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水生万物"的哲思,强调突出了水的本原性、创生性及再生功能。《太一生水》、《管子.水地篇》都对此作了深入阐释。这与重生的中国文化互为印证:"生"乃一重要母体,"圜道"为生命运行之道。水的孽生化育再生能力使得人们相信,人水死后可得复生,而且复生的异常光辉灿烂美好。水"生"之道实现了生命的"永恒回归",生命乃一通灵之环。  相似文献   

2.
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的蕲水有二,一入"江",一入"淮",在此所指的是入"淮"之蕲水。这条蕲水古河道发源于今河南省商丘市,于今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对面入"淮",流经豫、皖、苏三省。隋炀帝大业元年修建通济渠,其东段之"商泗段"所占的水道,就是蕲水的河道。此后,蕲水消失了,其根本原因概缘于此。蕲水虽消失,但不等于与蕲水有关的一些信息全部消亡,至今一些古今地名中仍然保存着其或多或少的一些信息,诸如蕲县镇、蕲泽镇、祁南矿、祁东矿等。寻觅有关信息,查阅古今文献及先贤们的研究成果,恢复蕲水的原貌,以期今人及后人对消失一千四百多年的蕲水,有一个客观公正而合理的评说。  相似文献   

3.
古代楚国是一个以江汉流域为中心、跨连长江流域多条水系的泽国。楚人对"水"的感悟尤为深刻。"水",不仅成为楚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且还是荆楚道家看宇宙和人生的精神具象。水,滋生了荆楚文化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生命。荆门郭店楚简《老子》中"水""几于道"以及"水"反辅"太一"的理论,极大地丰富了荆楚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园林不仅仅是一处休憩的地方,还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中国传统美学的实践存在.而在我国的园林艺术中"山水"始终是园林造型的最重要表现形式,其中"水体"更是园林的灵魂所在,是我国"道法自然"的核心.通过"水"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地位和在园林中的运用,综合地论述了"水"如何使园林展现出自然的灵动之美,以及中国园林和园林中"水"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水"是中国文化中一种常见的象征.沈从文的创作与"水"密切相关,体现为"人格的自我写照"、"女性美的化身"、"自然美的写真"和"喻无常与不定",从而使其作品形成了整体上的阴柔风格.  相似文献   

6.
"沧浪之水"原本指汉水的一段,并不具有特殊的涵义。但《孺子歌》的诞生,特别是经孔子、孟子、屈原等的传播后,就为"沧浪之水"赋予了崭新而深刻的涵义。他们把自然之水的清浊与人的精神境界的清浊,乃至于社会的清浊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沧浪之水"成为高雅脱俗、清廉自守的象征,使"沧浪之水"由"自然之水"上升成为"人文之水",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语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比较了三种教材中"水的电离"的编排,根据教材地位和学生学情等,对"水的电离"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创造性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8.
水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涵义。汉语中的水不仅仅指自然界中无色无味的液体,还可以指水域和水体等。基于原型理论的视角,拟从水的范畴化和原型意义出发,对"水"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探讨,主要分析了水作为"水域、水体"这一义项的具体涵义,以便更深刻地诠释"水"一词的多义化过程,并为词汇教学提供建议以期帮助教师和学生解决多义词的教与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活动,隐喻对诗歌的创作也有很深的影响。唐代诗歌中有不少涉及到"水"这一意象的,文章尝试将"水"作为始源域,分析它映射到的不同目标域,以及"水"在唐诗中隐喻的特点,以期从认知隐喻这一角度认识唐诗中的"水"意象。  相似文献   

10.
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已经成为政府、高校等各界的共识,但是,如何对"水课"进行有效评价仍是难点。针对目前高校存在的教师能力"水"、教学内容"水"、教学方法"水"和教学考核"水"等现象,从评价体系的角度分析了"水课"的评价主体、客体、目的、标准、方法和制度等具体评价要素;同时,基于"第四代评价"理论,探讨了高校"水课"的实践评价策略,具体包括关注多元化评价主体,协调"水课"的各方价值需求;建立差异化评价标准,对"水课"实施分级分类评价;运用综合性评价方法,重视对"水课"进行质性评价;突出发展性评价目的,发挥"水课"评价的改进功能等。  相似文献   

