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当传统媒体遇到互联网时,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互联网的主流模式是免费的。不仅如此,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还可以享受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终端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从新闻到娱乐,从参与到互动,新媒体提供给用户的是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全新体验与服务。新媒体从诞生之日起,似乎就特立独行地奉行着自己的规则一“用户为王”。  相似文献   

2.
聚焦新媒体     
<正>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相似文献   

3.
当前,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加速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传递。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互动性强等优势。国有企业可以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布企业政策、表达观点、传递信息,加快政策落地和执行。新媒体技术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尤其是年轻人和互联网用户。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将企业的方针政策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并可以根据受众群体的需求和兴趣,有针对性地推进思想政治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国际受众大规模向社交网站、移动客户端等数字平台迁徙,新媒体已经成为国际传播的兵家必争之地。不同于传统媒体"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我国新媒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从战略层面考量,新媒体是我国国际传播的重要突破口之一。~((1))从实践来看,中国主流媒体和民营媒体机构纷纷利用国外新媒体平台和自有新闻客户端拓展国际市场,微信、微博等本土新媒体公司也跨出国门,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拥有数量可观的用户。  相似文献   

5.
正引言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间融合渗透的趋势不断加强,传统主流媒体在对外传播中也有意识地整合多类媒介展开融合报道。目前,国内新闻媒体已经开展多样的融合报道实践:传统媒体积极涉足新媒体业务,希望推进"报网联动""台网联动"或"整合传播";推行"窗口化策略",将自身内容资源向多个媒介平台分发;依托媒体资源、平台优势及政策支持,介入互联网电视等新媒体领域经营;与新媒体合作,发挥多个媒介平台各自优势等。  相似文献   

6.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领导层提出媒体融合的战略可以视为中国国家媒体传播战略转型和国家公共信息传播战略转型的历史标志。今天的媒体融合,已经不是传统传播机构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进行的技术改良,而是所有信息传播机构为实现传播目标、履行社会责任必须进行的全方位变革。在中国社会变革和网络技术发展的综合作用之下,公共信息传播影响力的建造,不可回避地要经过从单一媒体到多元媒体、从提供信息到提供服务、从机构传播到社会分发、从服务用户到开发用户的诸多理念转型。互联网正在把每个社会成员与数字世界连接起来,从而推进每一个生命的能量与整个人类文明能量之间的沟通与交互。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应用与中华民族谋求命运复兴的历史进程重叠在一个历史空间之中,面对互联网技术带给我们的时代问询,当今人们的回答与选择不仅会作用于中国的当下,也将影响中国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言论集纳     
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在《编辑之友》2016年第7期刊发的《关系: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媒体转型的逻辑起点》一文中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被充分赋能,传统媒体与受众的传统线性模式被打破,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关系生态正在形成。传统媒体转型,首先要面对的正是这种关系逻辑,并需适应互联网移动、社交、视觉的特征,进行  相似文献   

8.
雨后春笋般崛起的自媒体公众号,如“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毒舌电影”“凯叔讲故事”等,其关联用户和宣传策略的成功,标志了媒体人格化进程的推进。媒体人格化是新媒体发展的要素,更是传统媒体转型的关键。在去中心化、去平台化的新媒体环境下,文章意在从品牌经营战略角度,分析媒体品牌人格化的定义、意义和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9.
当前全世界都在向WEB3.0迈进,这是新媒体营销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好在新媒体营销已经逐渐成为现代营销模式的主流,利用互联网、数字技术、手机终端等一系列高科技的承载,强大而高效的传播效果,使得传统媒体受到严峻挑战。高速革新智能科技,推动着世界日新月异,让人难以想象一年后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移动电子商务(M—Commerce)狭义的讲是通过手机、PDA(个人数字助理)、呼机、可上网的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与互联网有机结合所进行商品交易和提供服务的过程。它包括移动支付、移动银行和移动办公。区别于传统的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可使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到全天候的信息和贴身服务。  相似文献   

