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群 《内江科技》2014,(3):69-69
<正>樊151块是典型滩坝砂低渗透油藏,地层物性差,油水井投产时大多进行压裂改造,裂缝发育,平面矛盾突出,纵向上各小层渗透率级差大,层间差异大,注采调配难度大;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易水锁,致使油井大幅减产,开发效果变差,2013年,我们通过精细注采调配、油井酸化解堵、水井措施增注,实现了区块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2.
黄俊 《内江科技》2006,27(2):157-157
通过对孤东油田七区西单元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研究,针对中低渗透油层剩余油较为富集的现状,在探索挖掘的途径上,其中压裂工艺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3.
连续油管是一种缠绕在大滚筒上,可连续下入或起出油井的一整根无螺纹连接的长油管。同常规油管作业具有减少地层伤害、作业安全可靠、节省作业时间等诸多优点。连续油管酸化工艺是用来对垂直井、大斜度井、水平井井段进行酸洗或定点注酸作业。其主要优点有:减少在作业过程中附加的地层伤害;连续油管可以带压下井内,避免采用压井液所产生的油层伤害;采用连续油管可进行过油管作业,不需起出生产管柱,避免油层与环空井液接触;由于作业过程中不需设置封隔器及起出管柱,因此,可以消除起下作业时对井口及井下压力密封所产生的损害;消除了管壁杂质或其它不可溶岩屑通过生产管柱或作业管柱进入完井井段,避免了完井管柱与酸液接触所造成的不必要的腐蚀,减少了溶解垢物及铁锈替置到地层的几率。具有很高的可实施性及安全性,尤其是在不了解生产管柱状况的情况下,也能用连续油管进行酸化作业。州62-平61井是大庆油田的一口水平井生产井,该井采用了连续油管酸化工艺,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文阐述了连续油管酸化工艺的特点及原理,并介绍了连续油管在大庆州62-平61井酸化施工情况及实施步骤,分析了连续油管酸化效果,说明连续油管酸化工艺是一种有效的受污染油层解堵增产工艺。  相似文献   

4.
田冰 《内江科技》2009,30(12):74-74
针对油田水井和高含水油井暂堵作业开发的一种水溶性暂堵剂,主要成份为无机盐、可溶有机物、水溶性高聚物、活性剂等,经过特殊的表面处理和加工制成。在施工时用污水或携带液将其带入井筒,自然选择进入高渗透层,形成暂时堵塞。随着时间延长,暂堵剂可在60℃以上被水逐渐溶解(冷水中溶解缓慢),12~24h地层渗透率逐渐恢复。同时可以通过调节剂控制暂堵时间延长到2~3天,具体根据开井时间来定。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庆油田开发的不断发展,位于低渗透、薄差层的开发层位所占比例不断加大。近年来,粉末硝酸因其具有独特的酸性和强氧化性,而逐渐成为低渗透油田酸化措施的主要酸液组分,它能够有效地提高低渗透层酸化效果。但是粉末硝酸酸化技术存在着酸液成本过高(是土酸的2-3倍)、施工时间超过40分钟时缓蚀剂不能有效地抑制对金属的腐蚀等不安全隐患。为了降低粉末硝酸的成本,我们应用液体硝酸进行酸化。本文通过一系列室内试验评价,研究适用于液体硝酸的缓蚀剂,开发出液体硝酸酸化技术。最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施工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张镇 《内江科技》2013,(9):97-98
酸化解堵技术是用于改善油气储层性能和提高油气产量的一种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油水井经过酸化后可解决近地地才的塞堵问题,恢复地层的渗透率,同时还能溶解地层的粘土矿物,提高地层的渗透率。  相似文献   

7.
酸化是油水井增产增注的一项技术措施。原理是通过酸液对岩石胶结物或地层孔隙、裂缝内堵塞物的溶解和溶蚀作用,恢复或提高地层孔隙和裂缝的渗透性。临南油田自2012年来采用有机酸、复合酸、土酸、CLO2复合酸共酸化26井次,累计增加注水量24万立方米,统计至目前有效率81.25%。2012年至今共实施油井酸化解堵21井次,施工有效率100%,增油有效率83.3%,到目前继续有效的井有15口,累计增油19433t,有效井到目前平均有效期494d。  相似文献   