11.
苏轼作品高频出现"水"意象.包括"水"及其水的各种变态如"雨""霎""雪""波""江""河""湖""海""溪""泉""流"等在内,"水"意象在苏轼作品中出现竟达29000多次.苏轼对水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同时,他对水也有独特的理解.在他的"水"世界里,透着他的思辨光芒.  相似文献   

12.
英汉语文学传统中的"意象"及其差异特征主要表现在英汉语文学作品,"水"这一意象因不同的审美意识和理论思维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如"水"的意象与人生对接的"喜"、"怒"、"哀"、"乐"诸方面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水课"现象是部分高校师生对高等教育快速跨入普及化所带来问题的一种被动反应。"金课"则是一种主动应对,并首次将学生的因素明确列入,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必将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应当看到,"水课"产生的原因并不能通过打造"金课"来完全消除,"水课"的各种变化的形态还会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因此应当以"金课"为导向,采取系统措施对"水课"逐步加以改造。  相似文献   

14.
《管子》一书中提到"煮泲水为盐","泲水"不是济水而应当是地下的卤水;"渠展之盐"的"渠展"也不是一个具体的地名,其地域主体应该在现在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渠展之盐"在齐国工商业中地位突出,是齐国控制和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太一生水》文化意蕴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体现了先秦时期崇水尚土水土并重的文化意蕴,但当前学界对该文本的研究并未切入这一点."太一生水"之"生"不是"产生""化生"之意,而是"有"之意.水和土是先哲们为了论述宇宙生成的需要而从实体性质料中抽象出来构成太一和天、地的要素.建构这一框架只是为了解决理论和直觉经验之间的矛盾,即作为形上体的太一何以能生成形下体的水,又何以必须藏于水的矛盾,但在哲学内涵上并未将水和土视为万物的本源.在<太一生水>中,宇宙的本源是太一(即混沌),它永居万物的源头而不变.  相似文献   

16.
"水韵启秀"是我校的校训,它不仅是一种理念,也是儿童发展的一种方式,更是我们的目标追求。具体而言主要是指用"善"、"容"、"恒"、"智"等水的精神转变,引导儿童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发展,润泽孩子的心灵,打开孩子内心的自主发展动力,促进孩子的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17.
从散文《乌篷船》可以看出水的气质深深根植于周作人的性格并影响到他的为文。如水的倾诉,是作者寂寞心灵的独白,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他充满"趣味"、"简单味"、"苦涩味"的,"平淡自然"的生活艺术。  相似文献   

18.
苗族水鼓舞是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荣获多项殊誉,但其濒危步伐仍然在加速。因此,采用生产性保护方式是苗族水鼓舞保护的重要选择。生产性保护,就是通过"生产"而将苗族水鼓舞以"产品"形式供给人们,使越来越多的人欣赏、参与"苗族水鼓舞"活动。  相似文献   

19.
洛阳水文化高地建设要生态先行,以深入推进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实施"四河同治""三渠联动"等项目工程,实现"一河清水入洛城"的目标。打造洛阳水文化高地,要彰显城市历史文脉,通过河流水系景观讲述洛阳故事,建构心灵栖居的诗意场所。对洛阳河流景观进行大力度的建设、改造、提升,以丰富城市景观肌理,传承创新河洛文化,展示国际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魅力,有力促进地方文化旅游和社会经济发展。期待在中原大地、在"一带一路"的起点,把洛阳建设成为一座山水园林相间、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和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的东方文明都市。  相似文献   

20.
"微粒观"是化学的一种基本观念,贯穿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对微粒观的建构,笔者设计了八次"画水"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表达问题、比图发现问题、思图解决问题.充分利用"画水"这一有效方式,激活学生思维,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科学建构物质的微粒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