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丧葬文化非常浓郁,包括族人团聚、哭丧等六个程序,文章通过对丧葬六个程序与宗教孝道文化的简单论述,得出了渝东南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始终与中国孝道文化密不可分,是共鸣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是全国惟一拥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直辖市。包括散居于全市各地的少数民族,全市已拥有54个少数民族族别,这是一大化优势,也是一大学优势。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重庆少数民族作家就随着渝东南少数民族自治区域的划定.而开始以整体的形象进入重庆学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丰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渝东南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如果能以优势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为契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这些地域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渝东南地区可以更好更快地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少数民族聚居的渝东南地区近年来在“三农“问题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各种原因,该地区农民收入与重庆市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深入分析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讨切实促进该地区农民增收的现实途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渝东南乌江、酉水构成重庆东南部少数民族独特的“两河流域”,此地少数民族人民创作才情丰富干练,他们对本区域山川地理、风光景物、风俗民情等耳濡目染,充满感情,体会独特,创作出许多神奇的神话故事和传说,他们可能根本没到过某些地方,却能根据这些地方的自然或社会现象创作出神话故事、传说、歌谣,其“走龙”崇拜就突显出渝东南“两河流域”的民族特色,此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现象相当神奇,值得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该民族的社会、历史、经济、文化、宗教厦风俗等。它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摆手舞”和“摆手操”便是集中在渝东南边陲,与湘西、鄂西地区相邻的少数民族一土家族的传统民族舞蹈。通过对“摆手舞”到“摆手操”演进过程的调查研究,发掘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渝东南一区四县为重庆少数民族聚居区,该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存在不愿返乡、创业人数少、偏好机关事业单位等现状。学生的就业取向、人文地理环境、个人就业竞争能力以及政策扶持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本文分析相关原因,并以此为基础从求职意向、生源优势、能力培养和政策扶持四方面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渝东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在这片积淀深厚的文化礼仪之邦,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作出了极为艰苦的努力。新世纪伊始,我们迎来了涪陵师范学院的胜利诞生。涪陵师范学院作为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出现在渝东南大地,是三峡库区腹地这块热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渝东南的高等教育进入历史发展的新时期。这个历史性转折,又让我们深切意识到所肩负的责任的沉重。“创业难,守业更难。”又不仅是守成,更要建设,更要发展,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将涪陵师范学院建设成为合格的本科院校,以适应渝东南乃至重庆市经济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9.
作为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开发研究的最新成果,赵心宪教授的著作具有如下特点:调研深入实地,资料翔实丰富;从实际到理论的归纳研究逻辑;紧密联系实际,分析针对性强。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渝东南及长江沿岸,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我们应该在一般保护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客观实际情况,探讨开发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振兴方法。在进行保护的过程中,要首先加紧对一批土家族、苗族的濒危珍贵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相似文献   

11.
西域屯垦戍边诗是着眼于地域与诗歌题材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诗歌分类。南朝文人没有踏入西域的机会,也极少有专咏西域屯垦戍边的作品,但他们却以典故、意象的方式.使汉代西域屯垦戍边的辉煌业绩在诗歌中复活。这些诗歌中的意象成了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隐含着一种欣赏与激励,不仅承接着过去,也开启着未来,昭示着西域屯垦戍边诗萌芽时期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2.
苏轼有百余篇和陶诗传世,此外还有不少和陶词与和陶文。这些作品记载着两位"萧条异代"伟大诗人穿越时空的对话与交流。相近的创作缘由、类似的风格特征和相同的写作目的,使苏轼的三种和陶之作呈现一些共同的特征。但由于文体特征、作者创作态度等方面的不同,三种和陶之作各有特色:诗庄整、词素丽、文随性。  相似文献   

13.
自古至今 ,草一直点缀着美丽的大地也点缀着诗国的天空。当诗人的双眼注视着天地间平凡的青草 ,再经心灵的沉淀 ,青草便叠映着诗人的各种情感和体验 ,构成奇妙的心灵幻象 ,随着视点和角度的转换和调整 ,诗人之情思、感悟和启迪也不断衍生。这样 ,普通的青草便折射出玄妙莫测氤氲万状的灵光 ,表现出玲珑剔透灵动飘逸的神韵 ,历代骚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吟咏青草的篇章 ,形成了诗歌百花园中独特的青草主题 :草 ,象征着生命境遇 ;诉说着历史兴亡 ;见证着生离死别。  相似文献   

14.
谢朓咏物诗多为同咏之作,反映了当时人汇聚的特点。而且,谢朓咏物诗结尾多归于美人失落或迟暮之感,与后世宫体诗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尽然。咏物诗与山水诗互相促进。谢朓联句诗,典型地反映了当时此类诗体的特点。一是押韵不太讲究,多沿袭柏梁台古体诗,二是合乎永明体平仄运用,三是表现了联句诗讲究对句平仄的一致性。另外,谢朓联句诗语言表现上也有特出之处。  相似文献   

15.
昭君出塞自有诗作留传下来,一直被历朝历代的人歌咏渲染,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宋代吟咏昭君的诗作比前代作品出色的地方在于它们借昭君出塞这一事件对人生的命运,尤其是士大夫的命运与追求,作了深入的探讨。宋代昭君诗作中出现的否定和亲政策现象与以和为责的外交思想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6.
北朝诗歌有自己的源流和生成系统。北朝诗人在传统诗观的导引下,经过长期的创作实践,已确立了自己地域的诗歌创作观念和文学思想,对南北不同地域诗歌风气之差异具有明确的认识。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客观地认知南诗,对南诗在技术上的优势比较认同,而对南诗绮丽、细腻的风格并不认同。这样,他们虽学南诗,但仍保留了自己固有的发展道路和品格。  相似文献   

17.
用诗歌的形式来叩问死亡、抒发由此引发的忧伤,由来已久,中国古代的挽歌即其中之一种。挽歌起于执绋者的讴歌,本是送葬仪式的组成部分,但是自汉末起,挽歌的抒情功能被强化,开始在葬仪以外的场合流行起来,此后,魏晋文人不仅好唱挽歌,且自制新辞,文人挽歌诗往往带有自挽的性质,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陶渊明的《挽歌诗》堪称此类作品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18.
杜甫晚年曾在重庆流寓两年有余,其间,他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重庆人并不熟悉杜甫的这段经历,对杜甫这段时间的诗歌评价也不高。本文拟就杜甫在重庆的流寓生活和诗歌创作两个方面作一简述,以期大家对此有更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南宋辛弃疾《贺新郎》词多为组词,以情感的复合性、结构的跳跃性、用典的丰富性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典范,在其生前身后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同代唱和与异代追和之作数量很多,呈现出与辛词相近的艺术风貌,成为词坛一种风行的创作现象。通过考察辛弃疾《贺新郎》词的特点及历代传播与接受情况,以期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稼轩词在词史上的重要影响和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