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司马迁的屈原研究超越了一般的史学范畴,他对屈原的悲剧命运、辞赋创作、历史影响的研究和探索,首先是一种思想感情的认同,是两个伟大人格的历史遇合,因此才能够抓住屈原创作的基本精神,总结中国文学和学术创造的历史经验,提升屈原“发愤抒情”的创作状态,提出“发愤著书”的文论命题。  相似文献   

2.
生的沉思     
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与其他自然物的不同仅仅是形态上的差异,就此而言我们可以说,人生是无意义的,因为正如其他自然物一样,我们不知道何以生、何以死。当我们问人生意义的时候,同样可以问:一块石头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所谓人生的意义,仅仅表现在社会内部,这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物质创造、人自身的创造和精神创造。进行这些创造的主体只能是自我,一切活动最终都需要落实到一个个活生生的“我”上,没有“我”,就没有历史。人生的价值就体现在各种创造活动之中;在所有创造活动中,唯有精神创造才是最有价值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其社会价值的实现成正比。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我的社会价值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相似文献   

3.
相似的遭遇和人生经历是柳宗元与屈原产生联系的基础,从人格精神与政治理想以及创作两个角度可以看出柳宗元的忠贞不二、九死不悔的坚贞精神,在任何处境下都保持高标独立的人格操守,以及在创作中表现出的骚怨情感都明显受到屈原的影响。可以说柳宗元是屈原千年之后的真正知音,也是屈子精神的坚定继承者。  相似文献   

4.
有位老师执教柳宗元的《钻鉧潭西小丘记》,在简单地疏通了课文以后,便一股脑儿地抛出几个问题:柳宗元笔下的小丘很独特吗?他真的喜欢这个小丘吗?如果不是,那他喜欢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人民诗人,他也是一个热烈的美的追求者.他赞美崇高的人格,他歌颂祖国美丽的山川草木、优美的音乐舞蹈,他渴望实现“美政”的理想.他对美的追求,和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一样强烈,一样坚贞不渝.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之心可惩1(《离骚》)既然追求美,屈原就必然有他的审美观点,有他的美学思想.我们要全面地了解屈原,就必须对他的美学思想作一番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屈原作品和有关资料为依据,论述了屈原以民本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为原动力的爱祖国爱人民的真挚情感,是屈原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础。“美政”理想是屈原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包括以德为政、修明法度;举贤授能、革除弊政;国强民富、九州一统三方面主张,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屈原坚持“修能”和不懈地追求理想的精神也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表现了屈原爱国主义者的高尚情操和人格。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呈现出真、善、美相统一的耀眼光彩,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奠定了基础。屈原是当之无愧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相似文献   

7.
“青春中华”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提出的社会理想,他从三个维度阐发了其实现的可能:在理论维度,宇宙青春无限的规律是“青春中华”实现的理论支持;在历史维度,德国等国的再生是“青春中华”实现的榜样参考;在现实维度,广大中国青年是“青春中华”实现的现实力量。创造“青春中华”的理想让李大钊实现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向。李大钊对“青春中华”的追求启示广大青年要发扬求真精神、创新精神、奋斗精神,投身民族复兴事业。  相似文献   

8.
骚音屈子心     
“吾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这铿锵的诗句,昭示了他的伟大与不朽。古往今来,爱国志士莫不崇敬屈原,并奉他为志坚行洁的楷模。特别是那些身处逆境的文人墨客,往往以屈原的精神激励自己。司马迁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坚定了发愤著述的信念,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范仲淹《岳阳楼记》有“迁客骚人”之谓,足见屈原的流风余韵。正是由于政治上的不幸遭遇,屈原才成为一个不朽的诗人,此即李白所说的“哀怨起骚人”。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昌言“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创作历史剧《屈原》的郭沫若,在他的论文《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中以热情洋溢的文字盛赞屈原:“他是在用他全部的生命来创造他的  相似文献   

9.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价值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美好政治理想被现实击毁,最终选择了自沉汨罗.他的悲剧,是一个政治家的悲剧,是一个伟大灵魂的悲剧.屈原及其作品具有突出的悲剧美学特征,其悲剧性表现在政治理想和人生命运两个方面.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屈原悲剧的根本原因,性格和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是屈原悲剧的重要心理原因.屈原以其进步的思想、高洁的人格、不朽的作品和九死不悔的精神让后世哀思和仰慕.  相似文献   

10.
王文杰 《班主任》2009,(2):56-57
我时常问自己:怎样的班主任才算得上好?我认为,好班主任不是靠教育制度、职业道德等外在约束来塑造的,而是一种职业生命的内在生长!教师职业生命主要由人格特征、精神特征和实践特征三个维度构成。好班主任应该具备“独立”的人格特征、“创新”的精神特征、“人本”的实践特征。  相似文献   

