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儿童数概念发展的研究对于今后儿童数学认知发展水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多数的研究是建立在大部分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上而得出的一个整体性的结论,即一个平均值,年龄段也主要在三到六岁之间。此次测查研究,笔者主要对一名25个月大的幼儿进行个案研究,在对他进行多次观察的基础上设计测查题目,通过对测查结果的评价和分析,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指对时间、长度、质量、面积、体积等的感性认识。量感测查是评价学生量感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然而,量感测查往往会陷入一种困境。在检测学生量感发展情况的测试题中,常会看到下面这样的题目——一个苹果大约重200()。这道题学生几乎不会出错,填的都是质量单位“克”。笔者访谈自己班级的学生,问他们是如何思考的。  相似文献   

3.
《苹果里的五角星》主要讲述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故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近日,笔者聆听了一位教师关于这篇文章的公开课,课中教师对“横切苹果”教学环节的处理引起了笔者的些许思考。[教学叙述]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苹果中的五角星”,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一起进行了一次切苹果的活动——师:老师现在切一个苹果,请同学们注意看老师怎么切。(教师演示将苹果从顶部切到底部,之后出示填空:从顶部切到底部,这是一种的切法。)生1:这是一种循规蹈矩的切法。生2:这是一种正常的…  相似文献   

4.
李春明 《宣武教育》2006,(10):36-39
测查内容为一道思考题,题目同上一个学年度二年级测查第一题一样,只是在具体内容、呈现的方式上进行了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5.
男孩聪明,还是女孩聪明?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许多教师反映:小学女生聪明,学习成绩优于男生,高中时男生聪明,学习成绩优于女生,考上大学的男生多于女生.探讨男女学生智力差异及其与学习的关系,对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为四化培养人才有重要意义.近来我们采用“全国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设计的智力测查方案,对新乡市部分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中的433人进行了智力测查,其中男生233人,女生200人,总共测查1657人次.并统计了被测查者的学习成绩.本文想根据这次统计的测查资料和周口市张华倩同志的实验材料(张华倩同志测查了3—11岁的儿童200人,其中男孩100人,女孩100人,共测查930人次)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探讨一下男女儿童的智力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6.
加减法策略反映儿童对数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解与运用,是衡量儿童早期数学认知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的重要指标.可采用个别测查法对儿童早期加减法策略运用的年龄内个体差异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儿童早期加减法策略运用差异不仅表现在策略使用数量、策略分布、策略执行正确率方面,而且题目难度对不同计算能力儿童策略选择和执行的影响程度不同,高分组、中间组儿童的策略运用比低分组儿童表现出更明显的适应性特点。  相似文献   

7.
明明 《广西教育》2007,(6C):13-13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父子二人吃苹果,儿子把苹果横放着拦腰切下去,发现果核是一个清晰的五角星状。父亲切苹果每次都是从蒂部切到顶窝,因此,这苹果里的“星星”,他从未发现过,这使他陷入了沉思。  相似文献   

8.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父子二人吃苹果,儿子把苹果横放着拦腰切下去,发现果核是一个清晰的五角星状。父亲切苹果每次都是从蒂部切到顶窝,因此,这苹果里的“星星”,他从未发现过,这使他陷入了沉思。  相似文献   

9.
测查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体现。对儿童的测查应力求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应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测查结果的解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正确测查和解释结果才能对特殊儿童的安置和教育训练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测查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体现.对儿童的测查应力求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应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测查结果的解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正确测查和解释结果才能对特殊儿童的安置和教育训练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学前儿童焦虑状况的追踪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分别于2005年6月、2006年6月对346名4—5岁学前儿童的焦虑状况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显示:(1)一年之后,学前儿童的焦虑水平明显下降;(2)从两次测查的情况看,学前儿童最高水平的焦虑症状为躯体伤害恐惧,其次为分离焦虑,再次为社交恐惧和广泛性焦虑,最低水平的为强迫性神经症障碍;(3)5岁组儿童第一次测查的焦虑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孩的焦虑水平高于女孩,而5岁组儿童第二次测查的焦虑水平以及4岁组儿童第一次和第二次测查的焦虑水平都无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2.
《苹果中的五角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述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故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近日,笔者聆听了一位老师关于这篇文章的教学公开课,课堂中教师关于“横切苹果”的教学环节的处理引起了笔者的些许思考。【教学叙述】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苹果中的五角星”,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一起进行了一次切苹果的活动——师:老师现在切一个苹果,请同学们注意看老师怎么切。(教师演示从苹果的顶部切到底部。教师演示完后出示填空:从顶部切到底部的切法…  相似文献   

