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白居易对自己诗歌的分类方法,提出了在他前期诗学思想中存在着讽喻诗学思想、闲适诗学思想与“元和体”诗学思想三种诗学思想的观点,认为这三种诗学思想来源不同,彼此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并分析了白居易诗学矛盾具体呈现方式和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2.
《三体唐诗》是南宋周弼编选的一部唐诗选本。在该书和自著诗文中,周弼对诗歌本体论、情景论、结构论、辨体论、声律论以及用事、咏物等进行了探讨。这些诗学观点大多针对诗坛流弊而发.在后世亦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奠定了新时期以前当代诗学的基本格局,即对五四以来主体诗学的清理与当代客体诗学的开启。诗人情感与表达方式的清理是核心,艾青与何其芳是典型的例证,"何其芳现象"是这种转变的标志。《讲话》以后,诗歌转为新诗人的农民内容与民歌形式的民歌体新诗,民歌体叙事诗成为客体诗学开启的标志,构成当代诗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严羽《沧浪诗话》是集宋代诗学辨体理论大成的理论著作,它对明代诗学辨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在标榜格调的理论旗帜下对唐诗尤其是盛唐诗崇拜的确立;其次是对宋以前多种诗歌体制规范及其源流演变的探讨;还表现在试图建构独立于整个宋儒理学之外的诗学话语体系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随园诗话》是清初诗人袁枚的代表作,其中世俗化倾向是区别同时期诗学理论家的一个主要特征。它的世俗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一、诗学理论之"真",袁枚摆脱传统儒家诗学道德性之要求,独求真实性,性灵说注重情感真实;二、诗歌技巧之"俗",善用白描,语言不事雕琢等;三、"情"之诗歌内容,袁枚诗歌具有浓厚的欲望化倾向,且内容多表达对女子的同情。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重要组成部分的古代诗学辨体理论,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有一个逐步演变发展的过程。先秦两汉出现了古代文体分类的滥觞,诗歌体制得到了初步规范;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诗学辨体理论取得自身独立意义的重要时期,尤其是《丈心雕龙》与《诗品》的出现,形成了古代诗学辨体理论的第一个  相似文献   

7.
宋代对白居易的诗学批评,以“元和体”(“白体”)为突破口,复兴了白居易诗歌及理论的现实主义主张,重新体认了元和体“自适旷达”风貌的矛盾性。对白居易的批评视野的开拓,也加快了宋人梳理白诗题材的脚步。正是在对白居易的诗学批评中,宋人开启了建构“宋调”的大门。  相似文献   

8.
艾轩学派为南宋时期"别为源流"的理学宗派,在道艺双修思想引导下,艾轩学派衍生出艾轩诗派,形成一个内部联系十分紧密的文学团体。他们尊重诗歌的文学属性,重视法度;诗学取向上转益多师;对苦吟独有偏好;浑正奇古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境界。艾轩诗人的诗歌创作,或富丽奇古,或清绝爽朗。无论是诗学理论还是诗歌创作,作为理学宗派的艾轩学派,在南宋诗坛均"别为体",为我们全面、客观认识宋元理学与诗学的关系,以及南宋诗学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深受人们的喜爱。其诗歌文艺观以尚俗诗学观为主,表现为"尚实、尚俗、务浅"。这种诗学观受到儒家功利主义文艺观的影响,白居易希望诗歌对于人民有所教化;当然,白居易追求的尚俗诗学观与中唐发达的城市经济与世俗文化密不可分,这种环境是其诗学观形成的现实土壤;与尚俗诗学观相适应的,则是白居易追求诗歌思想、语言的浅近,这种务浅的特点也是白居易诗歌较为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语篇视点与认知诗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前人的研究,以《约翰·安德森,我的爱》为例,采用语篇视点和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隐喻等理论相结合的视角对它进行认知解读,探讨语篇视点与认知诗学的关系。研究认为,视点也属于认知诗学的研究领域,它在认知诗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视点理论对英语诗歌文本的分析。视点为丰富认知诗学的研究范畴,为英语诗歌赏析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