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阳  张路崎  田立君 《内江科技》2011,32(8):137+127-137,127
针对BD油田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储层特征特征研究,通过研究砂体相带展布特征分析其对油藏的分布控制作用;储层岩石学特征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分析了储层裂缝的分布及发育方向对水驱方向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下步油田挖潜思路:通过老井复产及部署新井重新建立注采井网,并结合老井侧钻挖掘井间剩余油,以进一步提高储量动用及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2.
梁颖 《内江科技》2008,29(4):108-109
广利油田莱38断块构造简单,由于油水井腐蚀严重,注采井网不完善,导致储量损失严重且控制程度变差。针对以上问题,运用数值模拟等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通过在剩余油富集区采取新钻井以及大修等措施实施注采井网二次完善调整方案,恢复了水驱储量,提高了油藏采收率。  相似文献   

3.
梁肜林 《内江科技》2014,(3):56+64-56,64
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套管损坏情况越来越严重,其中很多井下复杂状况井用常规的修井技术无法修复,导致老区内部储量损失,通过对套损井进行开窗侧钻施工,重新侧钻到设计目的层,使老井获得新的产能,同时节省征地、道路建设等费用,有效降低投资,提高开发效益,是老油田内部挖潜剩余油、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隋小兵 《内江科技》2009,30(2):133-133
对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的油田,大都存在储、采、注矛盾突出,产量递减快、老井稳产难度大、生产成本上升的普遍性问题。控制老井产量递减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问题就是控制自然递减率的上升;本文在深化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对老井注采调配工作研究,有效控制自然递减率的上升,现场应用取得较好效果。对其它已进入特高含水期油田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注水开发油田的高含水后期,由于油层水淹严重,剩余油分布不清,使得剩余油潜力挖掘难度越来越大。本文以中原油田文10块小层水淹图的绘制为例,介绍了小层水淹图的绘制方法及注意的问题,深化了区块小层水淹状况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认识,并结合小层水淹图对油井实施堵水、补孔等措施,在剩余油富集区利用低无效注水井转采、老井大修换井底等措施挖掘油藏潜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曹晓静  刘华  曹修恒 《内江科技》2011,32(8):134-134
通过储层连通性及油水分布关系研究,搞清地层对比关系,建立该区地层层序标准对比剖面和油水层连通图,结合精细三维地震解释,在断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理清构造格局,通过沉积微相研究弄清储层展布规律。通过油水层井间对应关系研究情况部署部分调整井,利用新、老井建立合理有效的注采井网,完善研究区注采关系,提高研究区储量动用程度,增加可采储量,改善区块开发效果,提高开发水平。对油田稳产增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孙燕 《内江科技》2018,(2):73-74
复杂断块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受断层影响无法部署面积井网开发,油水井连线往往与断层走向平行,导致油井单向受效,含水上升速度较快。开发井网存在注采关系不完善、水驱效果较差、地层能量下降大、储量动用程度低等问题,同时受到历史零散挖潜的影响,注采井网和剩余油情况在平面上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针对胜坨油田坨30断块的历史开发状况进行分析,提高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认识,有针对性地制定断块油藏开发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8.
丁文阁  滑辉  袁梅 《内江科技》2011,32(4):150+104-150,104
渤南油田义80块由于注采井网不完善、储量控制和水驱动用程度低、目前地层压降大,已经严重影响到油藏的开发效果,在精细地质研究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以完善注采井网为主的开发调整。调整后,义80块的开发效果明显提升,储量控制程度及水驱储量明显增加,区块整体产量得到提高,递减减缓。  相似文献   

