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于蜀汉灭亡之原因,近年来最具影响的就是不同地域势力集团矛盾说。但仔细考察,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不足的。蜀汉内部的矛盾可能按进取者与保守者来划分会更确切一些。蜀汉的亡国,首先是其政治目标越来越无法实现,对外战争又使国贫民困不断加剧,从而导致域内民众信心普遍丧失;其次是这种信心丧失恰好与当时的普遍认知汇合,以致蜀汉国家认同破裂,谯周劝降后主得以成功。谯周的人生经历恰好生动地展现了这个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深入考察了蜀汉统治时期、特别是统治中后期的南中政策与南中民族关系,认为谯周反对刘禅"南逃"的论说歪曲蜀汉统治南中的政策,夸大南中民族矛盾,抹杀蜀汉数十年来在南中的经营成果,目的是制造"南逃必亡"论,促使刘禅投降曹魏,从而维护益州士人私利,因此我们对谯周劝降论中所述蜀汉时期的南中政策与南中民族关系状况的史料,不可简单地采信,对蜀汉几十年来、特别是统治中后期经营南中的成就,应予以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3.
不同时空的史家对于同一历史人物有着不同评价,这种现象在史学史上屡见不鲜。谯周曾因力劝蜀汉后主刘禅开城投降而在历史上饱受争议。西晋之际,谯周形象颇为正面,但永嘉南渡之后,谯周开始受到史家的指责,其形象也开始逐渐转为负面。谯周形象的变迁,说明史家根据自身价值判断会对相同事实的认定做出不同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蜀汉文学论     
蜀汉文学是三国文化研究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蜀汉能文之士有许靖、诸葛亮、向朗、秦宓、费祎、杨戏、姜维、来敏、谯周、郤正等等,蜀汉文学整体成就较低,但不乏名家精品;在作家队伍上,由荆州人士和益州人士两部分构成;在文体上,以散文为主;在文风上,以典雅古朴为主要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晋武帝泰始三年(267),朝廷征召蛰居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的蜀汉旧臣李密出仕。先授郎中之衔,旋除洗马之职,“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晋武帝司马炎何以急召一介布衣李密人京委以重任?李密以孝闻于世。“祖母刘氏,躬自扶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晋书》本传)司马炎“以孝治天下”,李密是一个行“孝”的典型。此其一。李密是蜀汉名臣光禄大夫谯周门人,魏灭蜀(263),谯周力主刘禅投降,而李密为谯周得意门生,朝廷视之,不属“异类”。此其二。其时,蜀灭四年。  相似文献   

6.
谯周是三国时蜀国益州集团中颇为复杂的一个人物。他精通儒术,又是当地土,在以“法”治国、“荆楚人贵”的诸葛亮时代并不显达。当曹魏灭蜀时,他力劝刘禅投降,使蜀汉免受兵燹之灾,其本人却因此见贬于后世。谯周门生众多,名有立、杜轸、李密等,他们在入晋后仕途畅顾,青云平步,与吴蜀故地其他贵胄的境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仅与识周的生平行事及其影响,也和司马氏政权出身儒学世家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三国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生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一年(233),卒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享年六十五岁。陈寿幼年受学于同郡学者谯周,“聪警敏识,属文富艳”,在蜀亡以前,曾出仕为观阁令史,但遭到宦官黄皓排黜。公元二六三年,蜀汉灭亡,时陈寿三十一岁,居父丧间得疾,令侍婢调治  相似文献   

8.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四川南充)人。生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一年(233年),卒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年),年六十五岁。陈寿少时受学于同郡古史学家谯周,“聪警敏识,厉文富艳”。在蜀汉政权下,陈寿出仕为观阁令史。当时宦者黄皓专权,许多朝臣都谄附他,陈寿独不然,所以屡被谴黜。炎兴元年(263年),蜀汉后主为曹魏所灭,这时陈寿三十一岁。两年之后,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  相似文献   

9.
《三国志·谯周传》记载:谯周“研精六经,尤善书札”。“书札”应是“《书》《礼》”之误,依据是:《通志》的《谯周传》“书札”作“《书》《礼》”;从谯周作品及谯周的经学承传来看,作“尤善书札”不舍理,而作“尤善《书》《礼》”则合理;《三国志》中“礼”字多讹为“札”字;“植”字很早就已写作“礼”,而“礼”字与“札”字形近,易致二者混淆。  相似文献   

10.
曹丕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大有深意。若检索曹魏兴起之历史,则五都仿如曹魏走过的五个脚印。一言蔽之,谯乃曹操兴起之都,许昌乃汉亡之都,邺乃魏兴之都,长安乃稳定关中、凉州,防范蜀汉之都,洛阳乃混一区宇之都。  相似文献   

