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珠合而为了。盖发劲无此。则气不能凝。不凝则散。发亦无效。提劲提即提上拔高之谓。亦即太极拳中沾之一字。其效用乃拔敌之根。使其重心倾斜敌重心既歪。则势败矣。惟本身重而提身轻者固易。反之则难。非用巧法不可。此种巧法。即乘人不觉时。往前进步。用腰腿劲向上沾提。使人在不知不觉间。重心倾斜至提之方法。全在腰腿。非用手提。手提则重而笨。易被人发觉。故提时足部当取稳实。丹田气鬆。虚领顶劲。气贴脊背。尾闾中正。敛气凝神眼。神注视对方。  相似文献   

2.
刘法孟 《精武》2008,(2):18-19
1.此式例如我与敌人相对而立,彼此摆桩,我欲抢势攻敌,突然踏上左步作弓式,用一式黑虎偷心,发拳拟冲击敌之胸膛,但拳未到时,敌人之动作比吾更快一步,出右手,搭我之拳,抓着我之手腕,我之腕脉穴为其所制(图18),倘敌人明白截穴方法者,则其大指用力一按我之腕脉穴,则我便受其所制不能活动矣,故而吾处于下风当中,必须用最迅速之手法,争取主动地位,  相似文献   

3.
刘法孟 《精武》2008,(4):4-7
肘部 一、屈肘 1.肘,即手拗处也,曲而成脚为曲池穴,此穴位于肘关节内弯之中央,即上臂骨与小臂骨接合之骨缝处,为肢体要穴,属变穴,左右肘弯各一,在二十四拿穴中,虽不致命,其晕力较肩井穴为大,而且易拿。使用之法,假如敌人以左翻拳向吾迎头击落。我即略将马后退,左手随起,将其来拳一擒,覆手抓住其腕脉穴,使出点脉手法,压点其腕脉、阳豁、阳池三个脉穴(图42),一经执住其要穴,此三个脉穴则在自己之掌握中,即其自觉晕而且麻痹矣。  相似文献   

4.
组合拳     
大震 《当代体育》2011,(13):59-61
组合拳是拳击中最常见的进攻方式:刺拳,也可以称为直拳,有前手刺拳,后手刺拳(也叫后手拳),迎面刺拳之分;摆拳,是以肩部关节为轴,由身体外侧直臂摆向内侧,路径是一个扇子面型,攻击对手的侧翼;勾拳,是由身体外侧曲臂勾向内侧,腰部用力,肩部也用力,成一个弧线击向对手,可以多个角度击打,力量极大……  相似文献   

5.
白林鹏 《武当》2010,(12):46-47
第二套 第一式:承接上式,吞气三口毕,把两拳伸开,手心翻向上,端至乳上,离寸许,十指尖相离二三寸。每数一字,想手心端平,想气贯十指尖上,如此亦数49字(图16)。  相似文献   

6.
吴澹 《武当》2004,(11):15-16
武汇川:练太极拳之要旨,务须身体中正圆满,气要松;手按时,两肩要松,两肘要下沉,尾闾要收,脚落地时,先虚而后实,上下一致,式式均要圆满,头要提顶,气沉丹田,练时要缓慢,快则气易上浮。  相似文献   

7.
腿会跑粗吗     
早在晚清时代,太极拳先辈在修炼实践中就遇到推手的课题。看到推手习练者在操作中互相用力有碍太极功夫上身,用力有悖拳理的阴阳变化,从中看不到轻灵、松柔等太极功法的特性。陈鑫大师归纳出病手36种,在36病手中,将“推”列为病。京城杨式太极拳大师汪永泉,以避免猛推硬搡之误解称为揉手。揉手寓松柔、虚实、圆活,用意不用力。为了习惯说法,下文仍称谓推手。  相似文献   

8.
杨澄甫  陈微明 《武当》2003,(11):19-19
一、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相似文献   