11.
《职业圈》2013,(13):42-42
移动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会,使我们的受众用户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屏幕,町以看他任何想看的内容,我觉得这是对用户的解放。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应对旅游产业的时代变革,媒体要从web2.0时代的满足受众信息需求,转变为创造受众信息需求,在旅游产业链中找到媒体新的定位,重塑媒体的角色。为此,应注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多层覆盖,以新媒体手段为依托,通过加强与相关旅游机构的合作,助推国内外旅游城市资源在全球广泛推广的平台,深化旅游文化对外传播,促进世界旅游城市民众间的了解与沟通。拓展媒体旅游营销新渠道2014年,是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20个年头。20  相似文献   

13.
有人曾经预言,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统媒体将会受到挑战,传统媒体会逐渐失去生存的空间,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传统媒体并没有被削弱,相反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势头还更加强劲。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兴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很多的生活方式,现阶段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为各行业的文化传播提供了优势。该文以美人鱼潜水文化传播为例,探讨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的普及与应用对其传播的影响。新媒体的传播模式极大丰富了传统媒体之间的交流方式,对美人鱼潜水文化研究起到积极作用。该文对“互联网+”背景下美人鱼潜水文化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新媒体的文化传播模式,提出优化美人鱼潜水文化传播的策略及路径,以期有效提高美人鱼潜水文化的价值和促进文化旅游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5.
海外书情     
正《全球新秩序下的中国媒体》China’s Media in the Emerging World Order英国白金汉大学出版社2018年2月出版作者戴雨果(Hugo de Burgh)是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教授、中国传媒中心主任。该书认为,中国新媒体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几大新媒体公司已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正在挑战国际互联网传媒巨头谷歌和脸书;同时,中国主流传统媒体开始挑战CNN和BBC等老牌西方媒体的地位。在国际社会上,中国媒体正在重新设置议程,以中国方式把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6.
正"一带一路"战略带来了国际社会新的利益博弈,如果没有舆论上的保驾护航,"一带一路"战略在推进中将会遭遇更多麻烦。要改变这一现状,应本着"从实效出发"、"努力形成合力"两大原则,大力改进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建议尽快从五个方面实现转变:一是传播主渠道要尽快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从当前传播格局来看,既无可能、也无必要继续谋求传统媒体在国外的落地,要考虑以新媒体为基础打造对外传播的航母和矩阵。在继续发挥国有外宣媒体的作用的同  相似文献   

17.
正在社交媒体时代,传统的新闻通稿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传播生态和受众需求的变化。如何从新媒体的传播模式和语态中汲取养分,"反哺"传统媒体并推动其话语创新,成为传媒业界热议的话题。近期新华社为报道"嫦娥三号"探月而推出的"月球车玉兔"集成报道,打通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两个平台,实现了主流(官方)、专家(精英)、网民(公众)三个话语体系之间的有效互动,在国内、国外两个舆论场引发了高度关注,获得积极的回应。分析此次  相似文献   

18.
正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4年新闻媒体状况》报告,18至29岁的人群中,在过去一年中观看在线视频的比例为90%,而有48%的人观看在线新闻视频;30至49岁的人群中,选择观看在线新闻视频比例为49%。1收视人群特别是广告主流人群被严重分流,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正在受到来自新媒体的严重威胁。当广告支撑的一贯商业模式遭受挑战,传统媒体需要采取应对,与新媒体融合  相似文献   

19.
从新媒体概念及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内涵出发,从新媒体的角度来探讨文化领导权理论的价值意义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并要求加强新媒体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唱响主旋律。可见,在新媒体时代,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凯雷 《对外大传播》2011,(12):38-39
政府与媒体的公共外交,应多办活动,多讲故事,表达形式很重要;要重视包括微博在内的社交新媒体,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传播活动的协同配合;无论是造船出海,还是借船出海,还是应用社交新媒体,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都应当重视、尊重民意,决策与传播要摸准民众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