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屈赋死亡意境的构建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关于死亡的描述,包括诗人自己的死亡(自杀)、历史人物的死亡及用隐喻手法表现的死亡,二是对于死亡超越——“梦幻神游”的描写;前者场“写境”、“无我之境”,后者场于“造境”、“有我之境”。屈赋死亡意境是诗人死亡观的艺术体现,是诗人为“美政”而死这种人格境界的艺术转化。  相似文献   

2.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将意境分为“常人之境”与“诗人之境”,将“诗人之境”分为诗人“所感之境”与诗人“所写之境”。在具体分析中,又将读者“所得之境”区别于诗人“所写之境”。这种区别是值得注意的。在艺术活动中,意境确实显示了不同层次和形态,考察意境的不同层次及其联系,有助于我们把握意境的特定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将意境分为“常人之境”与“诗人之境”,将“诗人之境”分为诗人“所感之境”与诗人“所写之境”。在具体分析中,又将读者“所得之境”区别于诗人“所写之境”,这种区别是值得注意的。在艺术活动中,意境确实显示了不同层次和形态,考察意境的不同层次及其联系,有助于我们把握意境的特定审美特征。 1 考察“常人之境”不是本文的任务,让我们先从诗人“所感之境”说起,什么是诗人所感之境?我认为,在客观景物或强烈感情的刺激下,诗人主观与外在客观猝然碰合的那  相似文献   

4.
故事情境教学,就是运用故事,创设一个个出神入化的境界,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感,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若能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精心设计故事场境。情境,即情感与场境的结合体。其中,境是情的基础,情是境的升华。教学中,设计恰当场景是关键。一般来说,故事场境设计要注意“三扣”:一是扣住教材,设计出与教材基本观点紧密联系的故事场境;二是扣住学生思想脉络,设计出与学生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1.学生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2.教师抓住关键词“只”、“又”、“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思乡情感。3.拓展阅读《乡愁》,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怀乡思亲的情感。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教学难点入境入情,理解诗人表达的思乡之情。教学流程一、创境,未成曲调先有情1.配乐诵读。(1)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思乡是古诗中常见的题材,你们都读过或学过哪些思乡诗呢?(2)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诵读思乡诗。2.引入诗题。…  相似文献   

6.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不管是传记、故事,还是描写人物、事件、节日、纪念日活动、革命文物等方面的作品,都具有很强的情感性。这就要求教师常招“新用”,为学生创设“红色情感场”,初步唤醒学生的革命情感;新招“妙用”,提升“红色情感场”,厚植革命情怀。  相似文献   

7.
“有我之境”与移情作用相关联。“有我之境”中,主体总比较显露地表现自己的情感趋向,外物随着“我”的意识和情感的流动而飞跃。但艺术创作和欣赏中主体的情感投射是一种普遍的趋向。“无我之境”中,主体物化为作为对象的客体,与客体相互流连,物我距离消失了,也伴随着移情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张红 《湖南教育》2002,(24):48-48
诗,是文学之母,以其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感情,凝炼的语言千百年来源远流长。初中语文新教材都不同程度地安排了诗歌内容,诗歌教学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是如何运用精炼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意境来抒情言志的。 一、分析意境,调动情感。“意”是经过物象化处理的情思,“境”是诗人主观情感体验过的景物。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创造了什么意境,是如何创造的,进而深入地体味意境,再现意境。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创造的意境,并在头脑中想象诗人在  相似文献   

9.
“诗歌 ,是从生活的泥沙中淘洗出来的灿烂的金子 ,是从生活的丛林里突然发现的奇异的花 ,是从百花之精华里酝酿出的蜜。”(何其芳语 )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 ,品味诗歌的意境。怎样更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把诗歌教出“诗情画意”来呢 ?实践证明 ,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电教媒体 ,常常能取得良好的效果。1 借助电教媒体 ,渲染意境 ,酝酿学习情感  诗歌是诗人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情感写照 ,因此诗歌教学要“知人论世” ,由“境”入“情” ,从介绍诗作的时代背景、写诗缘由、具体内容出发 ,生动地渲染课堂…  相似文献   

10.
古诗精粹凝练、音韵和美,是华夏文化的精髓,是我国传统文学宝库中的奇丽瑰宝。小学生学好古诗,从这一历史文化积淀中受到熏陶,可以怡情益智。怎样引导学生学好古诗呢?我想:古人在吟诗作赋中十分讲究“诗情画意”,融情于境,以深邃的意境烘托诗人丰富而细腻的情感,情融境,境染情,以达到情境交融的至高境界。教学中不妨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更真切地感悟古诗,提高领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常常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即重“诗情”而轻“画意”。我们常常在一个“情”字上下功夫,忽略了“境”的渲染,使“诗情”成了飘渺之物…  相似文献   

