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班固和崔骃作为东汉明章时期的文学名人,具有诸多相似之处,通过对读《答宾戏》和《达旨》,可以发现班固功名意识强烈,崔骃则相对淡薄。这种差异源于二人家世背景、人生经历和个性的不同,并导致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班固和崔骃经历了东汉历史上第一次外戚与宦官之争,他们的人生选择对东汉中后期士人具有初始意义,是东汉中后期士人命运的缩影。  相似文献   

2.
班固和崔駰作为东汉明章时期的文学名人,具有诸多相似之处,通过对读<答宾戏>和<达旨>,可以发现班固功名意识强烈,崔駰则相对淡薄.这种差异源于二人家世背景、人生经历和个性的不同,并导致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班固和崔駰经历了东汉历史上第一次外戚与宦官之争,他们的人生选择对东汉中后期士人具有初始意义,是东汉中后期士人命运的缩影.  相似文献   

3.
东汉中后期有一祖孙三代,相继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这就是安平崔氏三贤——崔骃、崔瑗、崔寔。崔骃少时与班固、傅毅齐名,钦慕扬雄,善于辞赋,意在讽谏。崔瑗才学出众,长于文辞,尤擅书法,被称为“草贤”,不愧为一代“文宗”。崔寔才美能高,博通经史,与蔡邕并称“双凤”;“治边最为第一”;其所著《四民月令》,系统总结了当时农业生产的技术、方法和经验,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严可均辑崔骃《博徒论》佚文有误辑.崔骃《博徒论》中之博徒形象是作者崔骃以自嘲的笔锋描绘的自我形象,而农夫形象绝非作者以自嘲的笔锋描绘的自我形象.崔骃《博徒论》不是一篇问体赋作,更不是什么杂赋.崔骃《博徒论》之主题是待长吏访贤之隐者不可隐于农夫而应当隐于博徒.《后汉书·崔骃列传》未将崔骃《博徒论》列入崔骃所著是崔骃《博徒论》失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古诗十九首》诞生于动荡不安的东汉中后期,复杂的环境使得文人开始重视个体的生命情感,因而《古诗十九首》中具有极强的生命意识。本论文主要从思妇的闺怨哀思、游子的羁旅思乡、士人对人生短促的感伤、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以及梦想幻灭后及时行乐的快意这五方面的"生命意识"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古诗十九首》主要是东汉中后期无名诗人所作,它寓远于近,审神奇于平淡的特殊风格,可谓开一代诗歌新风。这种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东汉士人时空意识的扩展。东汉士人时空意识的扩展可说是魏晋时期发生的文的独立与人的自觉的早期表现和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7.
《馆词林》卷347佚名阙题残篇历来无人考证。本考定它是后汉崔骃于和帝永元元年所作《窦将军北征颂》。  相似文献   

8.
一、司马迁与班固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比较司马迁与班固同为我国汉代的良史,司马迁在西汉,以《史记》开史学之先,有中国"史学之父"之称;班固在东汉,他本《史记》之体例,以《汉书》开断代史之先.所以后世以"史班"或"班马"并称.他们二人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不同之处.毛泽东同志说:有比较才能鉴别.比较研究二人的经济思想,对于弄清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发展的脉络,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东汉中后期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走向衰落的时期。士人在秩序混乱、人生艰难的社会现实中,开始空前地关注自我,注重自尊,享受自娱,并以一种更为独立的姿态反思现实、批判现实。这些士人新风的出现,意味着士阶层在“士”与“人”的两个方面都获得新的体验而真正成熟起来。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东汉中后期著名经学大师马融为外戚大将军梁冀草拟奏章诬陷著名政治家李固这一政治事件的分析,揭示马融和李固对立的原因主要是两人不同的学术背景、政治态度和个人追求导致的,展示东汉外戚、宦官干政对士人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两汉时期的赙赠作为丧葬的重要内容,备受史家关注。班固和范晔在《汉书》和《后汉书》中也对赙赠制度进行了记载。但是,二者的赙赠书写并不相同。班固的赙赠书写突出等级差异,强调封建秩序,显示了皇权对社会伦理的规范;范晔的赙赠书写凸显忠孝节义,强调儒家道德,呈现了人际间的社会交往。班固的赙赠书写是基于官方立场的政治书写,范晔的赙赠书写则是士人主体意识自觉的生命叙事,昭示了不同文化思潮中历史书写意识的不同面向。  相似文献   

