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业协会是同行业企业自愿组成的协调行业发展的组织,也是实行行业管理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出版行业协会是出版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西方的出皈行业组织出现在17、18世纪活版印刷技术比较普及、出版生产力获得较大发展、出版物的社会影响比较广泛以后。在中圈,出版行业组织兴起于清代,当时在一些刻书比较发达的地方建有行业公会,到清代末期,全国性的现代行业组织出现在现代出版业的发源地——上海。出版行业协会的产生和发展对出版从业者的行业自律和产业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繁荣发达的文化出版市场打造了上海自由、开放、多元、创新的现代都市文化环境,近代上海报刊由偏重商业资讯到注重政治时事,再到关注日常生活,姿态不断放低,内容不断变化,越来越接地气.从现代报业的历史源流到早期上海报业的萌芽,再到近代上海报业的嬗变及其背后的出版业,文章通过分析指出,对于近代上海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西方价值观念的逐渐融合,承载着西方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报刊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3.
惠萍 《编辑之友》2010,(1):100-102
近代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报刊、书局的同时,也将西方的出版理念和模式带到了中国,直接影响和刺激了中文报刊的产生。中国近代出版业由于报刊和书局的出现逐渐演变成具有现代意义的出版事业。所谓事业,就  相似文献   

4.
上海,是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发祥地,在上一世纪的前五十年,是中国的出版中心.新中国建立后,上海的出版业享有全国出版业的"半壁江山"之誉.<上海出版志>以极其丰富翔实的资料全面地客观地记录了上海出版业的历史发展轨迹.上溯出版事物之肇始,下限至1998年,近千年上海出版业的兴衰、起伏,都记录在案."往事越千年",读<上海出版志>,不能不对上海出版业的历史辉煌,发出由衷的感叹.  相似文献   

5.
骆欣  南长森 《编辑之友》2017,(10):98-102
上海无疑是中国近代出版业的中心,这一中心地位一方面来源于其覆盖性影响,另一方面因其对近代出版业品格的塑造.太平天国运动从人才、市场、理念等多个方面为上海近代文化市场的兴起准备了条件.东南地区的传统士绅为避难而汇聚上海租界谋求新的出路,新兴出版业成为一个主要选择.而在出版业领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19世纪90年代科举正途出身的士绅阶层,特别是像张元济、汪康年这样从传统士绅阶层分化出来的知识精英.不同于1843年上海开埠后较早参与出版业的口岸知识分子,以谋生为主要取向,传统士绅将历来的家国情怀注入新兴出版业,以启迪民智作为追求,不仅改变了当时上海出版业的格局,且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品格.  相似文献   

6.
出版专业高等教材之一的《外国出版概况》(陆本瑞主编)最近已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首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外国的出版情况:从外国出版业的历史、现状至发展趋势;从政府和社会对出版业的宏观管理至出版公司的经营管理;从图书发行、宣传促销工作至出版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几乎出版业的方方面面都做了概括的介绍。其中出版教育事业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在70年代才逐渐兴起,本书对它所做  相似文献   

7.
中外数字出版现状比较给我国出版业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它在出版领域的应用,促使出版业向数字时代转移,从而迎来了出版业的第三次革命。而曾经以活字印刷引领世界,以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改变中文乃至东方语言出版形式的中国,能否在这第三次出版业的革命中缩短与国外出版大国的差距,实现数字出版的飞跃,值得从业者深思。目前,我国的数字出版发展还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我国的数字出版业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比较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数字出版各个方面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方向,发挥我们的优势,从而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出版产业。一、出版主体中国数字出版的驱动…  相似文献   

8.
出版评论与现代出版产业相伴而生,是现代出版业行业自觉性的集中体现。出版评论对现代出版业起着引导、协调、监督等作用。出版评论工作的滞后已经影响到我国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出版界应充分重视出版评论工作。  相似文献   

