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生活与书本是学生作文的两只翅膀。我们的一切悲欢、一切希望和努力,无不源自生活。其实,书本也是人类生活的智慧结晶。生活,这是一切书籍中第一本重要的书。(罗曼罗兰)而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状况:只着眼于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作文教学往往着眼于让学生应付考试,把作文训练空间完全限定在课堂上,模仿名家名篇等,偏重形式,忽视内容,一味围绕考试指挥棒押宝猜题,一味训练符合应考模式的作文,使学生视作文为畏途。我们应提倡回归本色式的作文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素质,由重形式转为重内容,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强调扩大学生的信息接受量,允许学生从自己的真实感受中提炼文章的主题,鼓励学生写出个性鲜明的作文。在教学中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  相似文献   

3.
说起写文章,大部分学生都感到头痛,有的厌倦,有的害怕,有的甚至公开反对。问其缘故,他们常会回答说:“没兴趣,无话可说。”这种现象是怎么造成的呢?究其原因还应怪罪于封闭式的作文教学,总是着眼于让学生应付考试,把作文训练空间完全限定在语文课堂上,偏重形式,忽视内容,一味围绕考试指挥棒押宝猜题,一味训练符合应考“模式”的作文。最终教师和学生都筋疲力尽,结果却不尽人意。  相似文献   

4.
作文本是一个创新的百花园,但当前作文教学是属于封闭式的,着眼于让学生应付考试,把作文训练空间完全限定在语文课堂上,偏重形式,忽视内容,一味围绕考试指挥棒押宝猜题,一味训练符合应考"模式"的作文,这就构成了中学生相当趋同的思维模式。于是,写作差一些的学生"谈文色变",无话可说,无文可作,只能东拼西凑,勉强成文。造成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因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考试中占的分数比重很大,直接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是许多老师很头疼的问题。作文的内容不应仅局限于教材上训练及考试时的要求;作文指导的途径不应局限于课堂,作文指导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易于激发学生真情实感的题目,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写作的源泉;使他们感到作文与生活一样,是生活的提炼、升华,是很简单的事情,而不是枯燥的文字游戏;从而爱上作文、学会写作文。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以书本为主体的课堂应试训练,重师批轻生改,忽视实践活动,割裂作文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缺乏生活体验,作文教学效益不高且枯燥乏味.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应充分挖掘、利用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在写作过程中促进学生联系生活,触发情思、抒写感受、自主修改,让作文更具生活化.  相似文献   

7.
师存宝 《现代语文》2007,(4):119-119
大多数学生苦于作文难,一提到作文就头疼,写一篇作文要憋上半天才能完成,学习写作的兴趣更无从谈起,可是作文在语文中又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长期以来,在作文训练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按固有的模式去要求学生,甚至为了应付考试,在考前背诵作文,这样的训练辅导方式又怎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呢?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就必须冲破写作公式的禁锢,改革作文指导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作文考试是对考生的思想水平、思维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考查。学生只;有综合性、创造性地运用学过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来表达囟己对生活的深刻感知、观点及看法,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文学才华和个性色彩。教师在日常作文训练中,应强化学生的写作意识,  相似文献   

9.
“象牙宝塔”本指文艺家超脱社会现实的艺术天地 ,“十字街头”即指现实生活。这是两个带有比喻意义的概念。我这里借用来指中学作文教学的两种境界 :前者指封闭式的作文教学 ,着眼于让学生应付考试 ,把作文训练空间完全限定在语文课堂上 ,偏重形式 ,忽视内容 ,一味围绕考试指挥棒押宝猜题 ,一味训练符合应考“模式”的作文 ;后者指开放式的作文教学 ,着眼于提高学生素质 ,由重形式转为重内容 ,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 ,强调扩大学生的信息接受量 ,允许学生从自己的真实感受中提炼文章的主题 ,鼓励学生写出个性鲜明的作文。作文教学改革的…  相似文献   

