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盖·朱里·凯撒(Gaius Julius Gacsar,公元前100年—前44年)是罗马共和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历史学家。凯撒不仅在罗马名垂青史,而且还是世界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伟大人物。他留下的不朽历史名著《高卢战记》与《内战记》在西方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历史学家,凯撒与罗马大史学家李维、塔西佗和萨拉斯特齐名,而著称于世。本文拟就凯撒的史学思想进行初步的探讨,热切欢迎专家同行指正。  相似文献   

2.
<搜神记>的口语色彩较浓,反映了当时生动活泼的用语状况,探讨<搜神记>中的语法现象对汉语史,尤其是中古汉语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确定了动结式述补结构的判定标准,然后对<搜神记>的动结式述补结构进行分类描写,最后指出书中的相似结构并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3.
<枕中记>故事原型出自<搜神记>与<列子>,其最早的源头则可以追溯至印度佛经故事.西班牙名著<卢卡诺尔伯爵>中的<事例11>故事情节与<枕中记>极为相似,有可靠证据表明它的底本采自古代阿拉伯著作.故<枕中记>与<卢卡诺尔伯爵·事例11>皆出自古代印度、阿拉伯一带的故事传说,是同一个故事原型分别传入中国、西班牙之后产生的不同的变体.  相似文献   

4.
张悦 《考试周刊》2008,2(2):176-177
希罗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在<历史>一书中,他认为神人是同性的,为此,相较以前神的地位在降低,而人的作用和地位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加强了.希罗多德的史学思想中出现了人本史观的萌芽.修昔底德则进一步发展了这种人本史观,在其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他充分肯定了人在历史上所起的伟大作用,认为历史上的成败兴衰皆由人事所定,对世界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干宝的<搜神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对于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后世小说与戏曲的影响更大.文章主要从<搜神记>对晋代以后志怪小说的影响,对唐宋传奇、宋元话本及明代拟话本的影响,对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对清代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的影响,对后世戏曲的影响等方面,略做阐述.  相似文献   

6.
<正>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中曾有过如此妙语:中国是出儒将的国家,不比法国有一两个提得起笔的将军,就要请进国家学院去高供着。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大致上西方国家中能文能武的英雄的确是一只手便可以数得出来的。且不说漫长的中世纪时代那些文盲贵族骑士,就连光明璀璨的古罗马时期,也只有凯撒的《高卢战记》比较有名。这样一算下来提得起笔的将领的确不多,能够行云流水谱写巨著的统帅更是龙鳞凤角。所以当我们读到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一文时,不由得赞叹开篇那句"每个人都是昆虫,  相似文献   

7.
<史记>中人定胜天的英雄史观,纪传体的叙事方法,略貌取神、定而有变的人物塑造,以及壮美的悲剧艺术风格等,对<三国演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古罗马著名军事家与政治家凯撒在他的《高卢战记》中记述了罗马共和国末期进行的高卢战争。高卢战争的实质是不同文明在高卢地区彼此遭遇而发生的冲突,在冲突之中,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高卢人战败,其自发的社会转型被迫终止,最终在罗马人的统治下逐渐实现了向农耕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唐代高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久已蜚声世界,在国内外宗教界、学术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大唐西域记>实录了玄奘西游取经的见闻,真实性强,有信史之秀.<大唐西域记>体现作者的史观的多元性.其一,具有求实精神.其二,表现现实主义唯物思想.其三,显现宗教唯心主义.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文化呈多元性的,各成体系,各自一统.<大唐西域记>从宗教世界观出发,客观上为世俗历史留下珍贵的史料.我们不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唯物主义历史学家只能从世俗视角,从宗教性著作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可以从<大唐西域记>中吸取有用的历史资料,探究宗教特色的历史观,为世界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0.
同义变换修辞是古汉语中一种很有效的修辞手段,是言语表达者一种主动积极的修辞活动,若变换得当,能够产生特别的修辞效果.本文以晋代志怪名著<搜神记>为研究对象,归纳出古汉语同义变换的三种修辞功能和语境对<搜神记>同义变换制约的四种表现.  相似文献   

11.
今本<搜神记>共有四个版本:二十卷本;八卷本(稗海本)、敦煌本(唐人句道兴辑)、一卷本,其中前三个卷本比较通行.因<搜神记>旧题晋代干宝作,不少语言研究者将其作为晋代语料使用,这一做法十分草率.  相似文献   

