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劉君莉 《中国文化》2022,(2):323-326
<正>一簡况胡軍(1951-2022),生於上海,逝於北京。自幼酷愛讀書、音樂、繪畫、書法、體育,自學能力強,多才多藝。生前曾任黑龍江嫩江農場三分場工人、農場直中敎師,哈爾濱師範大學敎授、北京大學敎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哲學系副主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人文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學位委員會委員、馮友蘭學術硏究會秘書長、北京市哲學會秘書長、北京市哲學會會長、民進中央文化藝術委員會主任、民進中央常委、北京市第十二屆和十三屆人大常委會委員、創新戰略委員會主任等職務。  相似文献   

2.
正一2002年,我從外地調入清華大學任敎。當我接手第一批學生的時候,我就從敎學檔案中認識了張少。那年他不到20歲,但他作爲中文系學生,卻已經有過在國外進行鋼琴巡演的經歷。這是讓我感到吃驚的。上了幾堂課,我發現,他的興趣遠不止於音樂;毋寧說,他更關注的是圖像。這段時間我主要講授先秦時期的中國文學。爲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我把講課內容放得比較寬,比如第一課講東亞大陸的  相似文献   

3.
正以個體怎樣面對歷史語境中的"尊嚴與安全"爲視角,來論述且比較學界先賢的生命樣式,這當然不是學術思想史的常規框架所能涵蓋,相反,它是從心靈深處去昭示諸賢的當代學思軌迹爲何大相徑庭的底蘊。爲何讓陳寅恪、馮友蘭、錢鍾書入選"人物表"?其緣由,當不僅是這三學賢在1949年前皆具清華背景,也不僅因爲這清華三賢在當代無疑是從文、史、哲去專攻中華學術的巨子(其間,錢擅  相似文献   

4.
天文學是自然科學中的第一學科,是人類形成早期宇宙觀和信仰體系的源泉和原動力。天文考古學(考古天文學)是國際天文學界與考古學界中新興的,跨泉多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領域的前沿學科;是從科學天文學的角度,結合民族歷史文獻,嚴謹地重構新石器時代遠古人類認知的星空、建立的觀象授時體系,童現其時人類形成的宇宙觀、構建的信仰體系的强大學科工具;是打開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從物質世界的自然生物走向精神世界的靈性生物這堵神秘大門的關鍵鑰匙。本文通過充分的天文學、考古學與文獻學論據,對東亞(阜新查海、濮陽西水坡、黄梅焦墩、廣漢三星堆等)和中美洲(拉本塔、伊薩帕、帕倫克等)兩個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諸多遺址進行天文考古學的詳細比較分析,論證東亞與中美洲文明形成前後,先民所建立的以北斗、銀河與東宫蒼龍爲核心的天文體系,以及由此產生的宇宙觀與信仰體系,闡述東亞與中美洲早期文明誕生前後的同源的天文體系、宇宙觀和信仰體系的思想基礎。  相似文献   

5.
正戊戌之冬,時羽女士編印子苾先生詩學詞學手稿二種成,縹緗悅目,不脛而走。其意猶未已,復廣邀南北學人之擅書者各録涉江詞一闋,總廿四家,裒爲一卷,謀付剞劂。近自滬上馳書白下,囑余爲序,幷代擬書名。子苾先生者,詞人而兼敎授也,世稱易安而後,一人而已。余生也晚,聞其名、讀其書而未能親承其敎。卅餘年前,先師閒堂爲榜居室,賜名"靜好軒",復賜藏書章"靜好軒中長物",皆涉江詞人之舊名舊物也。起居坐卧,讀書作文,  相似文献   

6.
正前言陳寶箴致兪廉三末刊信札,源於江西義寧陳氏家藏文獻。這批手札,最初由陳寶箴之孫登恪(陳三立幼子)抗戰前在漢口地攤上購得,時登恪執敎於國立武漢大學。據他事後向家人介紹,當時正因爲發現是祖父的手迹,才會花"大價錢"買下來。1974年,陳登恪逝世,其子星照將信札交與堂姊小從(其父隆恪,爲登恪次兄)收藏。此後,陳小從又將曾祖遺札轉付堂兄封懷(其父衡恪,乃登恪長兄)。陳封懷辭世(1993年)後,信札原件遂  相似文献   

7.
徐泓 《中国文化》2023,(1):353-363
<正>燕東園先後是燕京大學、北京大學的高級住宅區。近百年間,在這個有22棟小洋樓的園子裏,住過上百位著名的學者、敎授。本文擇取其中之吉光片羽,追索與記錄這個園子裏的幾位故人與往事。燕東園30號:曾昭掄、俞大絪先生家1950年代,北京大學有一對夫妻,分別是一級敎授和二級敎授,他們便是曾昭掄、俞大絪夫婦。  相似文献   