10.
大多数学生苦于作文难,一提到作文就头疼,写一篇作文要憋上半天儿才能完成,学习写作的兴趣更无从谈起,可是作文在语文中又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长期以来,在作文训练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按固有的模式去要求学生,甚至为了应付考试,在考前背诵作文,这样的训练辅导方式又怎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呢?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就必须冲破写作公式的禁锢,改革作文辅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大多数学生苦于作文难,一提到作文就头疼,写一篇作文要憋上半天儿才能完成。学习写作的兴趣更无从谈起。可是作文在语文中又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长期以来.在作文训练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按固有的模式去要求学生,甚至为了应付考试,在考前背诵作文。  相似文献   

12.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写作过程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的处理过程。学生所接触的一切.看到的、听到的一切,亲身实践的以及感受到的都是学生已知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可以成为文章的内容。作文的内容不应仅局限于教材上训练及考试时的要求;作文指导的途径不应局限于课堂.作文指导的方式应灵活多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人的个性是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长期以来,在作文训练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按固有的模式去要求学生,甚至为了应付考试,在考前背诵作文,这样的训练辅导方式禁锢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文章阐述了如何打破传统的作文指导模式,以及如何培养学生个性化作文.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作文教学往往着眼于让学生应付考试,把作文训练空间完全限定在课堂上,模仿名家名篇等,偏重形式,忽视内容,一味围绕考试指挥棒押宝猜题,一味训练符合应考模式的作文,使学生视作文为畏途。我们应提倡回归本色式的作文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素质,由重形式转为重内容,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强调扩大学生的信息接受量,允许学生从自己的真实感受中提炼文章的主题,鼓励学生写出个性鲜明的作文。在教学中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一、让学生走近大自然,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观察事物的品格让学生走近大自然。去观察馥郁的山谷,凹凸…  相似文献   

15.
刘素洁 《学周刊C版》2010,(9):155-155
作文教学中,“高耗低效”的现实严重影响了小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作文能力发展的规律认识不全面;忽视学生的生活积累,一味强调写作受模式化;只重视方法指导,缺乏真情实感的表达。另外,教师规定的一些写作内容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无从写起。针对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依据新课标要求,我结合学生特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6.
所谓“四结合三部曲”,即作文与生活结合,作文与书本结合,作文与心灵结合,想象与联想结合;生活中寻素材,书本中觅方法,练习中求提高的作文教学模式。   一、生活中寻素材   学生作文最大的缺点是无话可说,每次作文好像空牙膏皮中挤牙膏,大脑空白,举笔难下;有的好像房檐滴水,断断续续,文意不畅,行文干瘪;而有的东拼西凑,随意编造,出现假、大、空的现象……这种种情形表明学生缺乏生活、缺乏感悟。因此,作文教学首先应打开学生生活的宝库,解决材料问题。   1.作文与心灵结合。每个人的内心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尤其…  相似文献   

17.
作文在语文考试中占据着半壁江山,作文教学是慢工细活,想不做"无用功",一切向高考看齐,对作文教学来说恐怕是行不通的。那么作文教学究竟怎么做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并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去发现生活、理解生活、认识生活。此外,还要养成勤练笔的好习惯,把自己读来的"经验"咀嚼消化。再经过一个"改错"的过程,也许你会发现作文就是这样简单。  相似文献   

18.
作文的"源头"来自于生活的积累,所谓生活化教学策略指的是让学生在日常的活动中去认识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建立科学的生命成分训练体系,通过对生活的观察积累写作的素材,同时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多读书,从其他人的作品中吸取经验。生活的积累是一切写作的开始,所以一定要重视生活中作文的写作。  相似文献   

19.
作文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分析生活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运用所积累的语言词汇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作文教学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和考查。在150分语文试卷中作文分值为60分。在100分试卷中作文分值是40分。均占40%,作文教学无论是从考试的角度,还是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训练方面来看,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大多是话题作文,笔者就教学中的三点体会谈谈话题作文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对于张增光老师的这节写作指导课,我想表达三层意思。一、作文回归生活是必然选择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教育与生活本该就是这样密不可分。初中的作文教学向来缺乏严密的体系,很多教师一味崇尚多读多写,导致学生的写作内容没有序列,出现不少无病呻吟之作。鉴于此,将作文训练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应该是作文教学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