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我国唐代白居易所作,脍炙人口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的前半首。其后半首为“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就不一定尽为人知了。此诗写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而又以草喻情,贴切自然地表达了朋友之间永恒的情谊。诗句也道出了大自然的普遍规律,即使有着旺盛活力的野草也得“一岁一枯荣”。  相似文献   

2.
金栋  龙芬 《今日科苑》2004,(7):20-21
“无穷智慧无穷趣,多彩人生多彩情,满目琳琅精且美。夕晖映照愈晶莹”。这是一位军旅诗人吕若曾参观龙芬工艺品展览后题赠她的一首诗。  相似文献   

3.
郭颖 《百科知识》2007,(11S):26-27
有这样一则谜语,谜面是一首诗:金碧辉煌隐行装,香淡影疏。玉液金波,米仓山中话沧桑。谜底是金香玉。 有眼不识金香玉“有眼不识金香玉”是千百年来流传在我国的一句俗语,其实这是误传。原句应为“有眼不识荆山玉”,  相似文献   

4.
实施"首问制"是图书馆权利的一种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静 《现代情报》2006,26(12):116-117
本文论述了“首问制”在图书馆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通过实施“首问制”提高图书馆服务理念,同时实施“首问制”是图书馆权利的一种体现,是维护和保障图书馆权利的一种措施。  相似文献   

5.
李玉梅 《科教文汇》2008,(7):150-150
《雪夜林边驻足》被其作者本人称作是“一首最值得记忆的诗歌”,也广受读者的喜爱。本文将从语音韵律、选词修持、蕴含意义几个方面来分析这首诗,探索其中蕴舍的哲理,体会诗的美感。  相似文献   

6.
致远 《知识窗》2008,(11):52-5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在华人圈内堪称家喻户晓,然而没有人知道,这是李白的千古伤心之诗。  相似文献   

7.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初唐著名边塞诗人王翰写的一首题为《凉州词》并被誉为“七绝之冠”的代表作。诗中提到的“夜光杯”,为甘肃酒泉市素负盛名的传统工艺品,是一种十分珍贵的饮酒器皿。夜光杯的出现,据考大约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原来是朝廷贡品,最早见于汉代著名文学家东方朔著《海内十洲记》载:“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刀长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冥夕出杯于中庭以向天,比明而水汁已满于杯中也。汁甘香而美,斯实灵人之器。”所谓“…  相似文献   

8.
李定国 《知识窗》2007,(12):22-23
我国古代有几首“应变诗”十分精彩,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堪称“传世之作”,给后世留下了长久的佳话。  相似文献   

9.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我国唐代诗人李白的脍炙人口的观瀑诗。瀑布之美,古来共谈。我国的观瀑诗远不止李白这一首,瀑布更不止庐山这一处。据初步统计,我国的大小瀑布至少有数百个,瀑  相似文献   

10.
这是刘更另院士当年写的诗:“群匪用心毒,螂臂敢挡乘!此去归何处?乾坤任纵横!”当我询问刘更另这首诗写作的背景时,刘更另说,这首诗写于1949年5月14日,他当时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青年联盟。在革命的熔炉里,他的心中充满着斗争的豪情。  相似文献   

11.
卢禾 《知识窗》2007,(2):4-24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喜爱“半山”(王安石)华丽飘逸、字惊句骇、意蕴隽永之诗,如痴如迷竟到了当做早餐吃的程度。不信请看他的一首七绝《读书》:“船中活计只诗篇,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此不正是“吃”诗吗?  相似文献   

12.
“月光如泻笼江干,一曲离歌秣陵关。星火危崖采石渡,紫烟青霭铜官山。三载征程兴未尽,期年伏枥当思还。此身许国无多求,乐在图书山水间。”这首诗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常印佛院士的第一首诗作。立足地质,科学报国,这是他在风华正茂之际的追求,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3.
吕方源  刘丰丽 《内江科技》2007,28(4):31-31,33
李白的《长干行》是有名的乐府诗,表达了妻子对外出丈夫的思念之情,有不少西方诗人把这首诗翻译成英文在西方国家中广为流传,但是由于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再加上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译诗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本文旨在探讨译诗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以期读者能够更好地欣赏这首诗。  相似文献   

14.
马志飞 《百科知识》2023,(25):13-20
<正>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在浙江任职时曾写过一首七言绝句《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中,王安石用极富哲理性的语言表达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流传下来的这首诗存在多个版本,对于其中的“飞来峰”究竟指的是哪座山,人们也有不同的见解。纵观世界,名为“飞来峰”“飞来石”的地方数不胜数,它们都是如何形成的呢?  相似文献   

15.
陈铁健 《百科知识》2004,(10):58-60
这是1964年~1965年参加张掖(古甘州)“四清”,返回北京后我写下的一首小诗。在“三面红旗”的浩荡东风中,张掖数十万人死于人为的大饥荒。在同当地干部接触中得知大批西路军将士流落此地,但人们谈之色变,欲言又止,心存恐惧。因为西路军是被算在张国焘“退却分裂”罪账上的。这种凄苦苍凉的印象始终挥之不去,这些诗句自然也是抑郁不欢了。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建筑是一曲凝固的音乐,是一首立体的诗。”那么,套用这句话,不妨将目前在世界各地迅速崛起的现代化智能大厦比喻为“人类智慧的立体诗”。 美丽的名字 什么叫作“智能大厦”?为什么给它取了一个这么美丽的名字? 关于“智能大厦”,世界各国的专家们给它下了不尽相同的定义: 美国智能建筑研究机构的专家们认为:智能大厦是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这4个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最优化组合,从而  相似文献   

17.
朱彪军 《科教文汇》2011,(4):I0001-I0001
意象派诗人庞德的著名的诗《在地铁车站》这样写道:“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这些年,每到节日期间,我在车站看到那些涌动的人群就会想到这首诗。我喜欢看庞大的人群中浮现出的一张张脸。这些脸是最为生动的风景。  相似文献   

18.
在《她在美中行》这首诗中,通过运用无声的大自然的明净和深沉的意象的对比,拜伦将原本抽象的美写得栩栩如生,从而使“美”体现出强烈的动态特征,这既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她”漫步于“美”中的生动画面,又描绘了“她”的出现在他心灵中引起的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19.
石钟山之谜     
<正>“湖水青青江水黄,人言此水号鸳鸯。钟声忽起波间石,清越偏宜秋夜长。”这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屈大均所写的一首诗《泊舟石钟山下作》。诗中描绘了一幅奇怪的景象:一边是清澈的湖水,另一边却是浑浊发黄的江水,江湖两色,清浊分明。忽然,从水波之间的石头里传来阵阵钟声,悠扬动听,恰似一首古曲《秋夜长》。诗中描绘的江湖两色、阵阵钟声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实中真有这样的奇景吗?如果有,这一景观又会发生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20.
辛斌 《情报探索》2007,(7):90-91
“首问责任制”是新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服务制度,文章阐述了图书馆推行“首问责任制”的意义,提出了实行该制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