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妈妈总希望孩子能多读书,可是,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就一定会成功。换句话说,就算读再多的书,如果无法把它吸收并变为自己的东西,也是无用的。  相似文献   

2.
在徒弟王晓虹眼中,于永正老师有着过硬的“坐功”。“看书、写东西,他能坐在座位上半天不动,不管办公室里的人如何谈论、环境如何嘈杂,他全然不觉,如居深山老林一般。”“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我想,这样来描写于老师读书的心境再合适不过了。于老师一生最爱的东西是书,是书积淀下他丰厚的语文素养,成就他精彩的课堂教学。读之思之,很自然想到自己,想到自己周围也做教师的朋友们,顿然,觉得我们的“坐功”真是过于浅薄了!练好“坐功”,让语文课堂充满“书卷气”,是多么的必要啊!其实,许多青年教师也是知道读书的,但是似乎读书“应急”…  相似文献   

3.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10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10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10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10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作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读书如果彻底,那么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一样,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  相似文献   

4.
姜文轩 《小读者》2013,(1):49-49
第一,读书时要给书分个类,不要混为一谈,阅读分为知识型阅读、消遣型阅读、精神型阅读,这三类阅读都需要,不要贬低哪一类,但是要分清楚,混成一类很麻烦。第二,要读一流的书。第三,读书尽量不要多。“尽量少一点儿,多读经典,找适合自己的书读,将其留在脑中,最后把你们的书放在你们的心灵书架里,这样你就丰富了你的阅读。”第四,不读一下子看不下去的书。要寻找自己喜欢的书,其实也是在寻找你自己。第五,读书其实只是一个跳板,最后要读的书可以成为自己的经历。要在阅读当中获得新的东西,让阅读成为享受。  相似文献   

5.
还是读书好     
最初读书,只是因为识了几个字,要用书本来印证自己不是文盲,是可以读几页书的人。一路读下去,到初中毕业时,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了,似乎读的书足够去应付任何层次、任何水准的探讨与交流,于是,便急于显示自己曾读过的东西,而忽略了许多不曾读过的文字与思想。渐渐地,发现了自己的浅薄。于是,继续找很多书来读,读得懂的与读不懂的都用心去读。读得懂的,也许三番五次的品问之后,会有另一种体会;而读不懂的,我相信,终有一日会读得懂。哪怕一生只读懂一个字、一部书,那么,与浅薄便远了一个字、一部书的距离,这就是收获──这…  相似文献   

6.
慢读与快读     
为人,有慢性急性之别;读书,有慢读快读之分。台湾作家王文兴说:"真正的好东西读一两页,满意度跟读一大部书没两样。"他每周读书四五天,每天读2000字左右,五十多年的阅读量没超过50本小说。作为教授和作家,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一天只写几十个字,只读两千来字。他奉行慢读主义,认为慢读收获多。他曾说:"阅读就是慢读,快读等于未读。"正是  相似文献   

7.
记得果戈里的《死魂灵》里有个名叫彼什伽秋的人物,他喜欢读书,什么书都读。一会儿读小说,一会儿又读化学,碰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结果,他的头脑里塞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却一点也派不上用场。我们今天的中学生和彼什伽秋的情况大不一样了。他们今天正处在一个时间就是效率,就是金钱的时代。没有彼什伽秋那么多闲散时间,也不应该浪费  相似文献   

8.
温家宝总理不仅自己酷爱读书,还在各种场合提倡、鼓励他人多读书。他在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时说:“我曾经提倡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我又提倡读书活、活读书、读活书。其实前者讲的是学习,后者讲的是实践。”  相似文献   

9.
读书与人生     
我要引用高尔基的一句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错,书确实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读一本书,就能让我们更了解这个美丽的世界;每读一本书,就能让我们品尝到有滋有味的人生;每读一本书,就能让我们的思想向成熟前进一步。那时我们会更理性、更客观、更宽容地对待问题。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增长了知识,我学会了沉淀自己,我懂得了人情道理,学会了很多很多触摸不到的东西,读书让我觉得受益匪浅。一部一部的书就像一波一波的海浪,我站在浪尖上,体味着——提前体味着人间真情。我尤其知道,在《红楼梦》里,林黛玉向我倾诉寄人篱下的悲苦,她努力挣扎,她…  相似文献   

10.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到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儿,猜想书的布局谋篇,然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和自己猜想的一样,他就不再读了;如果不一样,他就认真地读下去。华罗庚的这种读书方法叫“猜读法”。用猜读法读书,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力和想像力,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呢。用“猜读法”读书,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1.看题目,猜内容。例如看到“爆竹和蜡烛”这个题目,就可以猜一猜:这篇文章可能是一篇童话故事,写的可能是爆竹和蜡烛在比本领的故事,然后读一读,检验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  相似文献   