9.
王敬爱 《武当》2015,(1):26-28
在太极拳界,素有"教拳不传胯,传胯师父差"之说,由此即可显见胯在太极拳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拳论说:"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而胯是腰腿转换之机枢,胯关节不灵活,不松沉,腰腿就很难顺遂。《十三式歌诀》第一句就是"十三总式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只有腰胯松沉了,才有利于气沉丹田和劲达四梢;只有腰活胯开了,才能使下盘稳固,动作协调,周身灵活。一、腰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作用"心为令,气为旌,腰为虫,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致于缜密矣"。这就是说,要以腰胯为主宰,由意识来指导太极拳的运动。打太极拳,难就难在如何正确运用腰胯。因为在练太极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岵栳  易之 《精武》2007,(11)
我在武术期刊上看到一些文章,谈到孙公禄堂传授陈公健侯以三十六式(?)字手与太极拳,据说(?)字手可能为郝公为真所传。为此我问岵栳师,究竟情况如何?岵栳师说:郝师少如并未对我谈过(?)字手,也未传过(?)字手。记得在一篇文章《缅怀恩师张祚玉》(《搏击》2006年第10期),说张在上海教拳,‘有—次在外难,张看到有人教括授郝式太极,便站在一旁观看,看了两个小时也没有走。教师上前躬手,—番客套,说:‘既在江边,就有望景心’。邀张上场和其大徒弟推手。张如履薄冰,不敢造次,只是进到对方部位顶死、封死而不发,以示礼让。站在一旁的教师这时已经看出此人身手不凡,又看到张的(?)字手型及手法都是门内所有,便说:‘自己人’,停止推手,请张吃早茶,问起来由,恳留张在沪教拳,恩师因舍不下贤惠的师娘,婉言辞谢了这位太极名家郝少如,回到镇江。’蓿过这一报道,我曾专门问询武  相似文献   

11.
八极拳手型八极拳的手型大致可分成静态手型和运动手型两种,其静态手型主要有掌、拳、勾三种。掌五指自然分开,掌、指微屈向前,静态时,掌心空虚内收;动态触物时,意、气、力合一外凸,掌型呈荷叶状,八极拳门称之为"荷叶掌"。(图1—1)拳四指屈卷松握,拇指搭于食指、中指第一指节处。(图1-2)勾屈腕垂指,拇指搭于食指、中指第一指肚结合部,无名指与小指自然弯曲。(图1-3)  相似文献   

12.
太极四时五气解图(见图)太极力气解气走于膜胳筋脉,力出于血肉皮骨。故有力者,皆外壮于皮骨,形也;有气者,是内壮于筋脉,象也。气血功于内壮,血气功于外壮,要之明于气血二字之功能,自知力气之由来矣。知气力之所以然,自能用力行气之分别,行气于筋脉,用力于皮...  相似文献   

13.
第一段1、无极起式立正站立,全身放松,目光平视前方,气沉丹田,两手自然下垂,掌心向内,下颏内收;两足跟相贴,足尖外摆,两掌同时从两侧直臂上抬的同时吸气,舌顶上腭,撮肛,双掌上举高过头顶,两手指尖相对,掌心朝下,沉气下按掌的同时,身体下蹲,双掌按至丹田处变拳,分置丹田左右。目光注视前方(图1、2)。要点:动作配合呼吸要一致。2、圈手冲拳式接上式,右手掌抬至口唇处,朝前往下拍按掌的  相似文献   

14.
尺寸分毫在懂劲后论在懂劲先求尺寸分毫,为之小成,不过末技武事而已。所谓能尺于人者.非先懂劲也。如懂劲后.神而明之.自然能量尺寸。尺寸能量才能节拿抓闭矣。知膜脉筋穴之理,要必明存亡之手.知存亡之手.要必明生死之穴.其穴之数安可不知乎?知生死之穴数,乌可不明闭而不生乎?乌可不明闭而无生乎?乌可不明闭而无生乎?是所谓二字之存亡.一闭之而已尽矣。太极指掌捶手解自指下之腕上,里者为掌,五指之首为之手.五指皆为指.五指拳里其背为捶。如其用者.按推掌也。拿柔.抓闭.仅用指也。挫摩,手也。打,捶也。夫捶有搬拦,…  相似文献   