9.
刘俊山 《内江科技》2012,(11):117+116
乔庄油田开发26年之久,采出程度仅9.49%,目前单井平均日油仅1.9吨,采油速度0.23%,形成"有油采不出"的开发态势,平面上水淹严重,纵向上非均质严重,储量动用差异大,剩余油认识不清。针对以上情况,利用油藏工程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充分认识乔庄油田剩余油平面、层间分布状况,改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永乐油田经过10余年开发,部分区块水淹严重,低产井比例逐年增加,造成地面资产闲置。但油田采出程度较低。为有效动用剩余油,提高采收率,针对储层发育特点,提出利用侧钻超短半径水平井开采剩余油,并分析永乐油田侧钻潜力。通过经济评价,得出侧钻与加密相结合的方式使油田开发效益更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在储层精细认识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水驱特征曲线法、物质平衡法,结合生产动态特征对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搞清了剩余油在平面、纵向的分布规律。认为注采井网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水驱油田的开发效果。注采井网完善的地区水驱效果好,采出程度高;注采井网不完善地区水驱效果差。实践证明,剩余油分布规律是合理可信的,对类似油田的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季东 《内江科技》2013,(6):161-162
为充分利用地质、工程报废井眼,低成本挖掘油藏剩余油潜力,侧钻(定向、非定向侧钻、侧钻水平井、分支井)已越来越多的用于油田开发。而侧钻小井眼井油层套管内径小,相应的修井工艺技术及井下工具极其贫乏。本文从现场实例应用出发,介绍了小井眼解卡打捞技术。  相似文献   

13.
高含水油田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提高采收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辉勇  任世林 《内江科技》2011,32(5):149+205-149,205
高含水阶段是油田开发的重要阶段,高含水油田面临着地质条件复杂、剩余油分布分散、识别和挖潜难度增大、常规技术手段调整效果变差等一系列问题。针对高含水油田开发中面临的问题,结合高含水油田的特点及实践经验,通过利用侧钻水平井、多学科、动静态结合的精细油藏描述认识剩余油和三次采油等新技术不断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高含水油田开发效益。  相似文献   

14.
大王北油田大37块为一个多薄层、低渗透油藏,储层连通性差、注采井距大、层间动用差异大,油藏采收率较低。本文通过对该块剩余油分布状况的分析,研究了整体加密的可行性及挖掘非主力层潜力,以进一步提高主力层采收率。2006年,该块共钻加密新井45口,新增产能11×10t,油藏采收率提高5.0%。  相似文献   

15.
XX油田经过多年开发生产,由于地质、工程等原因,很多油井、注汽井闲置或报废,造成局部地区井网不完善,油层动用程度较低。近几年来,随着侧钻工艺及其配套技术不断地发展并成熟化,利用侧钻井技术恢复停产井、完善层系井网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为XX油田剩余油挖潜开创了一条新路。目前侧钻井技术已成为老油田剩余油挖潜的重要手段,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以明16块为例讨论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开采问题。和其它高含水油田一样,明16块的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我们通过精细构造解释,作大比例目的层构造图,发现油井与断层之间仍有构造高点存在,利用侧钻技术和在报废井位置上对已知的构造高部位实施侧钻,这样就可以钻遇较多油层,更大限度的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17.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深入,报废井、停产井越来越多。为了保持原油产量,国内外普遍重视通过套管开窗侧钻使停产老井复活并增加产能。本文从国内外侧钻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和前景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勇等 《内江科技》2014,(5):64
<正>本文根据沙二下油藏分类储层的非均质特征和构造的复杂性,着重对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的特征及赋存特点进行描述。针对不同的剩余油存在类型,及时优化开发对策,开展了不同挖潜方式的注采调整实践,通过配套的工艺技术,进行深化水驱提高采收率的探索。1油藏概况濮城沙二下油藏是一个埋藏深、含油层系多、非均质性严重的断块油气田。含油面积17.2km,石油地质储量3650万吨,  相似文献   

19.
邵保林 《内江科技》2011,32(9):135+137-135,137
孤东油田八区位于孤东油田南部,主要为正韵律的河流相沉积,油层非均质性严重,处于特高含水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常规注水挖潜困难。不稳定注水是提高水驱开发的一种重要有效手段,有必要研究不稳定注水相关增效机理。从实践出发分析水驱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提出了从井网、注采关联出发的不稳定注水适应性,提出了优先选择注采关联相对独立的井组、油层边部注采不完善的井组、层间差异大的井组实施不稳定注水,并进行了矿场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濮城油田沙三中6-10油藏的采收率,在加强油藏精细研究、深化油藏认识、搞清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应用多层分注技术、斜井分注、纳米酸化、热力解堵、气动力深穿透解堵等技术进行调整挖潜.经现场实验后,水驱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该油藏的成功经验对类似油藏的后期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