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逐步形成厚重坚韧、包容开放的基本文化特征。丰厚的文物遗产、多样的民俗文化、优秀的历史人文精神构成了东莞文化的主要渊源,多元的外来文化亦是东莞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加强传统与现代衔接,创造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是发展东莞文化的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2.
文化力提升经济力--21世纪东莞城市文化形象战略新思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知识经济和数字化时代,文化就是一种财富,财富也是一种文化,文化力提升经济力,塑造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对经济能取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产业,文化力与经济力能相互渗透,互为因果.广东省东莞面临的新挑战和发展机遇,结合当代精神文化的发展与价值,达到文化力提升经济力,这就是21世纪东莞城市文化形象战略的新思维.文章具体分四大部分来进行阐述:①文化、城市文化形象、文化力与经济力的关系;②东莞城市文化建设现状;③东莞城市形象和文化形象的定位;④东莞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城市东莞为视角,结合其文化新城建设目标,探讨大学生的电影消费在城市文化发展中的地位,认为当前东莞电影院设备相对陈旧、票价过高、质量不高是东莞高校大学生遇到的电影消费的较大阻碍,从而提出改善影院设备、降低票价、高校与影院合作等策略。  相似文献   

4.
将地方文化资源运用到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是丰富教育教学内容的一种有效途径。东莞地方文化资源丰富,众多资源都能运用于思政课教育教学。本文就东莞各地方文化资源运用于教学的案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九日山历史文化的探讨,揭示了古代山水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原有“出世”、“入世”亦即亦离又相得益彰之妙趣,而山水文化则是二者交汇的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6.
非遗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文章提出高校创新创业项目应深度融合地方非遗精粹和新兴元素的理念,探讨东莞非遗走进校园、深入课堂、融入项目的实施路径。以服饰手作产品为媒介,打造高校创新创业项目,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传播东莞非遗故事。同时,对于理解东莞文化、岭南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的农民工文化环境究竟如何呢?去年,文化部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农民工文化保障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在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方面取得了一定实效。如深圳南山区在农民工集中居住区设置"外来工图书馆";上海市总工会还专门成立了女职工周末学校女农民工分校,举办世博礼仪知识讲座等;东莞"新莞人才艺大赛""、我的打工成才路"巡回演讲等活动已成为当地品牌文化活动项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 ,是文化的传播载体。任何语言都是某种文化的反映 ,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某些含有数字的日语词汇及惯用语 ,亦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高校网络文化已成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虽具有虚拟性,但内容仍来源于现实生活,高校网络文化亦是如此,高校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师生的精神风貌,因此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必须纳入到大学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去。本文主要从大学文化中的价值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面,讨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0.
《广东教育》2007,(10):F0002-F0002
东莞中学创建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百年老校。一百多年来,她为国家为社会造就了大批优秀之才,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在长期探讨宇宙、人生过程中形成的两大文化现象,即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亦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两者既有区别又密不可分,是文化思想中不可偏离的两个层面,正确理解其内涵并把握好两者的关系,对于当前的思想教育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2.
词汇发展的过程亦是社会和社会意识变化与进步的过程。文章从生态文化、性别文化和社会文化三个侧面,多角度分析了词汇与社会意识相辅相成的关系,探讨了语言对人们世界观塑造所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相比较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怀疑精神,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亦蕴含着怀疑精神,只不过这种怀疑是以更隐蔽和适度的方式出现的。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采取适中的继承原则,同时,怀疑本身亦值得追问,在信仰、价值等领域要审慎地使用怀疑。  相似文献   

14.
在文化和文学范畴使用“市民”这个概念的时候,更多的场合是指一种生存状态,一种文化形态。研究“市民”,尤其是中国“市民”,应该从历史的演变去作一种动态的辨析。从整体上来说,近现代意义上的市民文化是近现代大工业、近现代城市化的产物,是人类步入近现代以来。在科学和民主的广阔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是顺应时代发展方向的。但市民文化也是一面双刃剑,既有正面,亦有负面,既有积极面,亦有消极面。市民文学是市民文化价值观的文学文本载体,市民文学必须是反映市民的生活、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文学,必须是以广大市民为接受主体的文学。  相似文献   

15.
雷蒙德·威廉斯提出了文化唯物主义,认为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提出新的文化分析方法:感觉结构;并且促成了伯明翰学派的"葛兰西转向"。他的文化理论至今仍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思考,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亦有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凤才 《承德师专学报》2002,22(1):81-82,93
文化建设是中国现代化的内涵之一,那么,抓住契机,建设文化大国,应当成为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文化大国过程中,既要注意借鉴学习外国先进文化,亦要重视和发展民族、民俗文化。不能再走“建设性破坏”之路。  相似文献   

17.
正记者近日获悉,2014年新年之际,文化部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书画艺委会、光明日报书画院、人民日报《人民艺术》杂志社、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东莞市中心资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人民艺术研究院承办的"光明中国——王林中国画东莞巡展"隆重开幕,国务院参事郭瑞和中国人民解放军  相似文献   

18.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综合竞争力的表现。一所学校有良好的文化要素,并不等于一定有良好的学校文化力。只有在学校成员有效运作学校文化要素,亦即形成了良好的学校文化力之后才能达成学校办学目标。因此,学校的核心工作就是要有效地运作本校的文化要素,塑造学校文化力。  相似文献   

19.
陆秀艳 《成人教育》2014,(11):29-31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广播电视大学文化建设的最大问题是文化认同感不强:先天的"补课"功能,阻碍了师生的文化认同;对普通高校的文化克隆,放弃了师生的文化认同;浓厚的行政色彩,遮蔽了师生的文化认同。重建广播电视大学文化的路径:"一朝注册,终身学习",生成广播电视大学"拿了毕业证,可以不毕业"的学习文化;"一代名师,皆教电大",凸现广播电视大学"请全国名师,上电大讲堂"的包容文化;"亦生亦师,互教互学",彰显"面向社会,学用结合"的实用文化。  相似文献   

20.
人类文化史上呈现的"两种文化"形态,在高校校园文化中,亦是客观的文化存在。高校文化教育中的文理分科、独立评价和双线传播等,均预设了"两种文化"集团化存在的文化语境。而作为高校校园的文化主体,文理科教师与学生之间,呈现出了四组文化冲突的现实关系。同时,校园文化传播媒介的虚拟化、实在环境的学科化及重点学科的局部化等,亦显示了高校校园中"两种文化"传播生态的失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