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容波 《时代教育》2007,(10Z):116-117
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忠实地再现原作,使译作与原作实现对等,让“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作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奈达)。这就包括实现原作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本身具有的独特的文学风格及涵盖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此,本文着重探讨翻译中的风格传译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原作风格与译作风格的矛盾统一性。  相似文献   

2.
在《译者的任务》中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尤为独特,他认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译文不是对原文的传达,而是原文后来的生命,而且还提出了“纯语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诸多的翻译思想。文章就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和原作与译作的关系两方面探究本雅明的翻译思想,认为他的翻译现是反传统的,和谐的翻译观,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传统翻译理论重视对原作的忠实,但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由于文化差异、译者因素、时代要求的原因,译作难免对原作产生“偏离”、“背叛”——创造性叛逆不可避免.在文学翻译中也屡见不鲜。创造表明了译者以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叛逆体现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成这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文章从英汉语文化背景差异、接受语环境层面简要探讨创造性叛逆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语言学和文艺理论的新近研究 ,对几种普遍而片面的翻译观提出了质疑 ,分析了文学翻译的动态过程和文本的经历过程 ,从而结合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及其文学生命与文化传播的意义 ,对译作与原作的关系加以探讨 ,以期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及翻译标准的确立提供理论上的参照  相似文献   

5.
利用语言学和文艺理论的新近研究,对几种普遍而片面的翻译观提出了质疑,分析了文学翻译的动态过程和文本的经历过程,从而结合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及其文学生命与文化传播的意义,对译作与原作的关系加以探讨,以期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及翻译标准的确立提供理论上的参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构成翻译过程的译者权限、译作与原作关系和“译”概念的实际应用三个方面,辨析了晚清文学译介中雅俗两派翻译观的异同,将其归纳为“创造性的笔传”和“戏谑的重写”,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这两种文学翻译观形成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7.
解构主义为安德烈·勒菲弗尔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在研究范式上,勒菲弗尔破除了传统语言学研究范式的桎梏,从规约性研究走向描述性研究,展现了翻译研究生动的文化图景。在研究对象上,勒菲弗尔突破了“原作中心”论的束缚,考察译入语文化中的译作及其他“改写”形式,使研究广度得以延伸。在研究重点上,勒菲弗尔挑战了长期以来的等值观念,超越具体翻译过程,彰显了译作在社会张力下的形塑之功。勒菲弗尔由此通达文化翻译之途,推动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不断发展,但亦有致研究偏离本位、泛化、忽视文本目的之虞。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是对原作的介绍和再创作,是对外国文学原作的艺术加工,它和非文学翻译、翻译文学不同。文学翻译的标准是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力求使译文通顺,使译作能最大限度地传达出原作的风格。文学翻译是一个理解和表达的过程.理解和表达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密切相关。文学翻译的译者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丰富的文化修养和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9.
巩茗珠 《山东教育科研》2014,(12):I0009-I0009
文学翻译的构建是一个热门话题。文学翻译批评主要是指针对具体的文学译作或与译作有关的某种翻译现象所给出的评论。本书作为国内较早的以“文学翻译批评”冠名的理论著作,体现了研究的准确性,对该领域的研究起了示范作用。作者在书中探讨了文学翻译批评的一些基本问题,并结合实践进行了批评。作者还围绕翻译批评领域中的“文学翻译批评模式”问题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0.
翻译讲究“信”、“达”、“雅”,不同文体的翻译有其各自的翻译标准及策略。文学翻译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必须遵循忠实、通顺,真实地反映原作的艺术现实的艺术性原则及符合译作的本民族的语言习惯的原则等。因此就要探讨文学翻译的标准、模式及策略。  相似文献   

11.
翻译文学与文学翻译两者之间存在着某些共性,也存在着某些差异。该文从翻译过程、翻译初衷、翻译目的、翻译研究的作用以及发展、对于译者和译作的要求以及两者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等方面存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分析,对两个相近概念作了更明确的界定。  相似文献   

12.
洪忠民 《考试周刊》2009,(23):213-215
在西方,翻译常被看作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译者翻译原作是一个“创造性叛逆”的过程,读者阅读译作也经历了一个“创造性叛逆”过程。本文从译介学的角度,以译者和读者两个身份来具体阐述译者在翻译中和读者在阅读译作时的一些“创造性叛逆”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本文中,作者探讨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使命以及实现这一使命的方法和途径,认为译者的使命是达到"善译"——使其译文与原文"曾无发毫出其间",读者"阅读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善译"的途径有三:在语言层面上采用归化原则;在文化层面则采用异化原则;当译者遭遇"不可译"的情景时,则应以原作的意境为依归,再创造出一个可以与原作"赛跑"的译作,以延续原作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张真 《文教资料》2009,(23):40-42
本文作者针对文学译者如何实现在译作中对原作美的把握,从文学译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心理在文学翻译语言中的体现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赵丹萌 《现代英语》2023,(11):98-100
随着翻译活动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翻译作品流入文学市场,而市场对高质量译作的追求已势不可挡。翻译批评作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环节,在推动翻译活动的过程中必然肩负着重要使命。文章基于彼得·纽马克的翻译批评理论,对张培基《螃蟹》英译本进行“五步走”赏析。张培基先生的译文措辞精良,技巧丰富,再现了原作风格及精神风貌,是极具指导意义的典范译作。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对原作的“忠实”解读。然而,随着解构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德里达和本雅明为首的思想家开始从语言学的角度解构传统的翻译思想。本雅明认为,翻译过程就是使翻译成为原作的“来世”的过程;德里达则探讨了拆解的过程而不是解构的结果。本文主要借鉴德里达的理论精髓,借以阐明翻译的过程并不是对原作复制的过程,译作并不代表原作,它只是对原作的继承和延续。  相似文献   

17.
忠实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但诗歌翻译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不能恪守忠实,译者除此之外,还要再现原作的意境之美和音韵之美,要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使译作与原作"神似"。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对原作的“忠实”解读。然而,随着解构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德里达和本雅明为首的思想家开始从语言学的角度解构传统的翻译思想。本雅明认为,翻译过程就是使翻译成为原作的“来世”的过程;德里达则探讨了拆解的过程而不是解构的结果。本文主要借鉴德里达的理论精髓,借以阐明翻译的过程并不是对原作复制的过程,译作并不代表原作,它只是对原作的继承和延续。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文学作品的作者、译者、原作、译作,以及读者等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进行的限制,从而表明没有不受限制的文学翻译和翻译,翻译因而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原语与目的语诸层面的差异以及文本的开放性使得翻译的完全对等性是不可能的。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如同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一样,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和创造力;译者的作用是画师而不是摄影师。译作与原作之关系,犹如艺术作品与自然作品之关系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