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西游记》里,孙悟空只要用金箍棒在地上画个圈,将唐僧圈在里面,妖魔鬼怪就休想闯进圈里伤害唐僧。不过,这仅仅是神话故事,令人称奇的是,在动物世界里,确确实实存在这种有"魔法"的怪圈。蚂蚁在外觅食遇到危险时,颌的分泌腺里会马上分泌出一种强烈的信息素气味。这种气味30秒内会在蚂蚁周围扩散,产生一个直径12厘米的怪味圈儿。在附近活动的蚂蚁一嗅到这种气味,就会急忙赶过来相救。蚂蚁的气味圈  相似文献   

2.
科学家在巴西境内的亚马孙雨林里发现了一种新蚂蚁,由于这种蚂蚁有许多前所未见的特征,生物学家称之为"火星来的蚂蚁"。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众》2009,(5):20-20
一种学名为“Leptanilla revelieii”的蚂蚁是蚂蚁家族中体型最小的物种.科学家统计,迄今共发现14000种蚂蚁,很可能仍有相同数量的蚂蚁物种仍未被发现。  相似文献   

4.
蚂蚁趣事     
近期的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了一件蚂蚁与真菌相互依靠,共生共存的趣事。 英国的一位科学家说,蚂蚁是机警的“园丁”,对它们所“培育”的真菌,它们能很快地停止供给有毒的食物。不过蚂蚁自身似乎是不会检查食物是否对真菌有毒,只是当  相似文献   

5.
善待生命     
美国东北部有一种奴用蚁,专干掠夺别的蚂蚁来做自己奴隶的勾当.奴用蚁通常的做法是:先派出几只蚂蚁侦察,当发现另一种蚂蚁——太曼蚁的蚁巢后,就冲进去杀死守卫的兵蚁,然后把太曼蚁整窝的蚁卵搬回自己的蚁巢.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科学家在缅甸境内发现的一枚琥珀中真实记录了1亿年前两只蚂蚁之间的战争,它们的颚部仍咬合在一起,仿佛时间都停止了下来。科学家认为这两只蚂蚁来自于不同蚂蚁物种,它们存活在恐龙时期,当时它们可能争夺食物或者遭遇突袭,当树胶落在它们的身体上,就将它们完全包裹起来。  相似文献   

7.
蚂蚁也吃素     
人们一般认为蚂蚁是食荤的小虫子,它们主要以蚜虫甚至毛毛虫为食。但令科学家不解的是,在热带雨林,食素的蚂蚁比食荤的还多。在对秘鲁新热带雨林和文莱的古热带雨林中195种蚂蚁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大多数蚂蚁原来类似草食动物,主要吃素,位居食物链的低层。这一发现意外解决了另  相似文献   

8.
小树和蚂蚁尔虞我诈 在南美亚马孙河流域中部,有一种名为Hirtella myrmecophila的小树。这种小树的嫩叶上会长有一些很小的袋状物,里面经常有蚂蚁进进出出,那些袋状物就是蚂蚁的巢穴。 小树和蚂蚁的关系可以算得上一种共生关系。蚂蚁为小树充当保镖,保护它免受昆虫的袭扰,小树则为蚂蚁提供栖息地。但巴西科学家巴斯孔塞洛斯和同事发现,树叶和蚂蚁的"亲密接触"一般不会长久,因为双方都是为了暂时的利  相似文献   

9.
科学家们发现,活动在大树之间的蚂蚁,常把树皮啃出一条条凹槽,通过凹槽可走向各处。有了这样的“公路”,蚁群就不怕风吹雨打,行走时既安全又方便。而活动在地上的蚂蚁,它们会就地取材,利用沙粒来修筑自己的“公路”。此外,当蚂蚁在狭窄的“公路”上列队行走时,科学家们观察发现,它们在常来常往的十字路口交叉处都筑起了圆环形的“建筑物”,并放上自己特有的“交通标志”。蚂蚁怎样“走路”  相似文献   

