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199O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和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最近十多年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并探讨了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人口的迁移流动日趋活跃,并愈来愈被人口学者和社会各界所重视。在1987年国家统计局进行的1%人口抽样调查中,人口迁移被列为调查项目之一。随后在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中,人口迁移又首次被列为我国的普查项目。这两次大规模的人口调查,为我们了解人口迁移变动的现状和趋势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准确全面的资料。开发利用两次调查中所获得的人口迁移变动资料,对于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福建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目的就在于以分析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和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利用其它有关资料,力求对80年代以来福建人口的迁移变动状况及其趋势获得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人口迁移变动的规模、强度和主要形式 建国以来至70年代末期,福建省与全国一样除有个别为时不长的迁移活跃时期外,人口迁移流动均处于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之下,少有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变动。进入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为人口迁移变动注入了越来越强大的动力;同时,随着户籍管理制度的逐步改革,行政干预对人口迁移活动的束缚也渐趋弱化。这使得80年代成为建国以来福建人口迁移变动最为活跃的一个时期,人口迁移流动规  相似文献   

3.
我国70年代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是显著的,其最令人折服的证据是将总和生育率由6.33下降至2.65。使人口由高生育率向低生育率演变这是控制人口政策与行之有效的行政制约机制的综合效应。本文将按控制婚育群生育力分析思路进行生育率结构分析,剖析政策制约下的生育率演变特点。控制婚育群以阶段实施的婚育政策背景进行育群分组,分组口径可随政策沿革和分析资料作适宜调整。本文仍以1982 1‰生育力抽样调查为基本依据,参照有关政策将育群分为15至18岁早育组;19至23岁适龄育组;24至30岁晚育组;31岁以上高龄育组,据此对1964年至1972年计划生育期前阶段和1973至1981年计划生育开创阶段生育率演变特点作一剖析,力求为该时期的理性评估提出政策性量化结构。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口迁移史象中华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有关史料历朝、历代均有记载,但人口迁移作为人口变动的三个重要因素之一,建国后受到各界的普遍关注主要开始于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自1954年开始,我国户籍登记机关逐年进行城乡人口迁移的登记和统计,特别是1987年国家统计局进行的1%人口抽样调查,其中包括了关于人口迁移的项目,取得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较为系统的人口迁移数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首次在普查表上增列了1985-1990年间的迁移人口,并记录了迁移发生的九种原因。这些都为我们研究和认识我国人口迁移特点、发展趋势及对社会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情况,拟对我国及惠州市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进行初步分析,以利于了解我国及惠州市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6.
两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背景、过程和方法。运用文献法比较1987年和2006年两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主要结果。发现与1987年全国第一次抽样调查相比,2006年我国残疾人口总量增加,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肢体残疾人数大幅增加,而智力残疾人数有较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7.
以安徽省历年人口数据为参数数据,依次对未来总和生育率、期望寿命、出生性别比以及生育模式等参数进行了估计;再以2000年户籍数据为队列数据,采用队列因素法的场景预测方法,预测并分析了未来40年安徽省人口总量、人口分布、老龄化人口和劳动适龄人口等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8.
“生活中的数据”这一章所介绍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国即将在全国进行1%人口抽样调查,下面我们就以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已有数据为资料,一起学习这次抽样渊查中将会用到的与本章有关的知识.  相似文献   

9.
战后欧洲先后经历了两次人口转变,这两次人口转变不仅对欧洲的人口结构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对欧洲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结构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西方出现了人口转变理论来诠释这一现象.本文选择人口转变理论中几种主要的生育率变动理论,分析其主要内容、存在缺陷以及产生背景,希望借此加深我们对欧洲人口转变现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受教育状况的最新相关数据,结合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以及其他相关数据,分析我国人口受教育状况的变动趋势.结果表明:全国文盲人口已下降至较低水平,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总体提高,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不断提升.同时,文盲人口和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布存...  相似文献   

11.
1987年7月,我省进行了1%人口抽样调查,范围41个县、市区,人口为47万多人.我们对6岁以上人口的文化素质状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以来,短短五年时间,各种文化层次有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秦、汉农业移民的进入使内蒙古草原的人口形势开始发生变化,而从清末和民国时期起内蒙古人口数量才有了较大幅度的持续增长。建国后内蒙古牧区人口变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47年到1957年,人口增长主要以人口的自然增长为主;1958年到1986年主要以特殊历史时期、特殊原因导致的人口的机械变动为主;1987年至今,根据为数不多的统计数据得出结论,牧区人口增长以人口的自然变动为主。以各种名目进入牧区的大量流动人口,由于其较长时期的居住及不同于牧区的文化、思维方式、生活、生产方式,给牧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3.
易想和  曹伏明 《考试周刊》2010,(44):213-214
学龄人口变动对初等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是学界及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学龄人口变动对初等教育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我们必须破除通过撤销或扩招来应对学龄人口变动的想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保障投入、加强管理,科学管理、重在育人,从而使初等教育的发展适应学龄人口变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国际学术界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人口增长的主因的认识上存在着分歧,但国内学界对此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对人口增长的主因、生育率上升的原因及工业革命对婚姻家庭模式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分析,论证说明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出生率的急剧上升.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传统家庭形成规范和就业模式,使人们的结婚年龄降低,独身人口比例下降,结婚率大大提高,从而导致生育率迅速上升,人口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5.
大嘴播报     
1月6日,我国内地人口突破13亿。这是国家计生委、国家统计局最新测算的数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表明,根据2004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2004年年底中国大陆总人口是129988万人,据此计算,2004年全国每天净增人口为2.08万人。因此,到今年1月6日,我国内地总人口达到13亿。由于我国施行计划生育政策,少生了3亿多人,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各推迟了4年。现在你知道自己为什么是独生子女了吧,这里面也有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迁移人口规模呈强势状态。依据1990年、2000年第四、第五次人口普查和1987、1995年两次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1982--1987年我国人口迁移规模是30533万,1985-1990年增至3412.8万,1990-1995年达3642.6万,而1995-2000年则为13122.37万。  相似文献   

17.
1987年2月,国家教委发布了《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下称《新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新大纲对现行课本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课本(下称《新课本》)于1988年秋季开始使用。为使我院学员及时了解初中物理的修订情况,我制作了以下三个表,现介绍如下: 表1 课内内容的变动  相似文献   

18.
何建宁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6):30-32,38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21世纪中国所面临的严峻社会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目前我们对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全面。本文在对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和回归分析后认为,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是生育率,而影响生育率的主要因素则是人口密度。  相似文献   

19.
据世界卫生组织(1986年)第399号技术报告中指出:精神发育迟滞涉及全人口的3%.我国(1986、1987年)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全国有1017万智力残疾人,其中适龄儿童约300万人.他们如果成长不好,将对我国下一代的人口素质造成很大的影响,还会加重社会的负担.  相似文献   

20.
人口的文化程度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人口质量的主要指标。随着扫盲工作和各项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人口文化程度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主要利用我国笫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及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我国人口的文化程度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一、文盲、半文盲人口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