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Osthole,Ost)对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模型小鼠行为学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一次性侧脑室注射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25-35)及脑缺血再灌注(短暂性夹闭小鼠双侧颈总动脉)两种方法,分别制备拟老年性痴呆和拟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治疗组每天腹腔注射(ip)蛇床子素(15,7.5 mg·kg-1),连续10d.通过Morris水迷宫、探索运动等行为学实验,观察小鼠空间学习记忆和空间探索能力的变化,并测定小鼠脑组织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性.结果:蛇床子素(15,7.5 mg·kg-1,ip)可明显改善两种痴呆模型小鼠的行为障碍(P<0.01,P<0.05),并可不同程度的降低小鼠脑组织的NO含量和NOS活性(P<0.01).结论:蛇床子素(15,7.5 mg·kg-1,ip)可改善侧脑室注射Aβ25-35致老年性痴呆、脑缺血再灌注致血管性痴呆模型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和探索能力障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脑组织NO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绞股蓝总皂甙给小鼠灌胃的最大耐受量为9g/kg.绞股蓝皂甙700,350,180mg/kg经大鼠灌胃,可抑制大鼠实验性血栓形成,抑制率分别为60.7%,73.3%,26.5%;使大鼠血清总胆固醇(CH),甘油三脂(TG),β—脂蛋白(β—LP)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1000 mg/kg,500mg/kg绞股蓝皂甙可抑制氯仿及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绞股蓝皂甙还有一定程度的急性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3.
槐定碱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槐定碱(Sophoridine,Sop)10mg/kg、20mg/kg能明显对抗乌头碱20μg/kg,,BaCl2和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诱发大鼠的室性心律失常.Sop也能明显对抗CaCl2-Ach(CaCl20.6%+Ach 0.0025%)混合液诱发小鼠心房纤颤或扑动.Sop 10mg/kg对大鼠心电图实验,证明有负性频率作用,负性传导作用.这些作用可能是Sop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蛇床子素又名甲基欧芹酚(Osthole,Ost),是从伞形科植物蛇床[Cnidium monnieri(L)Cusson]成熟果实蛇床子(Fructus Cnidii)中提取的一种主要有效成分单体.含量约为0.8%.其化学名称为7-甲氧基-8-异戊烯基香豆素,分子量为224.29.  相似文献   

5.
静注γ—氨基丁酸100mg/kg,可对抗乌头碱致麻醉大鼠心律失常;明显降低CaCl_2引起麻醉大室颤发生率及死亡率;可明显延长肾上腺素致麻醉大鼠出现室早时间及缩短心律失常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6.
苦参总碱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苦参总碱(Tital Alkaloid of Sophora Flavescens,TASF)20mg/kg,40mg/kg能明显对抗鸟头碱20ug/kg,BaCl2 2mg/kg和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诱发大鼠的室性心律失常.TASF也能明显对抗CaCl2-Ach(CaCl20.6%+Ach 0.0025%)混合液10ml/kg诱发小鼠心房纤颤或扑动.大鼠心电图(ECG)试验证明TASF有负性频率作用,负性传导作用.这些作用可能是TASF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阿魏酸、川芎挥发油对小鼠自主活动及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阿魏酸和川芎挥发油对小鼠自主活动和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诱发的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小鼠随机分为6组,测量小鼠自主活动的基础值,各组分别灌胃阿魏酸,川芎挥发油,阿司匹林和0.5%CMC,一周后,测量小鼠自主活动,接着注射胶原蛋白和肾上腺素混合诱导剂,观察各组药物对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诱发的血栓形成的抑制情况。结果:阿魏酸穴1.6g·kg-1·d-1雪可使小鼠自主活动显著增加(P<0.05),挥发油穴0.28ml·kg-1·d-1雪可使小鼠自主活动极显著减少(P<0.01)。阿魏酸0.4g、1.6g·kg-1·d-1均能抑制由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诱发的血栓形成(P<0.05),效果与阿司匹林相当。结论:阿魏酸对小鼠的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川芎挥发油对小鼠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阿魏酸对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诱发的血栓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苯妥英钠对实验性腹膜炎小鼠肺组织损伤的早期干预作用.方法:18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模型组腹腔注射冰醋酸诱发非特异性腹膜炎,观察腹腔病理学变化,测定肺组织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othione,GSH)的含量.治疗组诱发实验性腹膜炎后腹腔注射苯妥英钠.结果:模型组小鼠肺组织内NO、MDA含量显著升高,GSH含量显著下降.治疗组的NO和MD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GSH显著升高.结论:实验性腹膜炎小鼠肺组织自由基增高及高浓度NO介入了损伤过程,早期应用苯妥英钠治疗有抗自由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心喘灵(xc-1)能明显对抗乌头硷,BaCl_2和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诱发大鼠的室性心率失常,并能降低大鼠再灌注诱发的心律失常。xc-1能降低离体大鼠右心房的自发频率。对大鼠心电图实验,证明 xc-1有负性频率怍用,负性传导作用,负性自律性、负性频率、负性传导作用可能是 xc-1抗心率失常作用的药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观察阵发性房颤患者分别在肺静脉隔离前后联合使用三磷酸腺苷(ATP)+异丙(去甲)肾上腺素(ISP)对非肺静脉触发灶的诱发情况以及消融非肺静脉触发灶后的临床疗效。创新要点:发现肺静脉电学隔离前肺静脉在触发房颤方面起主要作用,环肺静脉隔离术显著降低了肺静脉的放电情况,却同时增强了肺静脉以外的部位触发房颤的能力。研究方法:选择从2010年4月至2011年1月在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首次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药物治疗无效,发作时症状明显的8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所有的患者均于肺静脉隔离前后通过静脉给予ATP(20 mg)+ISP(20μg/min)诱发房颤。诱发出房颤的起始部分被标记和记录(诱发过程详见图2)。术后常规口服华法林抗凝不少于3个月,控制INR值2~3;术后3个月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及当病人有心悸等症状时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病人随访。重要结论:ATP+ISP可以有效诱发阵发性房颤患者的非肺静脉触发灶,特别是在环肺静脉隔离以后。术中对非肺静脉触发灶进行消融可能使病人获益,虽然在本研究中随访结果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