10.
彩虹蚂蚁     
这些有着彩虹一样绚丽色彩的岩蚁正在尽心竭力地照顾着尚未孵化出来的蚂蚁幼虫。不过它们漂亮的颜色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研究人员赋予它们的。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颜色标记试验发现,蚂蚁并不像之前人们想象的那样一生只能从事一项工作。科学家之前认为,蚂蚁有着严格的职业分工,每只蚂蚁只能从事某种特定的工作,正是这种专业化保持了蚂蚁世界的高效率。  相似文献   

11.
静静的小河边,一群小蚂蚁正在搬运一只菜青虫,它们齐心协力,你推我拉,快要到洞门口。突然,半路上杀出另一群蚂蚁,抢劫到嘴的食物。它们蚁多势众,眼看青虫要被夺走。一只工蚁飞快爬回蚁巢报信。不一会,兵蚁们雄纠纠地开出来,它们一道翘起尾部,抢食的蚁群见势丢下青虫四散逃跑。原来,兵蚁释放出一种特殊的气味,翻译成人的语言就是“我们杀你们来了!为了活命,劫道的蚂蚁惊慌逃窜。动物行为学家发现,狼追捕鹿时,鹿就拼命逃跑。当鹿逃至另一群狼的领地,捕食的狼立即止步,因为它闻到了另一狼群的气味警告:“这是我们的地盘!”  相似文献   

12.
蚂蚁是群居生物。在睛暖的天气里,它们有时会外出很远寻找食物。从很远的地方回到自己的家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小小的蚂蚁却不会迷路。那么蚂蚁究竟是如何找到回家的路呢?我们决定通过实验来找到答案。我们对蚂蚁寻路的方法提出了一些假设,  相似文献   

13.
蚂蚁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但它们在自己的领地上却从来不会发生"交通堵塞".德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蚂蚁处理交通问题的能力要远超人类,这一新发现将有助于人们未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14,(6):3-4
科学家利用多感知技术“吹”出一种香味泡泡,可以将图像投射到泡泡上,或者当泡泡爆裂时释放一种气味,感受到这种气味的人便能接收到一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蚁后成天呼呼大睡,而工蚁却没日没夜的干活,严重睡眠不足。美国科学家通过研究火蚁的睡眠模式,首次揭开蚂蚁睡眠之谜。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人工环境下饲养了一群火蚁,其中包括三只蚁  相似文献   

16.
蚂蚁社会一向被认为是社会合作的典范和楷模,蚂蚁们为了整个群体的利益而通力合作,而不存在为个体谋私利的现象。但据英国里兹大学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科学家研究,蚂蚁社会里也充斥着欺骗和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17.
嗅觉     
《中国科技信息》2003,(10):47-48
人们都知道,警犬之所以能协助公安人员破案,是因为其嗅觉特别灵敏。许多哺乳动物的鼻腔内壁上虽然只有大约1000个嗅觉传感器,但它却能辨别出种类达数以千计的不同气味,这曾经一直使科学家们困惑不解。科学家最近通过利用鼠类进行的实验发现,哺乳动物不是利用一个味觉传感器来感知一种气味,而是用多个传感器组合起来共同对某种气味进行“探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中国》2007,(1):29-29
你见过飞行的鱼和蚂蚁吗?这种奇特的现象如今在中国科学家手中成为了现实。据《自然》杂志报道近日,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的科学家在试验中用声波将鱼、蚂蚁等活着的小动物悬浮起来,而且不对它们造成明显的伤害。  相似文献   

19.
《百科知识》2005,(8X):41-42
日本科研人员研究发现,蚂蚁在用触角接触其他蚂蚁的体表分泌物后,即可辨别出对方是“同胞”还是入侵者。科学家发现,蚂蚁身体表面能够分泌由18种碳氢化合物混合而成的化学物质。同窝的数千只蚂蚁的体表分泌物成分均相同,而不同窝蚂蚁的该分泌物成分不一样。  相似文献   

20.
《发明与创新》2004,(11):42
2004年度诺贝尔科学奖已揭晓,被6位美国科学家和2名以色列科学家分享。10月4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把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有“气味专家”之称的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以表彰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在介绍他们的成就时说,他们揭示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告诉世界“我们是如何能够辨认和记得1万种左右的气味”的。两位获奖者发现了一个由将近1000种不同基因组成的基因大家族,它们制造了种类同样繁多的气味受体。这些气味受体位于鼻上皮上部的气味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