8.
长庆靖安油田是典型的整装特低渗透油田。油层渗透率低、孔吼结构复杂,开采过程中更容易堵塞,造成单井产量较低。而长6储层是靖安油田三叠系主要开发层系。为了实现增产目标,采油三厂对所管辖的靖安油田根据不同时期的油藏物性特征、堵塞机理,结合油藏开发动态特征,实施了土酸、分层酸、暂堵酸、泡沫酸、多氢酸等多种稳产增产酸化措施,形成了多元化酸化解堵液体系。通过不断对解堵液体系的评价筛选,最终形成适应于靖安长6油田的增产工艺技术。这对长庆油田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长庆靖安油田是典型的整装特低渗透油田。油层渗透率低、孔吼结构复杂,开采过程中更容易堵塞,造成单井产量较低。而长6储层是靖安油田三叠系主要开发层系。为了实现增产目标,采油三厂对所管辖的靖安油田根据不同时期的油藏物性特征、堵塞机理,结合油藏开发动态特征,实施了土酸、分层酸、暂堵酸、泡沫酸、多氢酸等多种稳产增产酸化措施,形成了多元化酸化解堵液体系。通过不断对解堵液体系的评价筛选,最终形成适应于靖安长6油田的增产工艺技术。这对长庆油田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徐晓燕 《今日科苑》2009,(14):42-42
1引言酸化解堵是提高低渗透油层开发效果的重要措施,国内外对改善酸化工艺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对孔喉较小、多层系、薄油层、层内非均质严重、纵向物性差异大、长石含量高、有机物与无机物堵塞同时存在的低渗透特殊油层[1],由于  相似文献   

11.
绥中36-1油田原油具有密度大、粘度高、胶质沥青含量高的特点,储层胶结疏松,容易导致有机堵塞及微粒运移,且纵向渗透率极不均匀,不同小层压力差异大,中低渗透层极易污染。为解决绥中36-1油田低效井提高产量问题,选择SZ36-1-*6、*19H井进行酸化解堵,以达到解除地层污染,提高产液产油能力的目的,为后期处理低效井总结作业经验及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结合实际,谈谈朝阳沟油田酸化解堵措施中酸液添加剂的优选。  相似文献   

13.
张勇  田奎  李雄  张宏 《内江科技》2008,29(4):116-118
本文针对酸化施工流动性大、野外作业的特点,研究并配套酸化施工实时监测系统,建立酸化施工作业现场数据采集点、连续在线监测记录施工过程的流量及压力等参数,并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绘制生产曲线,分析处理数据,为生产管理部门提供可靠决策信息。  相似文献   

14.
施豫琴  郑西芳 《内江科技》2011,32(6):135-135
本文论述了复杂小断块油藏的油藏地质因素对酸化工艺的设计和施工的影响,根据长期的室内研究和现场应用提出了JS油田低渗透储层酸化改造措施用酸液和设计的指定性原则,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碳酸盐岩油藏在大港油田占有较大的比重,该类油藏在钻开油层时通常存在泥浆漏失、机杂堵塞等现象。由于该类储层原生晶间孔、溶蚀孔和微裂缝间的不连通性,大多数采油井不具备正常投产的条件。以往采用酸化解堵工艺及酸液体系种类繁多,措施效果差别巨大。本文从酸蚀蚓孔滤失机理、酸液滤失控制方法、酸化工艺、残酸返排工艺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投入现场实验,见到了好的效果,形成了整套适合大港油田碳酸盐岩酸化综合配套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6.
濮城油田细分开发配套工艺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建华  李勇  柴敬兰 《内江科技》2011,32(7):111-111
濮城油田经过20多年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主要表现在层间多层见水,层间矛盾加剧,递减加快。针对这一现状,2009年在西区沙二下和沙三中6=10油藏开展了以细分挖潜为主的综合治理,通过分注、挤堵、卡堵、分层改造和分层酸化等技术,区块开发水平明显改善,开发效果好转。  相似文献   

17.
为了降低普通泡沫酸注入井内的摩阻和酸化成本,解决酸液在地层中指进严重、酸化效果差、返排速度慢等问题,提出了自生热、气酸体系研究[1]。该技术将酸、活性剂、热能的物理解堵和化学解堵作用,化学反应自生气体的助排作用融为一体,针对不同岩石胶结物组分、不同储层流体特性、不同储层压力温度特征,调整各种化学剂的相对浓度,使各自的解堵效果达到极值,并产生叠加效应,从而能最大限度的提高酸化措施解堵效果[2]。  相似文献   

18.
<正>樊41块属于低渗透油藏,储层发育,油藏断块整装,油藏先后实施了弹性开发、注水开发、波动注水、提液增油几个阶段。在采油过程中发生了地层结垢,我们实施复射、酸化、挤阻垢挤措施,解决地层结垢矛盾。经过近20年的开发,已进入高含水期,目前采出程度到达33%。  相似文献   

19.
华泰3井是黄桥CO2气田的-口CO2探边开发井,位于下扬子区黄桥.如皋冲断凹陷带之黄桥构造带高部位的,该井前期进行了地层测试,产能较低,经对P 组进行深部酸化改造后,试获高产CO<,2>气,无阻流量由酸化前的0.3×104m3/d提高至120×104m3/d,增产达400倍之多,达到了酸化目的.本文主要是研究酸化配方、酸化层位优选及施工工艺,并将深部酸化工艺在华泰3井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便更好地完善酸化测试工艺技术,为黄桥CO<'2>气田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化学暂堵剂在行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根据化学暂堵剂溶液中的是否溶于水划分为水溶性暂堵剂、油性暂堵剂,根据溶液酸碱性划分为碱性暂堵剂、酸性暂堵剂。本文将对化学暂堵剂的作用发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