11.
“创设情境写作”就是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情感的场境,从而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写作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的宗旨的作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正> 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我国传统诗歌美学审美理论的核心和最高审美原则。早在南北朝时期,刘勰就提出过“神与物游”的艺术要求,后来又有唐皎然的“取境”说,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论,明代王世贞的“意象”说,胡应麟的“兴象”说,清人王国维的“境界”说,他们都对诗的意境理论作过多方面的探讨和阐发。我们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诗学的意境理论体系构成无非包括“意”与“境”这两个重要因素。所谓“意”,是指诗人的思想与情感;“境”,是指用以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与画面,即把情感客观化、对象化。“意”是诗的生命,“境”则是附丽“意”的形象的外壳,是表现诗人主观情志的手段和工具。诗人的思想情感只有借助于具体形象的描绘才能得到生动的抒发,而具体形象又因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熔铸而获得强烈的美感力量。诗的意境创造,就是要求“意”与“境”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强调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的高度统一与交融。古人云:“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情景相融而莫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些艺  相似文献   

13.
情境教学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指教学,情感交流。“情”因境而生,境为情而设,情与境统一为情境。创设好的情境能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从何而来?创设恰当的情境不失为一种良方。好的情境教学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意境是一首诗最美妙的部分,它包含“意”和“境”两方面,“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境”是诗中事物的意象。只有进入诗的意境,才能真正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境意象,获得美的享受。把学生引入古诗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下面以《夜宿山寺》为例,谈谈笔...  相似文献   

15.
<正>本课的设计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最有话可说的内容—“食物的味道”作为交际语境写作的话题,这样能够和学生的具身认知、具身体验、具身情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联结,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本课具体设置了迎接学校校庆,学校公众号要推出《难忘的一中味道》栏目,正在征选文段的情境,设计了“设境:三言两语话‘味道’”“入境:细分感觉摹‘味道’”“造境:类比联想融‘味道’”三大活动,力求让学生在“具象”情境中开展写作活动,创造出生动形象的“味中之道”“味中之境”。  相似文献   

16.
清人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而有境界,“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宋元戏曲考》)这里所说的“境界”,就是“意境”。究竟什么是诗的意境?“意”就是情意,包括诗人的“情”与“理”,即诗人的情感和他对生活的认识、理解、评价;“境”就是物象,指事物的“形”与“神”,即经诗人提炼概括而描绘出来的生活形象及其内在本质与精神。在诗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  相似文献   

17.
《华章》2006,(12)
情境教育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在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统一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哲学原理构建的。“情境教育”之“情境”是“有情之境”,是“活动之境”,是一个有情有趣的网络式的师生互动的广阔空间,它是将教育、教学内容镶嵌在一个多姿多彩的大背景中。这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这种根据教育目标优化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与儿童对知识、对审美、对情感的需求是相吻合的。进入这样的情境,儿童的情感、心理必然会发生共鸣而契合,促使儿童在现实环境与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获得全面发展。这种人为优化的情境,…  相似文献   

18.
刘桂珍 《现代教学》2004,(12):24-24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一堂课都会形成一定的“情感场”,这种“情感场”是以教师的情感为核心去影响学生的情感,进而形成师生对教材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从而去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网络能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不仅可以教给学生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触发情感,更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因此,将音、像、动为一体的多媒体网络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使之与课堂教学的“情感场”相互交融,可以使语文教学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9.
赵华 《江苏教育》2022,(71):26-27
<正>南京市长江路小学(以下简称“长江路小学”)围绕优秀传统文化设计“寻根”之脉,围绕儿童和谐生长设计“血缘”之脉,围绕面向未来儿童的培育设计“生动”之脉。学校以沉浸式德育方式立体化展示德育实践的场境生态、活动生态和课程生态,生动活泼的“长江路生态德育”画卷徐徐展开。一、沉浸式德育的境脉一是沉浸式德育的“沉浸境脉”。长江路小学因路得名,因路而闻名,“长江路”文化资源丰厚,1800余米的长江路上有六朝博物馆、  相似文献   

20.
作文是一种情感性极强的活动,是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实的流露。如果在作文教学中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体验,那么,显然违背了作文之道。文章作为一种情感载体,惟有适度合理地进行情感渗入,才能培养作文兴趣,提高写作能力。“愤怒出诗人”、“情动而辞发”等都说明情感对写作产生的影响。那么,如何在作文训练中渗入情感因素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走进生活,积累情感体验亲情、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都是学生作文的重点,而这些都必须从生活中来,从亲身的观察和体验中来。家庭可以说是学生体验情感的重要“基地”。那里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