8.
孫震 《中国文化》2022,(2):7-11
<正>2019年5月,中華敎育文化基金會董事會通過贊助臺灣大學特聘講座敎授黃俊傑先生的三年硏究計劃,主題是“儒家思想的21世紀新意義”。這個計劃包括13個子計劃,由黃敎授爲主持人,另邀14位傑出學者參加,其中一個子計劃由兩位學者共同主持。每一子計劃每年產生論文一篇,預計三年計劃完成,成果將十分豐碩。現在第一年硏究成果所產生的論文,經過討論修訂,由黃敎授編輯成書,黃敎授命我撰文作爲三年三本書的通序,  相似文献   

9.
正唐君毅先生是現代新儒學思潮第二代的著名代表人物,是仁者型的大哲學家,"文化意識宇宙中的巨人"。關於唐先生的學術思想,我寫過幾篇論文,在去年出版的拙著《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硏究》中又有專章討論他的道德自我、生命存在、三向九境,以及其文化哲學的價值與意義。唐先生具有悲憫意識,是一位開放型的儒家巨擘,充分尊重世界各文化、宗敎傳統,會通中外,融貫古今,尤爲重視中華人文精神的詮釋與弘揚。唐先生有崇高的人格,博大的胸襟,常常講"徳量"與"心量"。  相似文献   

10.
周曉陸 《中国文化》2022,(2):133-140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發掘是20世紀後期到21世紀初期中國重要的田野考古收獲,這裏是黄河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基本結束,早期階級國家已經形成的階段的一個統治中心區域所在。通過考古學的發掘與研究,在這裏發現的天文觀象建築和有關的儀器,結合《尚書·堯典》的關於古天文的記載,可以認爲在當時的陶寺都邑之中已經出現了專門的天文職官,出現了“國家級”的天文學觀象建築,出現了早期配套的天文觀測儀器。由此可以看出,當時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式的太陽曆,促成了“赤黄體系”雛形的形成,促使人們對於早期天學理論的思考。“陶寺觀象臺”不僅是中國古天文學在新石器時代向早期國家發展階段的重要標志,并且在世界古代天文學的發展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東漢《嚴巨昭殘碑》,舊題《東漢熹平元年殘碑》。筆者在原釋文的基礎上,重新加以斷句、釋文,并參考諸家意見,認爲碑主當是"嚴巨昭",對此碑進行更名。值得注意的是,《嚴巨昭殘碑》的行文、用典均顯示碑主身份是一名商人,這在已知漢碑中是頗爲罕見的。而殘碑中隱晦商人身份,轉而宣揚碑主樂善好施、敦重儒學的行爲,將其形象塑造爲所謂"儒商",在撰述中實際包含了從"商"到"士"的身份轉化,體現出商人階層對自身身份的一種調整。同時,此碑"士人懷附"句所體現的漢代士商關係,亦值得進一步討論。  相似文献   

12.
從根做起入大學前,讀過一些書,但總理不清頭緒.初入輔仁大學歷史系后,仍茫茫然.那時允許跨系選課,同舍一位高年級學兄建議我選中文系的"目錄學,說是曾得益不淺.我接受建議選了這門課.授課老師余嘉錫是文學院長兼中文系主任,著名目錄學家.他指定以《書目答問補正》爲教材,分兩年講四部.他上課時,手不持片紙,依《書目答問補正》編次,侃侃而談,如數家珍.  相似文献   

13.
對於影響深遠的"經學"不能籠統地看待,而應當歷史地、辯證地建立起經學演進"三階段論"的觀點,即:"傳統經學時代"(清中葉以前)—"經學時代的終結"(晚清)—"以史治經、對經學進行客觀研究的時代"(二十世紀初以後)。這不僅對於經學史研究,而且對於其他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研究都是很有意義的今文公羊學在東漢以後曾長期消沉,但因其具有政治性、變易性、解釋性諸項精義,至清中葉以後國内外危機四伏之時,公羊學遂得以復興,與時代潮流相激蕩,展現出非凡的理論創造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力地回應時代的迫切課題,龔自珍唤醒國人認識專制統治"衰世"的到來、倡導實行改革,魏源呼吁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康有爲將公羊"三世説"與西方近代政治理論相結合,提出了維新變法的理論綱領,成爲近代向西方學習真理的出色人物。晚清公羊學風靡海内,騰挪跌宕,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的進程和學術的變遷。對此作專題探討在哲理上有深刻的啓示意義:傳統文化中有向近代文化轉變的内在基礎、内在動力;晚清時期雖然危機深重,但又是中華民族克服難危局面、有識之士探索救亡道路的關鍵時期。我們可以形象地稱之爲"經學史上壯觀的夕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史記》《漢書》所載的"黄老之學"這個概念,認爲漠初占統治地位的黄老之學,指的就是老子之學;它與稷下學派中以道法爲核心思想的那種學説并無直接關係;與漢初所謂的刑名之學尤非一事,絶不可混爲一談。今天流行的關於"黄老之學"的理解是錯誤的,應當予以糾正。  相似文献   

