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带动了网络信息传递的飞跃发展,因此传统电视媒体被大部分人民群众冷落,传统的电视媒体信息传播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所以要使用现代化的手段将传统的电视与网络进行融合,来促进影视文化的发展。本人对传统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发展进行研究,并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从拍客看网络视频与电视的另类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静 《东南传播》2010,(8):51-53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电视与网络媒体出现各种形式和不同程度上的融合趋势。IPTV、三网融合等概念的出现,没有打破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但是,拍客视频的出现却引起了我们对另一种信息流动方式的关注。在WEB1.0时代,视频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是从传统电视流向网络媒体的。在WEB2.0网络交互时代,由于拍客等公民记者的出现,视频信息流开始从网络流向传统电视。网络视频与电视的信息流反向流动的另类融合基础上,本文讨论了另类融合的模式、意义及其对融合中信息污染的把关等,对网络与电视另一种融合模式进行了整体论述。  相似文献   

3.
社交电视:传统电视的社会化生存及其网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化媒体形塑观众的收视习惯,也造成观众对传统电视的疏离,但传统电视媒体又借助网络社交视频重聚电视用户.“社交电视”通过社交网络重建电视观众群,其“弱关系”的“信息桥”功能为电视从业者积累社会资本与职业声望,也使电视观看行为不再孤立和封闭,为电视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收视选择、收视体验与技术应用平台.  相似文献   

4.
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噪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鹏民  王海  赵晓春 《新闻界》2005,(5):118-119
一、对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噪声的定义 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新的大众信息传播手段,网络传播有着独特的优势,它综合了传统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传递速度的不断加快,并且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一个全新的云媒体时代已然到来,云媒体电视便是这个时代的新兴产物。云媒体电视具有许多传统电视所不具有的优势,然而与传统电视相比,云媒体电视也存在许多不足,传统电视虽已不能完全满足受众对于信息的巨大需求,却仍对云媒体电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阳 《青年记者》2017,(21):32-33
视频是当下互联网最热门的应用之一,也是用户平均接触时间最长、最受用户青睐的网络内容消费方式之一.正因如此,理解网络视频的传播内涵是理论与实践的迫切需要.目前,关于网络视频的传播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新形态、新特征的描述分析和基于主观预测的趋势研判.这种将网络视频孤立化的研究取向忽略了网络视频与传统电视之间的联系,缺失了深入理解网络视频的历史视野,因而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从承载信息的符号特征和接收信息的感官视角来看,网络视频和传统电视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可视作视听并用型媒体在不同技术条件和传播生态下的不同具体形态,因此,可将网络视频视为传统电视在互联网新技术革命下的进化与迭代.  相似文献   

7.
邱正康 《东南传播》2012,(7):170-171
电视的内容通过网络传播,增大了受众范围和社会影响,而网络增加了电视内容,也显得更有可观性和吸引力,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在电视节目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使得当今的受众拥有了信息接收者和信息生产者的双重身份,传统媒介的界限也渐渐模糊了。本文从技术媒体、社交媒体和盈利模式等角度,描述电视媒体与互联网正在进行的融合态势,并揭示移动视屏正在冲击电视节目在家庭观摩的传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看想看的一切,说想说的一切,将是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最诱人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邢浩鹏 《青年记者》2020,(12):80-81
受移动互联网络发展形势的冲击,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在社会信息总量中所占的比例逐渐降低,网络成为越来越多社会公众认可并使用的信息传播平台。但是,新传播手段的发展也激发了传统大众媒介集中利用自身资源与人才优势,生产出"广而精"的优质评论类内容,在社会上起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电视政论片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产品。  相似文献   

9.
王亚琴 《新闻世界》2009,(9):152-153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得到普及和发展,走进了大众的生活。互联网已经成为公认的继报刊、广播、电视这样的大众传媒之后的“第四媒介”。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它打破了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对社会信息和舆论的相对垄断,在网络上,传者和受者相互转化,每一个网民都能成为传者,传播信息,发表舆论,有了更多的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10.
人们生活习惯和方式发生改变,是出于新时代网络和信息的迅猛发展,这种社会发展趋势也极大地影响了传统媒体,传统的电视媒体尤其是三线卫视,必须尽快适应并凭借网络信息优势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正处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此背景下的电视媒体应积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通过网络直播促进电视媒体的转型和发展。打破传统、单一的电视新闻模式,丰富电视媒体的内容,创新电视媒体信息传播的理念,为电视媒体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徐梅 《新闻窗》2013,(2):62-63
借助技术革命,人类将不可避免地走向高效信息化网络时代。传统的报纸、广播、杂志、电视,与现代的手机、网络,网络以及播客、博客、微博,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张“信息流通网”。  相似文献   

