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环渤海地区陆海统筹度评价与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杨羽頔  孙才志 《资源科学》2014,36(4):691-701
"陆海统筹"战略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乃至"海洋强国"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海洋和陆域两个系统出发,构建包括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四个维度在内的陆海统筹测度指标体系,测算环渤海各城市的陆海统筹度,应用核密度估计模型分析其时间差异变化趋势,对各城市陆海统筹现状进行分类研究,并进行空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时间上,该地区整体陆海统筹水平呈现逐年提升态势。空间上,所有17个城市均已处于海陆系统协调阶段,其中天津和大连属于陆域主导中级协调型;烟台属于海洋主导初级协调型;青岛、东营、威海和盘锦属于陆域主导初级协调型;其余城市属于海洋滞后勉强协调型。  相似文献   

2.
将经济、环境系统与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相结合,以从三元到五元系统的绿色发展视角研究中国不同区域2005—2019年之间关于水资源-能源-粮食绿色发展综合指数的时空差异、耦合协调效应和空间效应。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中国各省份五元系统绿色发展指数总体不高,发展趋势较为平稳,显示出明显的区域差异;(2)大部分省份的五元系统耦合协调度都在濒临失调与勉强协调区间,耦合协调度水平还比较低;(3)五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大多数年份内都呈现出显著正向的空间自相关,表现为正向的空间集聚现象;(4)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溢出。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类资源与环境、经济系统的特性及其综合发展水平、各类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并考虑到每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空间上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以提升本区域和邻近区域整体绿色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直接反映出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基于协同学理论和复合系统原理,建立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复合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度模型,并对甘肃省1996-2010年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甘肃省近年来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发展趋向协调,但协调水平较低,且存在一定幅度的波动,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尚处于从失调到协调的过渡阶段,最后对甘肃省提高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李杰兰  陈兴鹏  王雨  张子龙 《资源科学》2009,31(9):1624-1631
本文立足于生态经济理论,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方法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青海省"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结构模型,表明经济增长、资源枯竭和环境影响之间的反馈关系.包括8个子系统:生产子系统,人口子系统,人力资本子系统,人造资本子系统,不可更新资源子系统,可更新自然资源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环境污染子系统.采用系统动力学专用模拟分析软件VENSIM PLE5.4模拟青海省"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可能的运行情景,时青海省"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运行规律进行探索,旨在揭示青海省不同发展模式下的环境响应,为青海省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也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青海省经济发展时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强,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突出,对自然资源表现出弱可替代性;青海省应当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国家投资是青海省环境友好型建设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黄河下游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复杂,矛盾日益突出,定量评估其和谐发展水平对黄河下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经济、人口、资源、环境4方面构建和谐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单指标量化-多指标综合-多准则集成"评价方法(SMI-P方法),评估黄河下游河南、山东沿黄17个城市2010-...  相似文献   

6.
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状态的测度与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范中启  曹明 《预测》2006,25(4):66-70
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在各个子系统之间建立一种稳定的协调发展状态。本文分析能源-经济-环境系统间的关系,设计系统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对系统间发展的协调状态进行测度与评价。  相似文献   

7.
基于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的内涵,利用改进的Tapio脱钩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中国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关系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引入无残差完全分解模型对中国沿海11省份海洋经济增长中海洋资源消耗的回弹效应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1997-2006年中国海洋资源消耗量随海洋经济增长而不断增加,海洋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性较高;2006-2014年海洋资源消耗量增长趋势减缓,海洋经济增长正逐步实现与海洋资源消耗的脱钩。(2)1997-2014年广东、山东、浙江、江苏、天津、福建、辽宁、河北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以弱脱钩为主,上海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以强脱钩为主,海南、广西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以扩张负脱钩为主,到2014年脱钩显著的区域呈现空间集聚的态势。(3)规模效应、人口效应对海洋资源消耗具有正向作用,而强度效应对海洋资源消耗具有抑制作用,着力提高技术效率、适度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调控海洋经济发展规模是实现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其在辽宁省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狄乾斌  韩增林  孙迎 《资源科学》2009,31(2):288-294
科学评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准确把握海洋经济开发水平的重要保证,复合生态系统的场力理论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概念模型出发,尝试运用复合生态系统场力分析框架,提出用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选取可行的量化方法,以辽宁省为实例,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演进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处于上升势头,其系统协调程度也在逐渐增强,与该省的实际情况较为一致,说明辽宁在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以及提高海洋经济质量等方面成效明显。结果还表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与可持续协调度有很强的正相关性,这说明加强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仍是确保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郭唯  左其亭  马军霞 《资源科学》2015,37(11):2251-2260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水、经济矛盾,研究区域人口-水资源-经济的和谐发展水平,分析其时空变化过程,能为区域缓解人口密集、水资源紧缺提供指导。本文根据人水和谐量化方法,确定了河南省2000-2012年18个城市的和谐发展水平,先利用变差系数对时间和空间的差异程度进行识别,再利用箱形图等分析其时间变化过程,利用全局Moran's I和局部Moran's I指数法分析其空间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年际变差系数先上升后持续下降、趋于均衡,空间上周口市变差系数最大、郑州市变差系数最小;在时间上,河南省人口-水资源-经济的和谐发展水平整体有所提升,由“较不和谐”提高到了“较和谐”状态;在空间上,和谐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三门峡、洛阳、济源为高高聚集区,商丘和濮阳为低低聚集区,整体呈现西优东劣态势。  相似文献   

