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人们交往的需要,社交类游戏悄然兴起."开心农场"便是火爆网络的社交类模拟经营游戏."开心农场"从一问世便以强烈的互动性和游戏性吸引了大批玩家,井通过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媒介传播扩散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只会运用鼠标的七八岁的小学生,到不会打字的中老年人,都乐在其中."开心农场"现象成了一种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2.
林辰 《东南传播》2021,(7):83-85
在"大视频时代","视像化"传播处于绝对的霸权"中心"地位,但与此同时Clubhouse在全球的火爆使社交传播呈现"听觉转向"的趋势."语音社交媒介"的历史性"回溯"正潜移默化地打破"视像化"传播的"中心"地位,在感官平衡方面做出创新性发展.本研究以Clubhouse为例,研究其特质,同时探究语音社交媒介的价值.研究发现,语音社交是人类的潜在需求,满足了个人社交的现实需要,它的兴起实现了群体间交往模式类型化的欲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公共人"的复苏.  相似文献   

3.
李宇 《传媒》2016,(5):63-65
社交是人类行为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类社会信息流通的重要方式.在虚拟社交空间诞生之前,人们在咖啡馆、剧院、竞技场、浴室等场所交流信息、开展社交.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类交流、交往的方式,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或多或少让位于虚拟空间里的交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取得了空前的发展,虚拟空间里的社交活动已成为人类社交的重要方式,也改变了媒体经营管理理念和内容生产运作方式.半岛电视台一位频道负责人亚西尔·阿卜希拉阿胡(Yaser Abuhilalah)用比喻的方式定义了当下媒体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从前观众只是电视媒体的观看者,现在则是伙伴,因为媒体和观众之间需要相互借力、互惠互利.从真实的咖啡馆到虚拟的社交媒体,传统媒体一直需要这样一个分享、互动的平台.当前,社交媒体仍在发展之中,传统媒体也需要积极运用社交思维完善业务布局、管理模式和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4.
媒介技术发展为人际交流创造了异于实体空间的技术空间,显示了社会交往的更多可能性,个体在其中能够表达更为复杂的传播诉求。在技术空间内,人际传播由新型联结造成了狂欢化的交往特征,同时又弥漫因弱化现实关系并过度技术依赖而造成的群体性孤独。社交媒介的使用是形成狂欢与孤独、联结与区隔、社群化与"超现实"化等交往实践悖论的技术基础,也成为新媒介文化形态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5.
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在动漫传播的过程中,传播媒介的发展延伸了人们感知动漫的能力。漫迷接触漫画的主要形式经历了由纸质媒介到电视媒介再到互联网的变化。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互联网不仅给漫迷提供了海量的动漫信息,也给动漫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传播渠道,而动漫在互联网的传播模式从一开始杂乱无章的动漫网站、动漫论坛传播,发展为依靠社会性媒体进行传播。本文从动漫传播的背景出发,通过分析动漫在社交网络的传播模式,着重分析动漫信息在新浪微博这一社交媒介的传播模式,阐述动漫文化在社交网络上的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人类交往的方式逐渐社交媒体化、在线化和虚拟化,线下的传统社群不断向线上的虚拟社群扩展,在微博、微信、豆瓣、知乎等虚拟社群分享信息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什么因素影响着人们在虚拟社群进行信息分享的动机?本文将从个体日常生活、虚拟社群中的关系、社会文化心理这三个视角进行多层级分析。研究发现,微观层次上,参与虚拟社群的信息分享有利于个体建立自我认同,实现自我重现;中观层次上,信息分享的动机来源于虚拟社群的互信、互惠机制;宏观层次上,互联网时代下的分享、参与精神促使着用户参与虚拟社群中的狂欢。  相似文献   

