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批判继承中国古代优秀传统道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罗国杰一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思...  相似文献   

2.
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正确态度《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代思潮》1994年第4期罗国杰文)文章着重论述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必须树立正确的态度。文章说从中国近现代史考察,曾经历了“左”的对传统道德文化只强...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的传统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为指导,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取西方近代文化的先进成就,创造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文化。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方面可弘扬的呢?就哲学伦理方面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优良传统1.唯物论、辩证法思想《管子》书中…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丁伯成“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①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就必须“认真研究和继承那些在我国历史发展中长期形成的优良道德思想和行为准则。” ̄②二千多年的文明史铸造了中华民族独特而宝贵的、不同于...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要认真研究和继承那些在我国历史发展中长期形成的优良道德思想和行为准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德育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内容,加...  相似文献   

6.
民族凝聚力是一种文化力、精神力、软实力,它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长期积累的结果。中华民族凝聚力源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优良的民族精神。而思想、文化的核心是哲学。哲学思维是从最深层次、最高层次指导支配看文化的发展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它的作用与功能不断的发挥,我国传统哲学是其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在劳动和社会交往中积累起来的优良道德传统。它至今仍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潜意识之中,成为新道德的根基,成为现代文化建筑的一种精神支柱。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需要我们中华儿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体上表现在以下十二个方面1.孝;2.尊师;3.恕;4.礼;5.仁;6.信;7.义;8.节;9.勤学;10.俭;11.修身;12.有志。孝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把“孝”看作一条重要的道德原则,我国最早的一部论述家庭道德的专著《孝经》中说“孝为  相似文献   

8.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跨世纪人才朱若雯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道德传统的民族。在我国中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将这些世代相传的优良道德传统发扬光大,使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跨世纪人才中发挥应有的作...  相似文献   

9.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依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是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思想和人格品质的根基。教师应当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传统文化元素的价值,积极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程,推动学生思想与文化能力的全面发展。本文论述了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价值,并探讨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孝道的国家,孝亲精神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最大的不同所在。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根本,优秀传统的瑰宝。一个孝字,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总体特征。从一个孝字,也可以认识、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独  相似文献   

11.
中单民族是有几千年灿烂文化传统的民族,中国素以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世界人类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中华氏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立于民族之林的凝聚力所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对开放改革的新形势,根据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要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是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一、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症美德?“德”指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来…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无穷智慧,如能很好地运用到班级管理之中可以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达到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效果。学习、借鉴、吸收、融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是一种很好的做法,我们可以让班级管理沐浴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智慧之光中。  相似文献   

13.
德育的基本理念1.通过传统蕴育现代。一个有效的德育教育机制首先必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土壤之中,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学校德育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这一本土文化中,认真研究和继承那些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良道德思想和行为准则,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将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新道德典范结合起来,并吸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提出有中华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反复教育,使其不断发扬光大。2.德育的双重性。德育具有双重性:道德性和政治性(一定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前者为一般基础,后者则是促使个体转化为公民的特殊要求。但在实际的学校德育教育中,后者一方面被放在首要位置(普遍强调的是政治知识的学习和考试),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某种特殊的历史经历或历史经验被人为地贴上了某种标签,使得一般人对政治性的理解过于偏狭,由此导致目前对事关政治的东西持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或轻视。因此,必须纠正这种偏差,重新理解德育的双重性。3.德育的根本在于内心体验。德育与智育的一个根本不同就在于德育必须通过主体的内...  相似文献   

14.
由于长期以来“左倾”思潮的影响,以儒家伦理为主干的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同糟粕一起被丢弃,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与传统美德相脱节,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中缺乏自己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的基本素养,道德价值体系中缺乏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他们不能区分什么是优良的道德传统,什么是传统道德的负面影响;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什么是积捉在中国人心理结构中的“消极因素”,而作为中国文化表征的儒家伦理思想就具有这双重属性。它的最大的特点是有着寓道德于教育并关注于世俗实际生活之德性的优良传统,又便于把教育原则具体化为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基本准则。因此,将儒家伦理的精华应用于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体系的应用,是一项值得尝试、十分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是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文化,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目前,这些所谓的传统文化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日渐被啮噬,要扭转这种趋势,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语文文本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把传统文化植根于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什么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人民日报》1994年5月23日罗国杰文)一文中指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主要有五个方面:1.强调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2.推崇仁爱原则,强调“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3....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一、强调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二、推崇仁爱原则,强调“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三、提倡人伦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四、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是中国优良道德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五、...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铸造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传承了优良的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在几千年积淀和传承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凝练为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智慧,化生为一种注重现实的入世精神,积淀为一种厚德载物的中华美德,铸就为一种有为无为辩证统一的处事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在精神标识上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因此大学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努力提高道德修养和自觉性,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激励、慎独、积善等方法,做一个知行同一,道德高尚的人,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员.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引以为荣的文明,传统文化至今还或隐或现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研究它、分析它,对于在改革进程中继承、发扬其精华,剔除、抛弃其糟粕是有重大意义的。而任何传统文化,它的核心都是代表其民族精神的哲学。因此中国的传统哲学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哲学的特征使中华民族的文明有别于其他族类,尤其是在思维方式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