13.
教语文的老师都熟悉苏教版教材中《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课文,讲的是平常我们都是竖着切苹果,从来不知道果核还可以是五角星的形状;如果换一个角度切苹果,横切苹果,苹果里显示的果核就是五角星的形状。这一点给我们的教学设计带来启发,你突破一下常规思维,找到一个运行教学流程合适的切点,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意外的收获     
出示题目《篮子里的苹果》(包括图、括线和问号)。师:在这题目里括线表示什么意思?生:"一共"的意思。师:括线下面的"10个"表示什么?生:一共有10个苹果。  相似文献   

15.
小实验两则     
切不破的纸首先把土豆或苹果放在桌子上,再将纸对折起来,把折痕对准刀刃裹住刀。然后用裹着纸的刀刃去切土豆或苹果,这时,奇迹出现了:用裹着纸的刀切开了土豆、苹果,纸却完好无损。这是为什么呢芽原来,这是由于你用裹着纸的刀切土豆和苹果时,刀刃对纸、土豆和苹果产生压力的同时,土豆和苹果反过来也对纸和刀产生压力。又因为土豆和苹果的质地比纸的纤维松软,当刀刃对纸的压力还没有达到破坏纤维的程度时,土豆和苹果的组织已经受不住刀的压力了,这样,刀和纸就一同切入了土豆和苹果的体内。所以,土豆、苹果虽然被切开了,而纸却不会被切破选是…  相似文献   

16.
一测查的目的本文试图通过儿童智力发展的测查,给学校、幼儿园、家庭教育提供一点启示。二测查的对象及方法1测查方法采用心理测验法,对测查对象逐一进行严格的智力测量。选用的测量工具是国内外广为使用的韦克斯勒标准智力量表。同时,选用比内智力量表作为复测工具。最后取两次测量一致的结果作为有效数据,以保证测查的信度和效度。2测查对象密云县城关地区的教育局、水利局幼儿园、沙河小学学前班儿童共181人。三测查结果1密云县城关地区181名学前儿童的智力分布2把表中的数据与人口中的智力分布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按人口…  相似文献   

17.
善于发现     
美国作家迪·恩·帕金斯在《苹果里的星星》短文中,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儿子从幼儿园回来,从冰箱里取出一只苹果,向“我”显示他学会了新东酉。我们通常切苹果,是竖着切,而孩子却将苹果横着放,用刀子从中间拦腰切下去。结果奇迹出现了,苹果的两个横切面上,各有一个美丽的五角星图案,那是各由五粒种子镶嵌而成。作者震惊了,惊叹之余有了感悟。他写道:“我这一生不知吃过多少苹果,总是规规矩矩地按正确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疑心过还有什么隐藏的图案我尚未发现!”“如果你想知道什么  相似文献   

18.
今天,我在《写作教程》上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苹果》。在这篇文章中,妈妈告诉小女孩,不同的人对一样的苹果会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杭州大学儿童心理学专家7月上旬对萧山市220多名3至7岁的幼儿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认知能力测查。与此同时,日本大阪教育大学和筑波大学的专家们也对日本幼儿进行了同一内容的测查。 测查结果表明:在总共18类指标中,中国儿童分辨数的概念、分类、时间、序列等能力较日本孩子强,而在运动、组合、容积、空间转换等方面则日本孩子强于中国孩子。  相似文献   

20.
“画苹果”这一简单的题目,对学生来说很容易,我却把它安排在了新生入校后的第一节美术课上。一上课,简单的自我介绍过后,我便组织学生进行“画苹果”的绘画游戏,学生初听到题目时很纳闷,觉得教师怎么会出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然后都信心满满的在纸上图画着。我随机找了五名学生在黑板上向全班同学展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