔子,而是与荀子学派有很大关系,是荀子的弟子采于墨家学说,即援墨入儒而成。  相似文献   

19.
元代作家乔吉以唐传奇《柳氏传》为本事,创作了杂剧《金钱记》,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对其本事有了很多细节上的再创造。清代黄文旸在其《曲海总目提要》中对两篇作品细节上的差异做了简要的阐释,但未深入探析其变化原因。当代学者罗斯宁教授在其论文《两个韩翃形象的比较—看市井文化对元杂剧书生形象的影响》中,从宏观上考察韩柳爱情故事是在宋元俗文学蓬勃发展的影响下而发生的变化。文章旨在从微观角度出发,从故事细节的变化入手,结合元代特殊的社会背景和作家乔吉本身来考察其变化的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20.
《论语》作为先秦儒家的经典,包含很多进步思想,民本思想就是其中之一,其民本思想博大精深、自成体系,涉及到经济、政治、思想、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体现了以孔予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者的进步思想观。但由于时代的局限,《论语》中的民本思想具有较大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