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提高运动员快速力量的穴位刺激效应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采用穴位刺激的方法,探讨其提高运动员快速力量最佳效应的时间。结果显示,刺激时间的不同,造成效应上的差异。其中,(20±1)min时,效应值达到最高峰,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振动力量训练即时效应与结构性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振动力量训练是一种新兴的力量训练方法,以其能够用较小的负荷有效地提高肌肉力量及爆发力而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的关注。根据振动刺激时间的不同,将振动训练所产生的效应分为即时效应和结构性效应,对影响振动力量训练即时效应和结构性效应的因素进行综述,并对这两种效应的研究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提高运动员快速力量的穴位电刺激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采用穴位电刺激的方法,探讨其对提高运动员快速力量的效果。结果显示,用穴位电刺激法能提高骨骼肌的峰力矩、功率,及膝关节屈伸肌肉的快速力量,故可作为提高运动员快速力量的有效方法。其中,不同穴位电刺激的效果有明显差异,综合刺激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运用实验法,比较电针刺激肢体穴位和综合穴位的不同效果。结果显示:综合穴位刺激相对于肢体穴位,400m跑后血乳酸、肌力、30m跑、立定跳远等指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电针刺激运动员综合穴位消除肌肉急性疲劳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采用实验法,对运动员分别进行穴位刺激和穴位旁开两寸的相同刺激,观察运动员下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差异,说明穴位刺激和非穴位刺激对肌肉收缩机制的不同影响。结果显示:穴位刺激能够使胫神经H反射速度加快,使胫神经H反射动作电位波幅显著增加。非穴位刺激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各项指标影响不显著,穴位刺激更能对人体神经传导产生良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穴位刺激提高田径运动员快速力量的实效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穴位刺激等实验方法,探讨提高田径运动员快速力量的实效性。结果显示,该方法有助于提高田径运动员的快速力量,能有效地提高田径运动员立定跳远和60m跑的成绩,可作为田径运动训练中提高运动员快速力量的一种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影像解析、实验等研究方法,以江苏省14名健将级以上游泳运动员为实验对象,将振动训练运用在平时的力量训练中,经过9周训练后观察训练效果,以探讨振动力量训练对提高游泳运动员出发的反应时、出发效率以及转身动作改善效应.实验结果表明:9周振动频率为30 Hz,振幅为2 mm的振动训练与常规力量训练相结合,振动刺激能够有效的提高游泳运动员腿部肌肉的爆发力,对提高游泳运动员的出发、转身蹬边速度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8.
短跑运动超量恢复训练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部分一级以上优秀短跑运动员超量恢复训练实验的跟踪研究,证实了合理利用超量恢复训练原理对发展短跑运动员速度能力的积极效应,进一步明确了短跑运动超量恢复训练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女排运动员弹跳力训练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认为 ,中、小负荷速度力量对肌肉的刺激较大 ,对脊柱刺激不强烈 ,很适合青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发展弹跳力的力量训练。超等长练习对神经系统和肌肉都有强烈刺激作用 ,对脊柱不产生压力刺激。速度力量和超等长练习相结合能有效地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弹跳力  相似文献   

10.
选取上海体育学院14名高特质焦虑男性田径运动员,并对其“足三里”和“三阴交”施加电针穴位刺激,观察在心理应激条件下穴位刺激对运动员机体免疫和焦虑状况的影响,分析运动员机体免疫和焦虑状况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实验前后运动员免疫指标(血液T淋巴细胞CD3^+%、血液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TCD4^+、抑制性T淋巴细胞亚群TCD8^+、TCD4^+/CD8^+%、NK%、NKT%)和心理焦虑指标的测试,为综合分析穴位刺激对高特质焦虑运动员赛前机体免疫和焦虑状况调节的效果和机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穴位和非穴位刺激对大鼠骨骼肌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法,将大鼠随机分成非穴位刺激组、穴位刺激组(刺激"足三里"、"承山"、"大椎"、"命门"穴位)进行电针刺激,观察大鼠骨骼肌ATP酶、乳酸脱氢酶(LDH)和磷酸肌酸激酶(CPK)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穴位电刺激使大鼠骨骼肌ATPase、LDH和CPK活性比非穴位刺激组显著升高(P<0 01),并对协调发展磷酸肌酸(CP)供能,糖酵解供能能力有明显效果,说明了穴位电刺激能改善大鼠骨骼肌的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12.
孟浪  赵鉴 《冰雪运动》2010,32(4):13-17
高原训练是提高运动员有氧耐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探索高原训练对速滑运动员红细胞变化和机能的影响,提高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的能力,缩短我国速滑运动与冰雪强国的差距,促使我国速滑运动更加广泛地采用高原训练作为提高速滑运动员基础能力的有效途径。采用海拔l 917 m高原对速滑运动员进行陆地训练,结果表明在5周的高原训练过程中,以及结束高原训练回到平原的1周内运动员的(RBC)和(Hb)比高原训练前均有显著提高;在回到平原的第2周内,运动员的RBC和Hb比高原训练前均有明显提高,表明参加高原训练有益于提高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水平。  相似文献   

13.
阻碍我国男子跳高成绩提高的运动学因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运动学三维立体分析,对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同场比赛中成功和失败跳次的起跳技术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阻碍跳高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倒一步离地瞬间身体姿态、有效控制水平速度的转化和增加离地瞬间重心垂直速度,是提高我国男子跳高成绩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采用RPE评分、运动成绩测试、心肺功能测试及心脏内分泌激素放射免疫法检测等方法对运动员心脏功能进行跟踪观察。结果表明:(1)穴位离子导入能明显改善运动员的主观感觉,提高专项成绩,改善心肺功能,降低无氧闲心率,提高有氧耐力,推迟心源性运动性疲劳的发生;(2)穴位离子导入可改善运动员心脏神经肽ET和CGRP的分泌,使之向更有利于适应运动负荷的方向发展。结论是:(1)心源性运动性疲劳的发生与多因素相关;(2)穴位离子导入能多环节、多层面地保护心肌和改善心脏功能,从而延缓疲劳产生和促进疲劳消除。  相似文献   

15.
电刺激在股四头肌抗负荷力量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对股四头肌的辅助电刺激技术的抗负荷力量训练方法(ESM)与传统力量训练方法(TM)的比较研究,发现 ESM 对受试者的原地纵跳能力、股四头肌一般力量和快速力量提高较之 TM 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两种训练方法所引起硬四头肌力量的增长具有相似的动态特征。另外,ESM 训练股四头肌,对股后肌群力量提高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自编的有关运动竞赛的得分和受伤两类问题作为实验材料,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对不同信息框架呈现方式下大学生运动员的决策行为进行研究,为相关研究和运动实践提供理论指导。结果显示:得分类问题中没有发现框架效应,受伤类问题中存在框架效应;正面框架下问题性质与选择方案有明显的交互作用,负面框架下问题性质与选择方案无交互作用。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问题性质是框架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正面框架下问题性质与选择方案交互影响着被试的决策行为,而负面框架下只有选择方案对被试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