10.
采用熵值法,构建以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社会三大子系统为准则层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得出广东省2000—2010年海洋经济三大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并研究各系统相对发展趋势和系统间的潜在联系。研究结果显示海洋社会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且海洋社会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间存在正向联动关系,而海洋环境与海洋社会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间存在明显的负向联动关系;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盖美  周荔 《资源科学》2011,33(2):356-363
辽宁省是东北唯一的沿海省份,海是辽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研究辽宁省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辽宁省海洋资源环境经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海洋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采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分析辽宁省海洋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度,结果显示从1996年-2007年辽宁省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度是由失调向初步协调发展;同时横向比较辽宁省海洋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度与其它沿海省份的差异,结果说明辽宁省与其它沿海省还有一定的差距,并分析其主要原因。通过研究表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用于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中,计算简便,评价结果可信度高,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海洋生态经济系统交互胁迫关系验证及其协调度测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乐华  高强 《资源科学》2012,34(1):173-184
随着人类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的规模化推进,海洋生态系统运行状况愈加恶劣。以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基本演变规律为出发点,综合生态足迹法、承载力模型和可持续发展度量法,在构建系统发展状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沿海11省市2000年-2009年海洋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发展状态的时空动态关系曲线进行拟合,基于交互胁迫论和非线性回归模型,证实了构成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三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的交互胁迫关系,并应用耦合模型对三个子系统的时空协调度进行测算,判别出沿海11省市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大多处于"S"型发展机制的拮抗或磨合阶段,且由于海洋生态子系统的恶化,部分省市协调类型为生态脆弱型,可持续发展态势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类社会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过渡,资源开发利用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空间上,从地表向地球深部和外层空间,从陆地向大陆架、深海和远洋发展:2、种类上,从天然食物、农业资源向工业资源(主要是矿产资源)、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发展;3、从单一利用向多用途综合里利用发展;4、能源利用上,向环保和持续利用趋势发展,即从传统能源系向新能源和再生能源转变。资源开发利用对资源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其正效应是人类对资源系统认识的深化,资源内含和外延的扩大,自然资源利用数量增长速率的下降,由此而引起的环境负面效益减小;其负效应主要是资源开发深度、广度加大所造成的对生态及人类自身的影响。为了使资源系统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演化,需要强化宏观调控:一是世界各国都应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将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二是发展知识经济,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知识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4.
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构建广东省S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水平作出综合评价,提出促进S区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水平的路径。该研究对指导我国中心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海洋渔业过度捕捞原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海洋渔业的发展,过度捕捞已逐渐成为危害海洋环境的重大问题。过度捕捞使整个海洋系统生态退化,海洋生物多样性降低,海洋生境受到严重破坏,一些优质生物种类濒临灭绝。针对渔业资源过度捕捞的现状,本文对我国海洋过度捕捞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应对过度捕捞的一些建议,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蓝色经济是当今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重要领域,具有与海洋关系密切、发展潜力巨大、经济价值高等特点。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省份,福建在发展蓝色经济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随着2011年福建成为我国第四个蓝色经济的试点省份,福建蓝色经济的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福建发展蓝色经济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较强的内生发展潜力和积极的政策支持,但在经济实力、地区竞争以及海洋资源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为此,福建省应通过完善整体规划、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大力发展蓝色海洋产业、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的实施,全面布局发展空间,优化蓝色经济发展环境,促进蓝色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泽宇  张震  韩增林  孙才志  林迎瑞 《资源科学》2016,38(10):1832-1845
区域海洋经济作为沿海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测度其实现其对国家海洋战略响应程度的高低。本文梳理了中国各个时期海洋发展战略的演变趋势,运用以综合赋权法为基础的模糊识别模型、VAR模型及GIS空间技术对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海洋经济与国家海洋战略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1996-2013年中国海洋经济低值地区发展速度提升较快,高值地区发展有减缓趋势,区域差距逐渐缩小,整体发展水平呈现波动性上升态势;②山东、浙江、江苏对国家海洋战略响应程度一直保持高水平,海洋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趋势明显;辽宁、天津、河北早期响应程度较高,2006年以后趋于弱递减平稳状态;上海、广西对战略响应程度保持较高水平,且波动幅度较小,海洋经济发展较为稳定;广东、福建、海南海洋经济发展受国家海洋战略影响不断提升,但存在一定滞后期。因而,未来应因地制宜地分类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以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吴姗姗  张凤成  曹可 《资源科学》2014,36(11):2386-2391
科学评价沿海各省海洋产业竞争力对于寻找竞争优势、改善竞争劣势、合理制定海洋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考虑海洋资源环境条件、海洋经济产值、海洋产品产量、区域社会经济支撑等多种因素及其内部相互作用,建立了21个评价指标的省级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2011年海洋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应用集对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分别对11个沿海省(区、市)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测算,根据两种分析方法的综合得分,将海洋产业竞争力划分3个层次:广东、山东竞争力最强,应进一步发挥优势,有效提高海洋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天津和上海应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发展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其他地区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壮大海洋产业;广西、海南竞争力最弱,应深入挖掘发展潜力,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海洋产业规模。  相似文献   

19.
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盖美  赵晓梅  田成诗 《资源科学》2011,33(7):1225-1235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水资源、社会、经济三方面综合分析选取24项评价指标,合理构建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经济带内6个沿海地区近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逐层评价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丹东、大连为中等偏高等水平;葫芦岛、营口和锦州为中等偏低等水平;盘锦为低等偏中等水平,经济带整体处于中等偏低等水平。最后,系统分析了经济带沿海各地区水资源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支撑力、压力、承载力、和谐性变化趋势,并分别指出各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