7.
石晋阳  陈刚 《现代传播》2016,(4):153-156
在新媒介时代,主体不仅从媒介中获得信息认知,还在媒介中建立关系网络,通过全身心的投入,在新媒介营造的世界中为"完整的人"争取合法身份。传统的媒介素养研究较少关注参与主体的情感体验及主体间情感交往活动,从而难以解决新媒介时代所凸显的情感危机。本文从"主体赋权"和"群体狂欢"两方面揭示了新媒体时代的情感危机,发现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已然多方面逐步实现情感转向,主要体现在:媒介本质从信息传递向关系传播嬗变,媒介素养的核心概念从信息批判向情感交往升华,媒介素养培养范式从工具范式向体验范式转向。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互联网朝着Web.3移动融合时代演进,比新媒介更"新"的媒介——新新媒介应运而生,推动中国从社交网络时代进入移动社交网络时代。大学生作为新新媒介的使用主体,其对社交网络的过度依赖、集群放纵、自我麻醉等表达变形问题也更加凸显。笔者认为,从大学生主体重构的外在优化和内在超越出发,注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到媒介素质的锻造,强调将外在转化为内在的自发的表达,是大学生媒介素养人格化的核心,也是真正解决表达变形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张露 《东南传播》2014,(8):111-112
伴随着SNS从最初的发展到如今的日益成熟,社交网络已成为人际关系交往中重要的工具和平台,庞大的用户基数、便捷的交流方式以及互联网所提供的海量信息都使人们的交际圈在基于六度分割理论上不断地扩大,但网络信息的过分公开和个人隐私的保密性也随即出现矛盾。本文首先从微信概念出发对它的特征和使用人群进行分析,再通过功能主义理论"使用与满足"着重分析微信交友新模式出现的动因,最后对kik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0.
社交网络传播逐渐成为互联网媒介时代受众进行数字化生存的重要传播方式。人们使用社交网络进行社交(对话)、信息的生产与分配、自我展示从而获得相应的社会支持,从而提升自我的肯定性情绪,最终达到提升主观幸福感的目的。但是互联网媒介既能提供数字化的机遇,也能提供数字化的威胁,正确认知互联网媒介的属性,合理地、健康地使用社交媒介,才能在人与媒介"同构"的良性互动之中,增强提升自身主观幸福感的能力。因此,本文从考察社交媒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入手,分析使用社交媒体传播过程之中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所在,最终提出明确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传播的双重属性——机遇与危机并存,确实地提升数字化生存的能力,提高受众媒介素养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提升主观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考察互联网即时通讯技术的使用情况,阐释了"不愿意和陌生人聊天"的网络交往方式可能受到的具体的现实社会文化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交往的媒介并没有决定交往的性质,技术使用并不仅仪由技术本身决定,技术使用方式常常受到现实社会文化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从Web2.0时代起,人与媒介、社会之间的连接方式发生了革命性转变,传播的关系维度凸显,成为分析当前媒介现象与人的社会存在最为重要的基础视角。互联网群体传播从作为关系主体的人出发来解读互联网传播中关系的复杂性,是传播关系属性的突出和显在。人类与生俱来的社交需求及当前互联网中集合行为的常态化,是关系偏向在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突出体现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作为一种使得各方面力量聚合的媒介关系实践,这一偏向在新的社会关系、文化关系、人际关系中得到具体体现,由表及里对人的交往及社会的文明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印尧  陈华 《东南传播》2021,(9):123-126
媒介技术融合的演进使得"媒体"一词的概念日益宽泛,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分析的运用促进了用户与媒体传播的对等平衡性.移动互联和智能终端的发展重构了社会的传播生态和连接逻辑,洞察用户情绪、建构用户场景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关键性思维方式.从用户定位到社群场景建构的演绎成为互联网思维下提升传播效果的最有效路径,传播技术的演进创造出新的传播形态,社交媒体的连接将人们在网络空间重新集聚,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实空间交流存在的时空距离以及身份差异带来的群体区隔.移动App基于用户使用惯习和分享动机的数据分析,建构了一种基于移动社交的全新社群模式.本文基于对网易云音乐App的媒介经营管理和社群营造体系的分析,探讨新媒体传播对网络社群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周芳 《传媒》2021,(22):59-61
传统广播与社交的关系演进中,在凸显时间即时性与仪式感的"内嵌"关系上,广播内容可以实现社交元素的嵌入,如传统点歌交友、话题互动、婚恋相亲等.到了"外嵌"关系上,广播与社交媒体进行连接,强调空间上的覆盖与可得.未来,广播与社交将继续深度"互嵌",并通过跨媒介联动带来声音社交的更多可能.此外,在广播发展过程中,积极拥抱互联网社交思维和新媒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广播需以社交为"切口",从内容嵌入到渠道嵌入再到日常生活场景嵌入,搭建具有聚合力和强大传播力的社交平台,不断夯实自身媒体地位.  相似文献   

15.
郭亚南 《视听》2022,(2):51-53
互联网时代,现代媒介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电视剧的传播方式,尤其是作为"热媒介"的短视频以符合当下信息消费习惯的方式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短视频不仅是信息传递的方式,还是大众可参与媒介生产的工具,甚至还因其"短"和"直观"的特性成为情绪集中的"发酵桶",让大众从"参与"中寻求情感的"共振".同属于影像媒介的短视频不仅在渠道上...  相似文献   

16.
在"大视频时代","视像化"传播处于绝对的霸权"中心"地位,但与此同时Clubhouse在全球的火爆使社交传播呈现"听觉转向"的趋势。"语音社交媒介"的历史性"回溯"正潜移默化地打破"视像化"传播的"中心"地位,在感官平衡方面做出创新性发展。本研究以Clubhouse为例,研究其特质,同时探究语音社交媒介的价值。研究发现,语音社交是人类的潜在需求,满足了个人社交的现实需要,它的兴起实现了群体间交往模式类型化的欲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公共人"的复苏。  相似文献   

17.
王妍  梁国伟 《新闻界》2007,2(3):31-33
"意境"与"灵境"分属艺术与技术两个不同领域,这两种由不同传播交流媒介和方式所产生的精神活动,具有许多本质上的同一性."意境"是艺术创作和接受过程中,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所创造出来的精神的传播交流场域;而"灵境",不仅是人类与当代特定的技术设备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交流活动的场域,而且是一种身体实践活动的场域.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说,"灵境"是一种比"意境"更具象、更实际、由身体直接触发、感官直接接受的生存实践活动."意境"与"灵境"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本性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媒介形态和媒介方式的表征.  相似文献   

18.
当今我国互联网发展中,社交媒体已成燎原之势.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已形成了平台型、社群型、工具型和泛在型四种网络社交模式,并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交网络生态.展望未来,互联网将进入社会化传播时代,社交媒体也会改变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19.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通过对山东省400名高校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方式的随机抽样发现他们对社交媒体的黏度较高,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社交主要是为了建构日常"熟人"关系,对于陌生人的邀加信任度不高,而且仅停留在浅层次交往,通过在社交媒体中的文字、图片、视频自我表露主要是为了获得社交圈中他人的认可与关注。  相似文献   

20.
过去数十年的信息革命创造出的互联网已经呈现"游戏化"的体验趋势,游戏精神正在改变当前网络社交的"交往法则"。从微信的社交互动、娱乐休闲两方面探讨微信社交呈现的游戏化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