12.
班固,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他撰写了汉代国史——《汉书》,他也是著名的经学家,整理编撰了东汉国宪——《白虎通》,他还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诗、赋、文兼善。班固一生著述颇丰,在其部分著作中,他还阐述了他的文学观念,虽不系统,却极有特色。班固的文学观念集中体现于他对屈原及其作品和对汉赋的评价上。班团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主要见诸《(离骚)序》和《(离骚)赞序》(均见《全后汉文》卷二十五)。在们离骚)赞序》中,班固对屈原的人品及作品作了评价:“……屈原以忠信见疑,忧愁忧思而作《离骚》,‘离’,犹遭也;‘骚…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关于《离骚》的争议颇多。其中以其称“经”起于何时、《离骚》作于何时、《离骚》之含义为何,分歧更甚。西汉司马迁、王逸,东汉班固以及清蒋骥都持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14.
偶读《史记》,疑义尚多,沧海蠡酌,不敢自是,摘录数条,以就正大雅。一、讫于天汉裴骃《史记集解》序云:“班固有言曰:‘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  相似文献   

15.
从东汉士人的遗令和救子书入手对东汉士风进行了一个角度的分析和透视。东汉士人在遗令和救子书中大都以明哲保身的生存原则告诫后人,这里面有社会现实的原因,更多的则是体现了东汉士人与皇权的疏离,以及开始对家族利益的关注,这是士族在东汉形成的一个基础和表现。另外他们也不是一味消极,对薄葬的身体力行,体现出士人对扰乱朝纲的外戚和宦官的隐性批判和不予合作,这又让我们看到了东汉士人儒家风范的一面。二者看似矛盾,实际上一隐一显构成了东汉士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6.
屈宋——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和宋玉。宋玉是屈原的学生。马班——西汉伟大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和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三曹——三国时曹操和其子曹丕、曹植。他们的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的传统。  相似文献   

17.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乱世士人心态的真实写照,集中传达了士人功业难就与时光易逝两相矛盾的焦灼意识。其焦灼意识的产生,既源于儒家的入世精神,更源于东汉末年黑暗破败的社会现实。当《古诗十九首》将这种焦灼感融入“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的主题之中时,不仅表达了特定时代里士人的独特情绪,也传达出了整个封建社会士人的共通情绪,而这正是《古诗十九首》之典型性所在。  相似文献   

18.
<正> 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采自《七略》,载录了西汉官府藏书,分析了学术源流和派别,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早一部目录书,是目录学史上的一篇代表作,是我们研究目录学的宝贵遗产。班固在《汉书·艺  相似文献   

19.
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人,东汉前期最杰出的史学家和重要的文学家。他出生于当时有名的史学世家。父班彪,“专心史籍之间”,著有《史记后传》百余篇,妹班昭,“博学能属文”,尝任皇宫女教师。班固年少时即“博贯载籍”,显露出史学才华。班彪卒后,他因感《史记后传》“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被人以“私改作国史”的罪名,告发下狱。经其弟班超“诣阙上书”,向明帝详细讲了班固“所著述意”,明帝也亲自审查了班固的书稿,方被释出狱,任为兰台令史,迁校书郎。奉诏撰东汉国史有关部分成,才得允许继续西汉史的写作,这就是有名的《汉书》。自此以后,他便日益得到亲信,做了东汉王朝的宫庭文人,“数入读书禁中”,不时“献上赋颂”,得到“赏赐恩宠甚渥”(《后汉书·班固传》)。班固自明帝永平  相似文献   

20.
《世说新语》记载了东汉后期至晋宋间一些名士的奇闻趣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士人百态的画卷,也为我们勾画出了他们玄学背景影响下的独特个性。那些自然的追求、情感的进发、风度的清远和言语的艺术,直到现在都是一面了解魏晋士人的镜子,带着我们更深刻地了解魏晋的那些人和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