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土中国》主要是费孝通先生在对乡村社会学的讲学中整理的论文,讲述了乡土中国的一些特色。费老在《乡土中国》中主要讲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在基层的中国社会中,有着和现代化不同的乡土本色,甚至有些特色是与现代相对立的。乡土性的农村崇尚道德,主张克己复礼,追求礼治,维护传统,追求以单亲血缘关系为主的家族胜于家庭。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一些乡土性逐渐淡化,比如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等。但是中国的乡土特色依旧存在,而且影响深远。本文主要从费先生的乡土中国入手,分析费先生的乡土中国的本色以及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这两个伦理学视角下的乡土中国最为主要的特征,同时概括介绍了乡土社会的发展趋势,最后对费先生提出的"乡土中国"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
正内容概要:《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社会学著作。全书由12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  相似文献   

3.
费孝通教授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传统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和认识。认为社会秩序实际上靠的是“血缘、地缘、家庭”——三位一体的乡土精神来维持,根置于土地的乡土精神是中国农民生存的动力所在。在传统的社会生活中,血缘关系是信任结构建立的基础,也是人们获得资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上海的早晨》刻画了建国初期城市中的多种家庭形态。旧势力家族分解与新家庭建设过程并进,旧家族面临社会资源紧缩、家族成员变化、核心利益转移的考验,由表及里的动摇了存在的根基。新家庭建设朝着夫妻横轴核心关系发展,社会关系由血缘、地缘向业缘倾斜,体现出社会主义的家庭伦理新格局。家庭变迁体现出从"私"到不完全"公"的社会伦理,突出了女性地位的改善和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5.
费孝通引《红楼梦》论证了《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伸缩性特点,我们也可将二书进行关联性阅读。如受《差序格局》篇启发,将探春与王熙凤进行比较研究;受《家族》《男女有别》篇启发,探讨酿成宝黛钗悲剧的深层原因;受《名实的分离》篇启发,探究《红楼梦》现实世界名与实的分离情况。从社会学的角度,用《乡土中国》去解读《红楼梦》的人物、结构与主旨,同时将《红楼梦》作为理解《乡土中国》理论的例证,可引导学生对二书有更新更深的领悟,并培养学生的关联性思维。  相似文献   

6.
《无为政治》和《长老统治》,讨论静态的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从社会关系不同性质看,可区分出两种权力,一种是社会冲突中发生的横暴权力,一种是社会合作中发生的同意权力。权力的引诱力在经济利益,乡土社会的横暴权力受到经济限制。农业社会是皇权的发祥地,农业帝国的经济是虚弱的,皇权因此是松弛和微弱的“无为政治”。乡土社会还有发生在社会继替过程中的教化权力,在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中,主导的是行施教化权力的长老统治。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以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急剧改变了中国农村的面貌,我国乡土社会关系发生急剧变迁,血缘、地缘关系淡化,业缘关系增强;人情关系淡化,功利关系增强;信德制约淡化,文字契约关系增强。可以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促使血缘与地缘关系的回归,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充满温情的乡村社会共同体,发挥法律和道德双重控制的作用,对城市化进程中乡土社会关系进行整合和再造。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贵州壮族社会是以“血缘+地缘”小共同体为本位的社会,“私有制”发育成熟较早,有一定公民权利.壮族小共同体具有现代政治学智慧,其传统制度文化具有现代因素.传统制度文化表现出现代化变迁趋势,市民社会制度文化的培育是贵州壮族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2008年第2期《收获》有一篇很有味道的短篇小说《墙》。作为新乡土小说的重要作家,罗望子近年来一直关注乡土中国的变迁与震荡。由改革开放启动的市场经济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整体面貌,这一历史进程无疑得到了当代乡土作家的普遍关注。表达乡土社会的现代渴望,  相似文献   

10.
据《〈乡土中国〉的理论结构》的分析,"乡土中国的社会本色"一章由《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三篇构成,《乡土本色》是核心。"熟人社会"是《乡土本色》的核心概念,也是乡土社会的本质所在。乡土中国是面对面的熟人社会,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都可以通过语言口耳相传,文字是多余的。在"乡土重建"的现代,只有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之后,农民有了新的需要",文字才能下乡"。  相似文献   