11.
侯少隽 《现代语文》2006,8(9):74-75
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与意境论密切相关,王国维还提出了诗人修养论。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代序》中有这样一段字:“他认为伟大的诗人必然有高尚的人格,人格卑下不可能创作出伟大的学作品。”俞平伯在《作诗的一点经验》(《新青年》8卷4号)声称;“至于怎样才能解放做诗底动机?这关于人格底修养,是另外一个问题。”康白情的《新诗底我见》:“要预备新诗的工具,根本上就要创造新诗人;瘫就是要作新诗人底修养。”吕进先生提出“抒情诗人应该有两方面的基本修养:一个是人格精神,一个是艺术功力……诗人的人格精神的核心,一是他作为诗人在诗中的状态,二是他作为诗人对自己使命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但由于黑暗势力的阻挠,他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面对黑暗现实,屈原回天无力,只得将自己的满腔悲愤诉诸诗歌,以表达自己为追求真理而上下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和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卜居》、《渔父》据考证虽非屈原本人之作,但其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伟大人格和精神力量,对屈原形象确是不可或缺的补充,而且作品在艺术上也以其独到的特色对后世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早在半个世纪以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了“创造教育”的理论。他先对校长说,富于创造精神能够成为“社会的领袖”,认为乡村校长应当有三层“资格”:一是他要有劳动的身手;二是他要有教师的头脑;三是要有社会改造家的精神。他又告诫教师,要“认识小孩子有力量”,要“解放儿童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4.
屈原的政治人格与心态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治文化”的视角分析屈原的政治人格,认为屈原具有个性倾向;同时,在他的内心深处纠结着根深蒂固的“恋君情结”。这一心态特征是决定屈原政治态度和政治选择的深层支点,导致屈原最终作了忠君爱国的祭品。当屈原作为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人格典型展示给后人时,他对后世士人的影响巨大而且深远。文章指出:屈原及其后继者们被忠君的梦魔拖住了手脚,他们总也走不出“反贪官不反皇帝”和希冀“好皇帝”的“鬼打墙”。这种情况直到近代才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15.
一代宗师柳宗元,传承并宏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他崇奉“人之道”,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有炽热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他是非分明、憎恶扬善;他既能够在顺境中,刻苦钻研、勤奋写作,也能在逆境中,战胜困难、有所作为.探讨柳宗元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现实意义,即,要有关爱之心,要注重言行一致,要学习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屈原追求的人格理想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一是“内美”,二是“修能”。屈原追求的人格理想充满理性与感性的冲突 ,这使他在内在精神满足以及外在实现人生价值两个方面都毫无所获 ,从而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屈原人格理想的幻灭 ,是一个在文化转型期无所适从的敏感诗人的悲剧 ,是一个先觉者的悲剧。他处于社会、文化的转型期 ,他以理性对感性现实进行了清算 ,虽然这种清算并不彻底 ,但这种清算昭示了社会文化转型期中先觉者心理冲突的实质 ,体现了从感性向理性的提升和超越。  相似文献   

17.
屈原,多少年来一直被人们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来歌颂,认为其生平和作品无不具有鲜明的爱国色彩,他的死也自然被归结为以身殉国。然而,在春秋战国那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却能产生屈原这样一位卓然不群坚定的爱国主义诗人,则确实有些令人难以置信。那”么,又如何理解屈原的一生,特别是他的投江而死呢?本文试图从人格的完善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方面来探讨屈原的精神和屈原的死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开放时期,思想解放,学术活跃。在这个广阔的社会舞台上,人们大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8.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诗人、爱国者,他的地位的确立离不开发生在汉代关于屈赋的论争。本文着重探讨汉代关于屈原自杀以及人格论争。关于这场论争,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汉代学者对于屈原自杀和人格的看法;二、汉代学者对于屈原自杀和人格的看法的观点缘由;三、汉代这场关于屈原自杀以及人格论争的意义。关于第一方面,本文重点探讨了贾谊、司马迁、扬雄、班固和王逸五位学者的观点;关于第二方面,本文着重从各个学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奉行的思想以及个人遭遇三个方面探讨其原因;关于第三方面,本文着重从这场论争让屈原走进历史并成为爱国楷模和这场论争为当时文人士大夫指路这两个方面探讨其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静 《考试周刊》2012,(65):11-12
屈原的人生是悲剧的人生,这更体现了伟大诗人屈原的人格美,体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敢于直面人生,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20.
师爱无价     
孔子说:“爱之能无劳乎,忠焉能无悔乎?”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爱”更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那么,怎样以“爱、满天下”的精神去爱所任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