15.
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通过手去完成,如伸手提水壶,而思想是在水壶上,手伸出时是一种习惯本能。如果加以分析,动作的过程是手部先动,肘、肩关节反而后动,这就是生活中用力的方法。练太极拳时和上述的用力方法相反,思想在身内,手伸时要腰部先动,然后依肩、肘、腕、手的先后次序动,而不是手部先动。用力也比日常生活中小得多。因此,练太极拳要改变用力的习惯,重新学用一种由内到外的、有先后次序的用力方法,这个力必须是最轻的。这是很多人不容易理解以至学不好太极拳的主要原因。拳论“用意不用力”。练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倘若真不用力,哪里还是…  相似文献   

16.
易筋经(三)     
第六式出爪亮翅势[预备姿势]并步。[动作操作]两手仰掌沿胸前徐徐上提过顶,旋腕翻掌,掌心朝天;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中、食指(右与左)相接;仰头,目观中、食指交接之处;随势足跟提起,离地约3-4寸,以两足尖支持体重。肘微屈,腰直,膝不得屈(见图9)。两掌缓缓分开向左右而下,上肢成一字平举(掌心向下),随势足跟落地(见图10)。再翻掌,使掌心朝天,十指仍用力分开,肩、肘、腕、掌相平(见图11)。两仰掌化拳,由身后向腰,成仰拳护腰势(见图12)。两仰拳化俯掌(拇指相接,十指用力分开),由胸前徐徐向前推,至肘直;随势足跟提起,离地约3-4寸(图13)。继而…  相似文献   

17.
拳的各部位名称:拳心,拳眼,拳面,拳背,拳轮。 1拳型做法: 杨式:四指自然卷曲,拇指扣于食指第二指节上。要求:拳面平齐,不可僵硬。拳中能容—食指,拳面呈红润色。陈式:四指自然卷曲,拇指扣于食指第二节上,将中指第二指节略突出,使拳型呈以中指第二节领先的螺旋型。要求:中指第二指节领先时突出约半个指节,拳面形成螺旋面。手有螺旋缠丝感,型如钻头。吴式:四指自然卷曲,拇指扣于食指第二指节上,不可握得太紧,要有虚实的变化,基本与杨式同。要求:平面齐平,不可僵硬。拳中能容一指,拳面呈红色。  相似文献   

18.
1前手勾拳的技术分类 1.1前手上勾拳的动作要领及击打目标 由实战姿势开始,身体稍向左侧转,接着迅速拧转上体,左脚前脚掌用力蹬地,左肩沉低,左拳随之向下、向前、向上,拳内扣,拳口向上,随着拳头的打出,前臂外旋直冲对方腹部或下颌处,此时前臂与上臂的弯曲角度大于等于90度,形状是勾状,右拳保持原定姿势不变,击打后按原路线收回。  相似文献   

19.
付胜利 《武当》2013,(6):43
中华武术流派众多,特色各异。本人仅就在荆楚大地广为流传的传统武术——武当太乙金刚拳为例,谈谈传统武术演练中的"趟子"。武当太乙金刚拳在地方上被称为搪手,又分为四平搪手和滚肩搪手,在套路的演练开始和结束中,都有独特的"趟子"。我说的"趟子"与我们武术竞赛的起式、收式作用和意义估计是一致的,但却不受约束,有点"铜锣一响是招牌,惊动了四方财神到,来得早看热闹,来得迟看夸气(地方方言:热闹结束的意思)"的跑江湖的味道,而且允许来回多趟。  相似文献   

20.
刘法孟 《精武》2008,(8):35-35
拳术有练法、用法之分。 练法是将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十个字,步步研究。各种姿势尽求开展,使气力筋骨肌肉,易于发达。练法要合于生理卫生,持之以勤毅,久之则健身有益,用法亦自然了解,然后通其变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