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的宝宝不达目的不罢休,有的宝宝“什么都可以”。不同的个性,需要我们采用不一样的养育方式。  相似文献   

2.
把“解”类字的韵母读成“椰”类字和“叶”类字的韵母,即读为“ie”音,这是不正确的。无论是从汉语史和现代汉语方言的情况上看还是从音理上看,“解”类字的韵母都应该是“ia,”音。“解”类字韵母读音方面所出现的问题,来自“汉语拼音方案”的影响,而“汉语拼音方案”的不完善则又导源于“注音字母”。  相似文献   

3.
名人造字     
有一些汉字的来由,与古今一些名人有关,说来饶有情趣。 秦始皇改字秦始皇以前,“秦”写“栗”。秦始皇认为这个字“二王坐一登(木)”,很不吉利,就改为“秦”字,因它“春”与“秋”各占一半:象征秦王朝永固。然而,后人对“秦”字提出不少非议:“‘春’而无曰、‘秋’而无火,亦不吉利。”其实,秦王朝寿命很短,不在于改一字,而在于仁义不施,民心尽失。  相似文献   

4.
养育模式直接影响着幼儿发展的具体过程,具有潜在性、深远性的特点。文章以当前常见的三种养育实践模式为例分析其背后的养育文化对幼儿成长的不同影响,反思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文化研究独立品性缺失的原因。身为幼儿早期成长需要的非常关键的照料实践者应在文化“化人”的过程中客观、审慎地选择适宜于幼儿作为独立个体的“人”所需要的幼儿文化,研究幼儿的本真需要。  相似文献   

5.
“藉”字使用的不规范,这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作为“借口”、“凭借”等用语中“借”字的繁体字,“藉”字还仍然大量出现在各种出版物上。本文重点对“藉”字使用不规范的原因加以讨论,并对“藉”和“借”的用法和表义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6.
进门歌     
《新作文》2007,(6)
“口”字进“门”“问”你好,“一,,字进“门”把门“l’q”。,’l汉,字进“门”别心“闷”,“市”字进“门”不吵“闹”。“才”字进“门”“闭”上眼,“耳”字进“门”听新“闻”。“人”字进“门”星光“闪”,“日”字进“门”惜时“间”。“活”字进“门”真宽“阔  相似文献   

7.
释"熏"     
“熏”字为止从“柬”下从“火”的会意字,“熏”字的字形义为火烧树干状。《说》根据“熏’’字已有讹变的篆书去分析字形,认为“熏”字“从中,从黑”,不确。  相似文献   

8.
歌唱吐字要以日常吐字为基础,字头、字腹、字尾没有什么区别。歌唱时要把这些字放在“声”上,并融为一体,做到“字”与“声”的高度统一,体现出比日常口语更优美、幅度更大、更具有穿透力,即夸张。“字”和“声”是不可割裂的,“字”要靠“声”来表达,而“声”又不可能无“字”,在设计“声”的同时,“字”也要予以同样的重视,二者要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9.
也谈通假字     
所谓通假字,其实就是古人写的别字,即古文中通用的别字。某种意义的字,已有一个本字却不用,而借用另一种意义的同音字来代替,这借来的字便叫通假字。如“甚矣,汝之不惠”中当“聪明”讲的“慧”是本字,这里借用了当“仁爱”讲的“惠”。这个“惠”便是通假字,它是本字“慧”的同音别字。  相似文献   

10.
你道是“为马开户口--打一字”,我说是 “一‘驴’字”,你道是“马到芦边草不生,--亦 打一字”,我说“还是一‘驴’字”。主客二人,一 道一说之间,可谓闲人有清福,“驴”字有雅趣。 然而生活中怕不是这样的。夫妻相骂,一 方说另一方不听忠言相劝,则往往说:“你耳朵 塞了驴毛了?”忘本就说成:“把好心当成驴肝  相似文献   

11.
说“尖”     
我真佩服我们的老祖宗,创造了那么一个奥妙无穷的汉字———“尖”。谁不希望拔“尖”?谁不愿意成为“尖”子?可是,“尖”字中那“小”字立在“大”字之上。金字塔的塔尖,高踞云端,而塔尖立于硕大无比的底座之上,那便是一个极其形象化的“尖”字。相比之下,海上的冰山要“隐蔽”一些。露在海面上的冰山其实只是个“小”字,它的巨大无比的底座占十分之九,隐没在海面之下。没有那底座,冰山只占十分之一,无法露出海面。人生的事业便是个“尖”字。“十年寒窗”,全都溶进那个“大”字之中。即使大学毕业之后,还要花费许多精力去打…  相似文献   

