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探讨有效教学的策略中,我校提出了学生主体参与的“动”、“懂”、“悟”递进策略,即通过让学生动起来,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达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相似文献   

2.
"实训"之我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该文对高职高专教育实训教学的概念,以及为什么开展实训,如何开展实训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实际,对高职高专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目标和管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制度教育学"管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对二战后兴起的制度教育学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发展历程,基本理念和分析方法作了简明的回顾和分析,并对新时期复兴制度教育学的方法作了初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4.
"第三只手"浮出水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看不见的手”(市场)和“看得见的手”(政府)进行逻辑和实证的分析,剖析了其中顾在的内在缺陷和不足,并在对传统的市场,政府的二元性分析思维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三只手”作为对传统的两只手的补充,以弥补它们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5.
作家和学对当下生活的认识和判断是一个美学问题,也是一个伦理学问题。对人类历史的无视和对人类一般道德立场的挑战都不是作家和学的特权。美化人类历史的罪恶更不是作家和学的特权。将血腥的历史解释成为有血性的历史,而且还要将这样的历史加以粉饰和赞美,这种现象在一些学作品和理论章里时有表达,本对韩少功和徐葆耕的两部(篇)代表性作品中的观点作了批判性的讨论,从史实、对待史实的态度、作家与学的底线、化的域限与原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论"非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墨子“非乐”思想的剖析,阐述了墨子的功利主义音乐美学观,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墨子音乐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据媒体报道,大学迎新之际,不少高校专门为贫困生设立了“绿色通道”,这为贫困学生提供了入学的便利,也体现出了大学对贫困学生的关爱。但是,在广东部分高校,有些大学生和家长提出,“绿色通道”大多露天办公,存在他人围观和随意翻看贫困生填写的个人资料的情况,有泄露学生隐私的嫌疑。  相似文献   

8.
"吃"和"食堂"     
文中分析了动词“吃”和名词性成分搭配的形式和语义结构,以及“食堂”一词的用法。通过对“吃食堂”语义结构的解析,指出语义分析中要注意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对《老子》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随着新文本的出土,进一步引发了学界对《老子》诸多问题的探讨。王葆玹先生立足郭店本提出了《老子》“贵浊反清”的新见解。依据文本原意和综合各家之说,驳斥王先生的三个论据,即对《老子》三章中清和浊内涵和关系的诠释,指出《老子》并没有“贵浊反清”的意蕴。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中,为摆脱姓“资”姓“社”的困扰,全面启动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深刻变革。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将发展贯穿于党执政的全过程。发展,从“硬道理”到“第一要务”,使中国实现了社会的基础性变革和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完成了对旧体制的解构和确立了科学发展观;把握了时代主题和执政主题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课程改革的实施,促使教师加大了教学反思的力度,也正是不断的教学反思,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完善了教学方法,促进了课改的顺利进行。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反思教学,可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点滴成功,吸取经验及教训,对教学有益,对教学质量的提高百利无害。可是现在有不少人对教学反思应该反思什么、怎样反思等问题搞不清楚,实践中不是假大空,就是在作秀,总是“思”不到点子上,使反思变成了象征性的摆设,以应付任务和检查,对于自身的教学起不到真正的促进作用。更有甚,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硬性任务,东西抄,将自己弄得疲惫不堪,无所收益。  相似文献   

12.
日本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打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但是制定和维护远东“国际秩序”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分别采取了所谓的“不干涉主义”、“不承认主义”和“好人主义”的政策,而与中国东北接壤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实行了“两面主义”的政策。欧美大国对“九·一八”事变的政策都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起到了纵容日本侵略的作用,对中国人民抗日斗争是一个重大打击。  相似文献   

13.
不同的"路"     
章通过对十种“路”的意义及其用法的分析和比较,并结合了大量的例子以加强理解和区分,以使读能够以此为据,日常运用起来,尽可能趋于准确。此对广大英语爱好和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也会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关注,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对学和个性的张扬。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平等合作的关系,而是教师处于一种“独裁”的地位。上海一些中学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插嘴,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发问,反映了师生关系的调整和变动,反映了人们对以往教学的不满,也反映了人们对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期盼。  相似文献   

15.
尚徐光 《丽水学院学报》2002,24(4):62-63,80
曾经的辉煌和眼前的平庸,对英雄时代的向往,崇拜和对现实的不满与摒弃,促成了司汤达笔下的“意大利性格”,而着力表现的顺从自然人性的激情和不顾一切的猛烈行动构成了意大利性格的主要特征,从形象塑造的人言语背景,性格特征及表现方法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Y陈凯歌执导的公益广告《橘子》从2002年12月2日起,在央视播出,让千千万万的国人尝了一口“教育”这个“酸橘子”。当前,大家把“橘子”嚼出不同的“味道”,各种呼声不绝于耳,并有好事者提出《橘子》的情节和主题词所表达的对“教育”的理解,是对“知识改变命运”这一传统教育主题的一次大胆质疑。笔者不敢苟同这种人为对立的做法。教育学家杨东平说得好,“‘爱是果实’和‘知识改变命运’一样,不是一个学理,更不是教育的定义,仅仅是一种价值取向”。笔者还认为,这两种价值取向都有存在的积极意义。如果说《橘子》呼唤的…  相似文献   

17.
拐杖,对于盲人或腿有残疾的患者来说是不可或缺之物。但是作为正常人也要拄着这样一副拐杖,就有点让人不可思议了。然而,我们教师队伍中却不乏其人。教师用的“拐杖”分有形的和无形的。有形的,就是别人现成的教案、教参之类的东西。无形的,就是有形背后透露出来的惰性、依赖性和盲从性。初上讲台,难免会拄着“拐杖”走一段路。但有些工作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师仍然对“拐杖”情有独钟,甚至奉为至宝,这就可怕了,也是可悲的。拄着“拐杖”注定了是残疾者的形象,几十年,那不就等于终身残疾了?究其原因,其一,是教学中…  相似文献   

18.
在《呼兰河传》的潜隐主题形态表达中,萧红以女性话语重操乡音寻找家门的隐喻方式,清唱了一首“回家”之歌.她一方面借助对精神家园的重建,力图在对自然本源的精神归返中,达到对伤痛的医治和灵魂的自救:另一方面,又挺进了生活的纵深处,通过对小城人物日常生存的书写,超越了心灵回归而趋向了精神自醒,看到了“回家”的虚幻和自赎的无望,无形中解构了“回家”。“回家”与“欲回不能”拉出的巨大张力,是萧红尴尬却无以逃遁的生存困境的哀伤表达。  相似文献   

19.
武敏 《青海师专学报》2006,26(2):122-124
“高分低能,哑巴英语,学用脱节”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该文借助对“输入假设”和“输出假设”的研究,从语言可理解输入和输出的角度,指出提高输入质量,使输入和输出并重是解决这些突出问题的关键,并进而提出该理论对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20.
余华的前期先锋作品带有浓郁的文本实验性,对形式和技术极度迷恋,通过对常识的反动及对文本的颠覆,实现了一个非理性的世界,展露了余华对“虚伪”形式的极端偏好。而在他后期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中,作者开始关注民间,对表现内容和形式重新选择,回归理性世界,呈现出返朴归真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