11.
历史讲堂     
五四的三个面相(第六期)主讲人: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制度,农村政治与文化,著有《武夫治国梦》、《乡土心路八十年》,《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等学术著作,以及《直截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冯杰《一窗晚雪》《讨论美学的荷花》《冯杰诗选》为研究对象,以历时性写作和审美变化为轨迹,探讨其现代乡土诗艺术特质:从北中原意象到中国意象,从乡土诗歌传承到现代精神的探索,从民间文化到传统文化的写意袁征,体现其对现代乡土诗狭窄格局的突破;荷花象征体系与现代诗境的开拓等体现了其诗歌运思模式及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3.
《卡斯特桥市长》与《受活》侧重表现现代工业文明侵入农村所导致的乡土中人悲剧性生存的主题,着重从观察城市文明以及权利欲望如何破坏乡土的生活方式与扭曲人的灵魂的角度,来揭示小说隐含的寓言意义。  相似文献   

14.
塔吉克斯坦塔吉克人传统社会结构为地缘与血缘两种社会组织结构并存模式。在微观层面,以血缘关系为主;而在宏观层面,地缘关系则占据主导地位,血缘组织和地缘组织相互结合。血缘性组织以家庭、家族、氏族为主要单位,地缘性组织则以马哈拉、地域集团为代表。无论是血缘性组织还是地域集团在塔吉克人当代社会中都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地域集团是塔吉克斯坦政治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硕士研究生人际交往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在这一格 局中的社会关系是“以一己为中心”按照血缘关系逐渐从一 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随着社会结构的急 剧变迁,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结构基础将被瓦解,市场 经济的逐利性使现代人际关系带上了功利色彩,以契约为特 征的现代化社会的制度化信任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资本的出现, 冲击着乡土社会中以血缘和人伦为基础的关系资本,潜在的 个人主义因子在现代社会的膨胀,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网构成 发生的变迁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这个新潮涌动的 时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活空间进一步拓宽,多元、多变、 多层次的社会环境组成了各种人际关系网络。这其中,研究生 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特殊群体,他们拥有高学历,拥有更加多元 的社会关系网,他们的人际交往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乡土"文学的概念至今存在着含混之处,但是它与"权力/政治"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其意义的一个方面。《漫水》集中诸篇所蕴含的批判,不仅指向了乡村掌管权力的人物,也指向了被权力剥夺的弱者本人。同时,它们还超出了比较单薄的"反腐文学"的路数。小说集的宝贵努力更在于:从乡土的民间,作者尽力寻觅着抗衡乡村权力政治的话语和人物。参证小说当年的类似实事和现象,读者可以真切地体会到作家创作的现实主义力量。《漫水》集呈现出了乡土记忆的开放性和纠结逻辑。它促使我们原有的对于"乡土"的许多理解,开始变得犹疑和深思起来。其中乡村人事的变迁,也增加了它的主题的隐晦意味。这一切,都源于作家王跃文对于卑微生命的悲悯。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正在经历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受农村现代化的冲击,乡土文化迅速沉落,渐渐与传统"断裂"。乡土文化应在时代变迁的境遇中寻求合理的发展路径,在重构自身的同时,找回文化发展的自信。  相似文献   

18.
《歇马山庄》、《农民帝国》、《天高地厚》是新世纪初期颇有影响的乡土小说,叙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的改革期的农村,都以能人权力罗织小说文本,表现出小说结构与生活构造的惊人一致。这表明现实生活对这些乡土小说生成的强大影响,显示出新世纪初期的这些乡土小说忠诚于生活实感的可贵品质。显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作家真切生活感悟基础上的本真的艺术想象。  相似文献   

19.
对新中国成立70年乡土小说创作的纵向考察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乡土书写经历了从走入政治乡土,到重返文化乡土,再到告别传统乡土的转换。赵树理195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三里湾》,汪曾祺198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受戒》,莫言1986年创作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分别表征着三种乡土书写的新样态。它亦从文学层面透露出时代环境对人们情感心理的折射:表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人心态从高度的政治整合,到整体的文化怀旧,再到多维的情感突围的流变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现实生存环境的多元诉求。  相似文献   

20.
从一乡主姓的宗族凝聚力,扩大到结合同乡次姓的宗族凝聚力,进而将宗族的血缘认同,巧妙地转化为对乡的地缘认同,是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金石镇《仙都乡族谱》的创举。仙都乡住了林、谢、董三个宗族,林姓是主姓。该族谱是《仙都乡林氏族谱》的重修,编纂人员主要是该乡林姓族亲,族谱内容不免以林姓为主轴,但破例兼收仙都乡谢、董两个次姓的数据,显示了仙都乡林姓宗族利用同乡诸宗族的凝聚力,淡化宗族同乡会鲜明的血缘性,强化对仙都乡的地缘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