12.
碧水 《中学教育》2006,(1):63-64
日前收到一个电子邮件,题目是“有时我们需要这样的提醒”。读后我热泪盈眶,随手译出中,与同胞们分享——  相似文献   

13.
1948年2月19日,我们部队打下鞍山。老百姓慰问我们一些毛巾和自做的布鞋,也有点钱。党小组长发话说:“哎!党员同志请注意,发了钱,要主动交党费。”我把发的钱,全拿去交党费。党小组长愣住了:“小高,你是党员吗?”“是呀!”我理直气壮:“我都参军快两个月了,怎么会不是党员呢?”指导员走来告诉我:“小高,你是入伍不是入党,不能收你的党费。”接着,他很郑重地问我:“小高,你想入党吗?”我赶紧回答:“我是跟共产党干革命的,我怎么不想入党?”指导员说:“你先给党组织写份入党申请书,中午给我。”我着急地对他说:“指导员,我不识字呀,不会写。”“没关系,你怎么想,就怎么写。”没办法,我就用各种图代字画出一份入党申请书(见上图),内容很简单,只有8个字:“我从心眼里要入党”。这8个字我只能歪歪扭扭写个“我”字,其他字全是画出来的。“从”字,我画条毛毛虫;“心”字,我画颗人心;“眼”字,我画只眼睛;“里”字,我画个梨子;“要”字,我写个别字“咬”;“入”字,我画条鱼;“党”字,我画棵树,上面画个钟,用敲钟“当当”响的声音之意,来代替“党”字。  相似文献   

14.
异读字及其教学康健,张立荣大多数异读字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所以也叫“多音多义字”。这类异读字可以说它是一种辨义异读。辨义异读字占异读字的绝大多数,如“分”、“散“背、“重”、“数”、“长等等。还有一小部分异读字,虽然读法不同,但意义没有什么不...  相似文献   

15.
汉字之最     
汉字之最汉字笔画最少的是“一”和“乙”两个字,只有一笔;最多的是“(nang)”字共36笔,表示鼻子不通气,发音不清。现代通用汉字中,9笔字最多,约占总数11.1%,其次是10笔的字和8笔的字。汉字中形声字最多。现代通用汉字中,左右结构的字最多,约占...  相似文献   

16.
《荀子》一书(计三十二篇)出现“不”字2436例。一、《荀子》一书“不”字在句中的分布:1.不+动词,计1238例;2.不+形容词,计298例;3.不+助词+动词(或形容词),计466例;4.不+介宾词组(或介词)+动词,计48例;5.不+名词(此名词活用为动词),计39例;6.不+代词,计41例;7.不+数词,计14例;8.不+副词+被限定词语,计83例;9.副词+不+被限定词语,计206例。二、“不”限定谓语与限定谓语部分的问题:在否定句式中,不少限定整个谓语部分的,如“不”用作兼摄式句的状语,“不”用作递接式句的状语。三、关于肯定有“之”字与否定式无“之”的问题;四、与“不”字有关的动宾倒置;五、双重否定的结构类型,“不”与其他否定句连用,“不”与其它否定词中间有别的语言成分;六、与“不”字有关的几种句型  相似文献   

17.
“■”、“皙”、“■”形体近似,在文献使用上有混淆现象。从训诂角度来讲,“■”与“哲”是同源字,“皙”与“■”是异体字中的广义分形字;从汉字构形的角度来分析,这三个字有一个相同的构件“斤”,有相同的构件数目、结构方式、层级数目等,结构上确实极为近似。但是它们各自的不同构件决定这三个字具有不同的造字意图,所以,它们只可能是三个不同的字,而不可能互相合并。  相似文献   

18.
谈一年级的朗读训练李洪谟一年级的朗读先要抓正确。所谓正确就是不读错、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教师领读是主要方法。在正确的基础上要做到流利。流利首先是不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要把词连在一起读──词连读。“大兴安岭,雪花还在飘舞。”“雪花”“还在”...  相似文献   

19.
《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鹑兮”旬中的“鹑”字,中学语文必修课本、读本及各类教参,甚至有些名家都解释为“鹌鹑”。笔者认为不妥,此处的“鹑”字应解释为“一种大型的猛禽,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名和字孙玮古人有名,又有字,这与今人很不相同。现在所说的“名字”,是把名和字合二为一了。古时,名与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名一般只有一个,字可有两个,称“又字”.或“又号”。“名”:《说文》释为“自命也”。它是指一个人的称谓。《礼记·檀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