13.
植根于新媒体而生的网络晚会作为传统电视晚会的补充,似乎成为电视晚会发展的新趋向.它在节目内容上以传统电视晚会为根基,突出草根性,追求时代感;运用多场次多主题的结构方式,囊括大量信息,形成规模效应,当然也导致节目资源混杂;在传播方式上受网络文化影响巨大,碎片化、即时性特点突出,同时也受制于技术发展的局限.  相似文献   

14.
林铁 《当代传播》2011,(4):81-82,86
手机电视作为一种新媒体艺术,给文艺传播带来了新的变化.手机电视的流媒体传播方式结束了电视传播的固定化模式,打破了时空限制,使文艺传播更开放更自由.手机电视通过手机功能实现用户和网络间双向信息交互,打破了传统电视被动接收的传播模式;手机电视属于“一个人的电视”,尊重受众需要,更具人性化.  相似文献   

15.
李潇 《传媒》2016,(6):70-71
新媒体时代,数字、网络带来了人人皆可参与的“全民自媒体”,带来了海量庞杂且传输速度极快的信息流通渠道。新闻传播活动的效率空前提高,受众在面对信息接收媒介时的选择也更加丰富,快餐式网络信息渠道方便快捷、易于接受,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于是,在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巨大压力之下,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媒体不得不对市场有更多的妥协。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电视媒体力求改变,全方位迎合受众的口味,明星真人秀节目快速更迭受人追捧;庄重刻板的严肃新闻也开始挖掘娱乐外衣,以博人眼球……然而,随着泛娱乐化的倾向越来越显著,传统电视媒体的社会职能开始出现“走偏”隐患。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坚持向上向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电视媒体迫切要解决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网络传播的特点网络以个体形式参与传播,每个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中外互通,随时随地,极大地突破了传统的传播边界。许多道听途说、似是而非、未经核实的消息从网上不胫而走,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流向全球各地,使传统的新闻信息管理体制与机制鞭长莫及。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基本上是单向传播,信息传播的走势是递减的,而网络是双向互动式传播,信息传播的走势是递增的。网民在接  相似文献   

17.
时下。伴随着新媒体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新闻信息的生产传播时效呈几何层级增长。网络论坛、手机报、微博等等传播方式既突破了传统新闻信息的生产传播模式,也改变了其生产传播的速度。在这些几乎是时时的信息交流面前,传统媒体的时效性优势荡然无存。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媒体,一些传统电视媒体表现出了不应有的焦虑和浮躁,主动放弃自我优势,过度依赖网络,这主要体现在不加甄别地大量采用网络信源。  相似文献   

18.
王雪钢 《传媒观察》2013,(11):15-17
本文以《直播南京》开播10年为例,论述了电视民生新闻与网络媒体融合的三个阶段:信源采集拓展阶段、传播范式的整合和重构阶段、信息传播的互动博弈阶段。并对每个阶段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由此厘清了民生新闻与网络传播方式的契合合理性和必然性。同时本文也借助博弈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对电视民生新闻与网络融合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描绘。指出了今后电视民生新闻必然走向信息互动博弈和凸显其传统价值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三网融合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从传统媒介转向网络、手机等终端。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使得传媒环境开始发生变化,新媒体分流着传统媒体的用户市场和广告市场,分食着传统电视媒体的市场大蛋糕。有业内人士称,网络和电视这两大主要媒体正起着信息传播媒介的主要桥梁作用,若两者不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合作方式,则最终会两败俱伤。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媒介融合成为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网络电视是传统电视与网络相融合的产物,是集数字化和网络化于一体,整合了电视与网络两大传播媒介的一种新传播形式。相较于传统电视而言,网络电视以更便捷、更随意、更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