11.
谯周与陈寿     
文章对蜀中同时出现的两大史学家谯周与陈寿进行了研究,对谯周的史学思想与政治见解作了客琨评价,尤其对劝降主张和归晋见解予以历史评析,作出公允判断。陈寿是谯周的学生,文章对陈寿修《三国志》的成就给予高度肯定的同时,也对所谓的“正统”观念和“曲笔”“回护”予以辨析,指出《三国志》的信史价值。  相似文献   

12.
"书札"质疑     
本文对《三国志》《谯周传》中谯周“尤善书札”提出质疑,从谯周的师承传授、著作情况以及“礼”字的写法等方面作出考察。认为由于“札”与“礼”字形近似,造成书写之误,“书札”即为“《书》《礼》”。  相似文献   

13.
南中地区之于蜀汉政权有战略意义,故刘备定蜀翌年即置床降都督总摄南中事务.蜀汉政权用人得当,历任都督"常用重人",品行卓异,治绩斐然,有力地维护了蜀汉南中地区的稳定和与内地的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采薇》写于一九三五年十二月,是一篇含意深刻,很有艺术特色的历史小说。它主要根据《史记·伯夷列传》,并把《史记》的《周本纪》、《齐世家》、《殷本纪》,《尚书》的《泰誓》、《武成》,以及蜀汉谯周的《古史考》,汉刘向的《列士传》,明王三聘的《古今事物考》等书中的有关材料组织进去,浑然一体,意义翻新。茅盾曾称它“巧妙地化陈腐为神奇”。又说:“《采薇》无一事无出处;从这样一篇小说就可以窥见鲁迅的博览。”这说明《采薇》是鲁迅匠心独运的杰作。本文想就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以及作品的现实意义等几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学习《隆中对》后,我对诸葛亮有些看法。人说诸葛亮造就了蜀汉的中兴,其实我认为诸葛亮也葬送了蜀汉的大好前程。首先他错在未听先帝遗言。既然阿斗不才,为什么不取而代之?即使有不忠之嫌,但也有先帝遗旨:若阿斗不才,丞相可取而代之。更重要的是可保蜀汉江山,完成先帝统一中原的遗愿,所以说诸葛亮是不明智的。前有魏兵虎视眈眈,后有后主声色犬马,这样如何统一得了中原?其次,他错在误用将帅,明知马谡只会纸上谈兵,又得先帝叮嘱,却还重用马谡守重镇街亭?不是蜀汉无人才,而是诸葛亮缺乏慧眼,王平既懂军事理论,又知实战经验,为什么不被重用?错用…  相似文献   

16.
蜀汉的政略方针在夷陵之战以前和以后是有变化的。夷陵之战的失败,给了蜀国一个沉重的教训,使它的当权人诸葛亮不得不对蜀汉的政略方针作一深入的思考,其结果,就是蜀汉政权对以前的政略方针作了局部的调整和改变。诸葛亮北伐的直接目的,既不是北伐中原,也不是以攻为守,而是进占陇右,进而占有关中,配置起两路进攻中原的另一支钳臂。这在诸葛亮的历次北伐中都体现出来。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意义主要为:一具有弥补蜀汉以前政略失误;二关系到蜀汉的国力能否进一步壮大;三关系到能不能实现北进中原,兴复汉室的最终目标;四关系到能否与孙吴一起建立起新的钳形攻击曹魏的态势。诸葛亮北伐把主战场推向魏境,使司马懿不敢与之决战,大大地宣扬了蜀汉国威,鼓舞了蜀汉君臣和军民振兴蜀汉的壮志。其预期战略目标虽未实现,但对蜀汉国力的增强,对主敌曹魏的防御,都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17.
李兵兵 《考试周刊》2015,(23):24-25
<正>陈寿(233—297年),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少好学,师事谯周,在蜀汉曾任观阁令史。公元268年,入晋为官,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天下归一,开始撰写《三国志》,297年,陈寿病卒,时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鈆等上表说:"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1于是晋惠帝令人到陈寿家中抄写其书,藏之  相似文献   

18.
刘华  胡剑 《培训与研究》2007,24(6):37-38,45
蜀汉永安都督驻扎于蜀吴边境的永安,它是随着永安战略地位的突显方才设立的。历任永安都督均是蜀汉政权的才隽,利用永安独有的地理条件,加强防御和提高守军的战斗力,从而牢牢地控制了永安。其在蜀亡之际,击退西上的吴军,对中古时期国家的大统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姜维是蜀汉后期重要的军事统帅之一,他出生于西凉豪族,有羌族血统。本文认为,姜维充分发挥自己民族特性,改变了蜀汉北伐的方向,对蜀汉后期军事路线与战略目标的改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蜀汉政权的稳固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20.
蜀汉政治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因为社会控制的放松和社会需要的增多,儒学独尊的局面被动摇,诸子之学勃然兴起,其中刑名、兵家之学最受重视;不过儒学仍然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学分为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化的经学三大流派,地位平等,共同为蜀汉服务;由于蜀汉以正统自居,两汉史成为蜀汉的重要政治工具,是蜀汉政治思想方面的一个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