9.
出版只要是商业性的存在,广告宣传便不可免.从我国出版史的整体来看,民国时期是我国现代出版业确立和快速发展时期,也是书业广告蓬勃兴起和最为活跃精彩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0.
《上海档案工作》2009,(8):F0003-F0003
上海的出版机构,可追溯到宋代年间华亭县学的刻书。上海开埠以后,在外侨创办的出版机构刺激下,上海出版印刷行业风生水起,这些出版机构有称“印书馆”的,也有“书局”和“书店”等,涌现了如商务印书馆那样资本达500万元的中国出版业巨擘。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出版业重镇.然而,不少人未必知晓,申城也是中国现代红色出版的源头:建党前后,沪上五个早期红色出版机构陆续亮相,并首创了"出版社"这个名称. 出版《共产党宣言》的社会主义研究社 党的第一个出版机构,是1920年8月为出版《共产党宣言》而在上海创办的社会主义研究社.  相似文献   

12.
洋洋200万字的<上海出版志>(宋原放、孙颐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问世是上海出版系统的大事,可喜可贺!因为它是建国后上海第一部出版志,因为它真实地记录了上海出版业的兴衰与起伏,因为它全面地反映了上海出版业的历史与现状,因为它深刻地总结了上海出版业的经验与教训.读完全书,深感它有三个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3.
洋洋200万字的<上海出版志>(宋原放、孙颐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问世是上海出版系统的大事,可喜可贺!因为它是建国后上海第一部出版志,因为它真实地记录了上海出版业的兴衰与起伏,因为它全面地反映了上海出版业的历史与现状,因为它深刻地总结了上海出版业的经验与教训.读完全书,深感它有三个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4.
研究探讨中外数字出版现状比较给我国出版业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它在出版领域的应用,促使出版业向数字时代转移,从而迎来了出版业的第三次革命.而曾经以活字印刷引领世界,以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改变中文乃至东方语言出版形式的中国,能否在这第三次出版业的革命中缩短与国外出版大国的差距,实现数字出版的飞跃,值得从业者深思.  相似文献   

15.
相比西方出版业,我国现代出版的发展并不成熟,更谈不到完善。可以说,我国传统出版产业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发展体系与框架。虽然,数字出版给了我国与国外出版业一个相同的起跑线,但出版产业与出版文化的固有差距依然会  相似文献   

16.
翁昌寿 《出版科学》2007,15(5):35-37,16
出版业的发展经历了两次飞跃,第一次是商业出版的形成,第二次是现代出版产业的形成.商业出版出现的背景是大众阅读市场的形成、版权保护的完善.商业化使出版摆脱为宗教服务的狭窄范围,以市场销售作为出版业发展的赢利模式;国际出版市场的形成,在出版企业、出版资源配置、出版利润、出版技术等方面,使出版业产生了第二次飞跃.这两次飞跃都是历史性的,第一次使出版业得以成形,第二次则培育了现代出版业.  相似文献   

17.
国外政府出版机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非营利性质的出版机构是传统出版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包括大学出版社、学术团体出版机构和政府出版机构.其中,政府出版机构因政府出版物在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衍生的巨大市场潜力而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  相似文献   

18.
鉴于辛亥民族民主革命的失败,一部分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要解决中国问题,须将改造国民思想作为突破口,高举科学和民主旗帜的新文化运动由此而兴起.<新青年>的出版无疑是第一声号角.自此现代出版业站在商业和文化立场上,支持新文化运动,尝试新出版领域,并在市场的热烈响应下,很快发展成为出版主潮.新文化催生了新出版,新出版又推动了新文化,两者相互促进,共建了出版和文化的又一新时代.  相似文献   

19.
郝振省 《出版科学》2007,15(6):《出版科学》-5-9,12
出版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业要迎接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加强出版创新,创新是推动新闻出版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一方面,改革开放近30年以来,出版业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在繁荣和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依然存在,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出版业正面临重要战略转型.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出版大发展大繁荣,兴起出版发展的新高潮,正在成为出版工作者的共识.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出版业的若干不同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出版业已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随着中国入世,出版业更面临着国际化带来的新挑战.鉴于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将中国出版业与西方出版业,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出版产业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中外出版的不同以及我们的差距是有必要的,它将为我国出版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借鉴与经验上的参考,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而且也具有一定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