12.
恺撒留给我们两部完整的战记,即《高卢战记》和《内战记》.《高卢战记》以第三人称写作,以看似客观公正的第三者的立场记载恺撒在高卢的军事行动,以掩盖反驳罗马国内质疑他发动高卢战争的目的在于建立个人功绩这一政治目的.《内战记》更是一部纯粹的政治辩护著作,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给庞培.这两部著作不仅记载恺撒政治军事生涯,而且也是他用来为自己政治行为辩护、建立政治威信和攻击政敌的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13.
<干将莫邪>(语文出版社课标<语文>八年级上册)选自东晋干宝的志怪小说集<搜神记>,比照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它是一篇新增课文.笔者在备课时,查阅了不同版本的<搜神记>以及多种古代作品选本,发现这篇小说又名<三王墓>,课文结尾删去了两句话:"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宜春县界."笔者认为,删去结尾两句有损于作品的完美,不能充分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给我们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带来不利,删得并不高明.  相似文献   

14.
汉代<神异经>、<十洲记>的志怪书写虽承袭<山海经>传统,但所叙怪物已很少蛮荒气息,贴近世俗生活;<洞冥记>与<拾遗记>取史传体例,于珍奇灵物的静态铺叙中显露出帝王生活的雍容华贵,其中孕育着精灵的化形故事;至<搜神记>,志怪书写已完全世俗化,各类狐虎豕犬、竹木精灵,逐一粉墨登场,开始了它们生命跃动的化形表演,展示出我们民族身处生存重压中潜在的心理潜流和不可遏止的爱欲冲动.  相似文献   

15.
《礼记·乐记》非作于西汉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礼记·乐记>的作者及成书问题争论较多,目前有一种说法是<乐记>成于西汉,各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汉书·艺文志>所记河间献王曾作<乐记>、桓谭引<乐记>有窦公见文帝事及应劭<风俗通>引<乐记>有武帝时丘仲制笛事.根据<汉纪>所录刘向语,<礼记·乐记>当是古文书,撰作年代应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焚书之前.  相似文献   

16.
清华简<保训>篇的释读发表,引起学者广泛关注与研究,其中关于"中"的涵义主要有"思想观念"说、实物说、地中说、命数说以及旂旗、军队等.然而<保训>之"中"的真正内涵实为一思想观念,是自上古圣王传承下来的"道统".早期儒家继承这一思想,在新的社会形势下,赋予"中"道德意义.发展出中庸思维模式,成为其立身处世的方法原则.  相似文献   

17.
从秦初洞庭一带民间所祀湘神,乃是与舜之传说相联系的"二妃",证明了屈原<九歌>二<湘>所祀神灵,也当与"舜,妃"有关.并从湘水之神的"原型"及其变迁上,论述了屈原时代所祀湘神,已不再是远古时代"万物有灵论"观念下产生的无主名水神,而已为有主名"舜、妃"之神所取代.在此基础上辩明王逸所注"湘夫人"为二妃,"湘君"则为二妃"所留"之舜;韩愈以娥皇为湘君、女英为湘夫人之说,乃是既不合情理也不合礼制的附会.由此得出游国恩、马茂元等的二<湘>"恋爱"说,并不符合舜与二妃的神话传说背景,而有的研究者试图用"殆已失考"的原始湘神传说,来为二<湘>"恋爱"说圆场,也无补于事.  相似文献   

18.
天命灾异是董仲舒之天的哲学的重要内容.董仲舒诠释<春秋>、<公羊传>,大谈灾异与人事的天人感应.灾异是天之所命,是天意的表现.人君的行为失道,天以灾异谴告、警惧,人君见灾异,"内动于心志,外见于事情,修身审己,明善心以反道者也",灾异自会消失;如果人君不能反省改过,则伤败乃至.因此,天命灾异表现了天的道德理性,肯定了人君的主体性,加强了人君无可逃避的责任感.董仲舒著<灾异之记>,以阴阳之道解释<春秋>灾异.董仲舒的天命灾异思想,虽无知识的意义,但有道德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说郛>所收<洛阳伽蓝记>的版本价值未能得到学者应有的重视.明汲古阁六十卷本<说郛>,多处异文可纠涵芬楼本<说郛>讹误.<说郛>本<洛阳伽蓝记>在其版本系统中应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一、<周易>重视人的道德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道德"一词首先出现在<周易>中.<周易·说卦>:"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尽性以命."这里不仅提出天地万物有阴有阳、有柔有刚、不断变化,各有其道、各有其德、各有其理、各有其性、各有其命,而且点明作<易>的目的主要是穷究其理性与命."道德"二字连用始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