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开课是学校每学期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常规活动。如何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评课活动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相当现实的问题。笔者认为,评课最好做到“三要”与“三不要”。  相似文献   

2.
"三"与"九"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有这样两句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里的"三"、"九"都是数词,如果按数排列,三在四下,九又小于十。而这首诗开阔的意境、磅礴的气势,却是借助"三"和"九"来显示的。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后进生纪律差,学习差,但并不是"朽木不可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只要老师善待他们,后进生是可以转化的.怎样对待后进生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三要"、"三不要".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即老“三步”,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实现了小康。江泽民同志提出的21世纪第一个10年、第二个10年和前50年的战略目标,即新“三步”,特别是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将指引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5.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要老是抱怨你的工作不尽如人意,不要老是觉得上天不肯眷顾你,只要你用心努力,成功一定会属于你.我是一所中学的老师,早听人说"老师工作稳定又不费力",待真的走上工作岗位,才体会到"旁观者未必清"的切实感受:备课难,上课难,课下工作也难;备好课,上好课,再做好课下工作,就难上加难.从教几年下来,自觉也有了几分收获,愿与大家一同分享.  相似文献   

6.
我校从2001年起实行了"师生共评、三评三考"的教师考核办法,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点击"三酸"     
"三酸"是指盐酸、硫酸、硝酸这3大强酸.它们是常用的化学试剂,也是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下面笔者谈谈"三酸"中的疑点、难点和知识考查交汇点.  相似文献   

8.
9.
"陪读"三弊     
有个三口之家:丈夫是高级工程师,妻子是总经理助理,加上一个上初中的儿子。自孩子上学时起,父母便陪读家中一张书桌,晚上十时前供儿子专用。父在左侧,母在右旁,分工负责,数年如一日。起初,此法也管用,儿子读四年级前,虽不能考得全班第一,但也名列前茅可是到了高年级,成绩便明显退步,待上初中已成了落后生。尽管父母“陪读”加大力度,可始终摘不掉“落后”帽子。  相似文献   

10.
教材"三问"     
当"解读教材"这个词汇堂而皇之地充斥了我的大脑、占领了我记事本的头版头条.我有如新生的蝴蝶,经历了破茧的挣扎,才有了自由飞翔的洒脱与美丽.我在教材解读中的"三问".便是助我破茧而出的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11.
学校有十几个特长班,其中“小作家”特长班由我负责,学生来自三至六年级。我采用自由报名、坐满为止的“招生政策”。没想到,开班第一天,教室  相似文献   

12.
沟边三"忍"     
学校搞基建,在车库附近有一条正待铺设下水道的壕沟。每天放学都要经过那儿,就像是在跨越战壕:常有功底不好的"战友"坠入其中,女同学更是叫苦不迭。有一天,中午放学,我第一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三导"     
阅读是学生广泛的学习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发展主体”的教育理论,对此浅谈阅读“三导”。一、取悦童心前导对于特别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的最好老师。可以说,悦心是打开童心智窗的启动力。入课是阅读的第一步,此步的  相似文献   

14.
"三迷"爷爷     
我的爷爷做事非常认真,非常痴迷,我们都称他为"三迷"爷爷。  相似文献   

15.
16.
"三国雪战"     
早晨,我一睁开眼就觉得窗外特别亮.拉开窗帘一看,呵,好一个白雪世界!这场近年来罕见的大雪,令我欣喜万分.我用最快的速度吃完了早餐,就约上邻居到我家门前来玩雪.  相似文献   

17.
教材"三读"     
在教材解读时,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教材要反复地读"这一句话.开始我并不是完全理解,怎么说我也有十年的教学经验,难道还读不懂小学语文教材?有必要反复地读吗?而在几次解读教材后,我似乎才明白什么叫"解读教材",才摸索出解读教材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8.
19.
"三奇"老人     
家住河南沁阳市的吕旭泽,虽只有1米60的个头,可身体结实,说起话来声若洪钟,走起路来脚下生风,耍起50斤重的石锁来轻轻松松.你怎么也不会相信他已是67岁的老人,你更不会想到,这位普通老人的身上还有许多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20.
鲁迅结合汉魏之际的政治情势考察了曹操和其子曹丕、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破除历史偏见,突出了曹操在建安文学风貌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文学史上首次为曹操正名.他着重论述了曹丕影响下建安文风的发展变化,认为文学风格的"华丽""壮大"是曹丕提倡的结果,充分肯定了曹丕的功劳.他还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审视曹植的"辞赋小道"说,分析曹植的矛盾心理,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