11.
胡乱读书     
读书啊读书,这辈子不知花了多少时间在那个叫书的东西上(我说的不是教科书,教科书总是有限的)。成年累月地读.一本接一本地读,读得入神,读成了近视眼,书还是和没读的时候一样多,甚至更多了。这时才知道,一个人绝无可能将世界上的书读完。既然要当书生,似乎天然就懂得应如何读书。常有人来请教书的读法。别人也许懂得怎么读书,我却是不懂,而且越来越不懂。世上的书太多了,多到超出我的想象。读书的道理也太多了,简  相似文献   

12.
不刻意     
<正>我有个姨妈,九十多岁了还看得出当年的美丽。她十分聪明,从来不说一个白字。她词汇丰富,讲起话来文采斐然,最可贵的是讲的每一句话都是她自己的。姨妈是一个文盲。如今,常见某些人读了点书,喜欢在人前高谈阔论,虽说也像我姨妈那样词汇丰富文采斐然,但他讲的东西多半是人家的,他想不到听众中有人也读过那本书,他居然还敢把人家的话拿来写文章换钱。我并非想说读书不好,从理论上讲绝对是读书使人聪明,但的确有一些越读  相似文献   

13.
抄书助读法     
明朝负有盛名的文学家张博幼时天资并不聪颖,喜欢读书,但记性不好,读后好忘,他曾写自己脑袋笨。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每读一篇文章,就整整齐齐地将文章抄一遍,边抄边在心里默诵。抄完后再朗诵一遍,马上投入火炉烧掉,重新再按一遍,这样往返六七次,一篇文章等于读了十几遍,自然记得熟了。为了勉励自己,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七录书斋”。明朝的顾炎武少年时读《资治通鉴》,每天读书后还照书抄一遍。他读完一百多万字的全书,又得了一部手抄书,印象也更加深刻,真是一举两得。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粱启超热情地向人们推荐的读书方…  相似文献   

14.
<正>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题目叫《感谢书》。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这个人读书喜欢想自己。我是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读书的。如果读书不与自己、与工作联系起来,学而不用,对我来说,读书就失去了大半的意义。"简单地说,就是读书同时读自己。书是养人的。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医愚"前提是"善读"。所谓"善读"就是必须吸收书中的养分,并融  相似文献   

15.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阅读的时刻给他带来欢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刻印仵他的意识里。”可见,激活学生的阅读欲望非常重要。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与积极性,我认为一定要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快乐地读书。让书伴着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6.
读书与悟道     
近日读《庄子》,书中有一段话颇令人深思。齐桓公坐在堂上读书,有一个在堂下正在做车轮的木匠过来问道:“请问国王读的是什么?”桓公说:“是圣人的书。”木匠又问:“圣人还活着吗?”恒公说:“已经死了。”木匠听后不禁感叹地说:“既然圣人已死,那你所读的东西就不过是圣人的糟粕了。”桓公听他的话中对自己所读之书竟如此地充满轻蔑,心中可就来了火,怒道:“我读书,你一个做车轮的木匠哪有资格妄加评论呢?能说出道理来也就算了,说不出道理就得把你处死。”  相似文献   

17.
读书与悟道     
杨旸 《山东教育》2004,(21):20-20
近日读《庄子》,书中有一段话颇令人深思。齐桓公坐在堂上读书,有一个在堂下正在做车轮的木匠过来问道:“请问国王读的是什么?”桓公说:“是圣人的书。”木匠又问:“圣人还活着吗?”桓公说:“已经死了。”木匠听后不禁感叹地说:“既然圣人已死,那你昕读的东西就不过是圣人的糟粕了。”桓公听他的话中对自己所读之书竞如  相似文献   

18.
读自己的书     
自从书籍出现以来,读书的园地里百花纷呈、千姿百态。然而正如有人喜爱牡丹、有人钟爱兰惠、有人倾心菊花一样,各人的读书选择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光菊花也还有“西厢待月”“贵妃醉酒”等众多个品种,这就更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了。因此,有经验的读书人都知道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找自己喜爱的书来读,读需要的书。读自己的书,就是从自己的喜爱去读书。每个人由于性情、经历、学养的不同,形成了各人千差万别的喜爱和审美标准。因此读书就应该从自己的这一“个性”出发,才能读出自己的特色来。我自己长期以来喜爱读一些有生活意蕴…  相似文献   

19.
<正>一、向心所谓向心,就是说读书人要有方向之心。书籍浩如烟海,生命十分有限。读书有方向、有选择,才能充分享用上乘之作。读书是门艺术,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与其读10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10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值得读的书。作为教师,读书必须学会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一生酷爱读书,手不释卷。他在很多文章、书信中谈过自己的读书经验,还专门写了《读书杂谈》、《读几本书》、《随便翻翻》等文章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背书法鲁迅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有“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整的小楷字,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盖住书签上的一个字。读了几遍后,他就理解默诵一会儿,以加强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