15.
梁啓超1893年初爲人師,在東莞講學,由於史料稀缺,以往言之簡略。筆者根據目前可見的記載,尤其是聽課學生留存的作業,細致考辨了此次冬學的講授内容及後續影響。除逐一確認講學時間、當地接應者、合教同人、授課地點、學生人數,更重點考察了一向被認作東莞講學時撰寫的《讀書分月課程》,實則脱胎於晚出的康有爲《桂學答問》,并通過對弟子課卷的分析,呈現了所授詞章之學、科舉之學以及新學的實績。  相似文献   

16.
本文試圖通過描述兩干多年中個學術傳統的一個"重視歷史"①的持久特點,指出這種特點渐渐構成了這個民族在學術方面的最突出"天賦",而這種"天賦"又和一種以"叙述"馬主的傳統風格緊密聯系在一起.但在中國最近一百多年的激烈動蕩中,這一"特長"似乎又有些隱晦不顯,被棄而不顧甚至屢遭壓抑.這大概也是現代中華學術要開新局所難免,比如從廣度上説,古代的中華學術就幾等於人文學術,而現代的學術是大大地擴展了,或可劃分爲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三大類.②現代中華學術也從域外文化、尤其是西方世界的文化中,獲得了過去的學術遠不能比擬的一種眼界和深度.但是,中個學術在大片拓荒補短的同時,似也不應忘記"吾家之所長",更不必"盡棄家之所藏".尤其是傳統文化在2 0世紀還曾遭到過多次的嚴重打(歷)和顛覆,我們還有恢復歷史記憶、尤其是"重新叙述"我們的歷史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正陳卓仙前輩的詩集《思復堂遺詩》是中國詩敎傳統的具體化。中國性情之敎的大傳統在養人、成人,剛剛結束的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主題的"學以成人"即回應了這個傳統。我們現在在一位女性身上,一位作爲女兒、妻子、母親、祖母、學生、敎師、主婦的女性而同時又絕不失其獨立的人格與澄明的存在的女性的筆下,鮮活而現量的看到了。這是中國傳統儒學、尤其是心性工夫儒學的令人驚喜的個案,成道的追求在日常生活中如實的  相似文献   

18.
杨慧林 《中国文化》2007,(1):125-128
“教會大學曾經是中國新式高等教育的先驅”,這是無可争辯的事實。但是另一方面,基督教差會以教會大學“作爲傳教媒介”的初衷當然也是不言而喻的。問題在於:基於對“本源文化”(original culture)和“目的文化”(target culture)的不同理解,以齊魯大學(山東基督教大學)和聖約翰大學爲代表的早期教會大學選擇了全然不同的教學模式。這兩種教學模式的區別,首先體現於作爲不同授課語言的漢語或者英語。齊魯大學和聖約翰大學分别選擇的授課語言,既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觀念和傳教觀念,也引伸出一些悖論式的問題。如果說“我們只能在語言中理解、而不是理解語言”,那么追溯當年的歷史至今仍然是有意義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整理并考釋1903年間嚴復致夏曾佑的數件信函。這些信函圍繞19世紀著名東方學家繆勒所著《韋陀講義》一書的閲讀與翻譯展開,再現了嚴復從發現價值到選定翻譯,求索參考書并確定翻譯原則,最後却因故暫緩翻譯的一個完整的閲讀與翻譯流程。在考證嚴復所讀的具體書目以及夏曾佑所提供的西文與日文參考書目基礎上,本文揭示出嚴復與夏曾佑因各自不同的學術興趣與閲讀偏好,在尋找吠陀經典的過程中殊途同歸,其最終目的都是爲了在"西學"中尋找中國救亡圖存的出路。本文爲了解嚴復的翻譯理念與流程、嚴復與夏曾佑之間的學誼交往、清末民初梵學在西學東漸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等問題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相似文献   

20.
<正>一個人如何能夠將書法、音樂、象棋、體育運動等興趣與學術硏究集於一身,且樣樣在行?如何從平凡的貧寒子弟成長爲學識淵博的北大敎授?如何在紛繁多變的時代裏解讀蔡元培思想,把握北大精神?在興趣與學術之間,胡軍老師有太多的故事,也有太多的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