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6 毫秒
1.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问题也已经成为了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相关联的核心因素,人口增长的问题历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要想有效的解决人口过剩的问题,其根本方法就是要限制我国的人口增长问题。我国的河津地区也是一个人口集中度较大的区域,由于人口控制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未来我们仍需采取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转变人口机制以及适当的计划生育政策等措施。本文便是通过引入逻辑增长曲线,详细论述了资源环境约束下我国的河津人口的增长问题。  相似文献   

2.
褚健 《科教文汇》2011,(13):197-198
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并将其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以来,我们的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但由人口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却阻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问题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安徽省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省,人口问题始终是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是关系到安徽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对安徽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成因和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对该问题的解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口增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人口计划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研究我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中,人口问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实行计划生育,就是为了使人口增长同发展社会经济相适应,同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相协调。  相似文献   

4.
日本人口结构的特点为人口减少及超老龄化。日本现有的经济体系是以人口增长为前提,因此人口结构与现有的经济体系之间存在很深的矛盾,对经济持续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概括为:第一,人口结构变化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第二,人口结构变化使消费需求萎缩、储蓄率下降、影响长期投资;第三,人口结构变化使劳动力不足问题突出。如何解决人口减少及超老龄化问题是日本长期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王灿 《内江科技》2011,32(5):7-7
人口发展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人口问题的研究会对城市的发展有积极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Logistic函数法及已知的人口数据,对成都市人口数量的发展、人口受教育程度、人口年龄结构三个方面进行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6.
(一) 杭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它的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和规模如何,按照目前的计划生育政策,未来人口老龄化程度如何,这些都是城市发展和城市人口规划中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对未来人口问题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的人口预测的基础上。尽管人口预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从总的来看,决定社会人口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人口的出生、死亡和居民迁移这三项,所有其它因素对人口数量的影响都是通过这三种现象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根据杭州市人口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资料及我国的人口政策,研究确定了如下几个参数:  相似文献   

7.
新疆南疆三地州是指喀什地区、和田地区以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三地州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所在,南疆三地州的人口问题也是新疆人口问题的重点和难点.计划生育家庭奖扶制度的实施对南疆三地州的人口问题实现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未来人口与生态的关系是人类生态学和未来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涉及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全球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是西方人口学界和国际发展决策中的一个讨论最热烈的课题。本文试图对研究未来人口与生态的关系进行一些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9.
我国人口的数量、结构、素质与分布状况,是我们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一项重要依据。及时研究、分析和预测我国人口发展的状态、趋势、问题以及提出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对于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现状与问题我国人口发展的基本形态,是由当前我国人口现状结构方面的一些显著特点所决定的,这些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增长速度快。解放37年以来,全国共出生人口6.61亿,平均每年出生1800万左右,年均生育率高达27‰,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也达到18.5‰左右,远远超出一般国家和地区同期人口增长的水平。 2.人口基数大。 1986年底,我国共有人口10.6亿,比1985年增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少子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子化是发达国家共有的社会现象,因少子化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经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人口的发展在20世纪经历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从增长型人口改变为缩减型人口,提前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分析我国当前少子化现状及成因,对于设计与规划我国人口发展战略,解决我国人口规模问题和结构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人口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出生性别比异常明显,是近30年来人口问题研究最为关注的课题之一。广西作为中部省区,地处沿海地区,紧靠珠三角发达地区,对出生人口性别及其影响研究独具优势。本文在综述国内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广西出生人口性别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前,资源、环境、人口三者之间的矛盾随着人口的骤增变得更加突出,由此引起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更令人担忧的是人口骤增的势头仍将持续下去。据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预测,到2000年世界人口还将增加10亿而达到60亿。美国国情普查局的预测则认为2000年时全球人口将达到62亿。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2000年时60亿以上的世界人口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劳动力需求增大,大量农民在收益差异的驱动下涌入城市,但受过去计划经济限制的户籍制度的影响,他们往往没有取得城市户口,成了"亦城亦乡"的两栖人口。但受个人素质、分配制度、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文化差异、土地使用制度等的影响,他们仍然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城市的边缘人,无法放弃的自己的农业户口。农民是我国人口比重最大的群体,国家要发展,由农转非必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两栖人口问题至关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和粮食安全问题。两栖人口问题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4.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10%,中国已经进入老年人口型社会。积极开展人口老龄化以及老龄化人口对各行业产生的影响问题的研究,并相应地进行政策引导,是实现我国健康老龄化的必然选择。医疗服务行业是老龄化人口需求和消费的重要领域,如何满足老龄人口的需求并进行行业优化的调整,将是医疗服务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内江科技》2019,(11):133-134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要求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社区在文化上存在着侵占社区公共空间、保留某些封建习俗糟粕、不重视参与民主管理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原农村文化的深刻影响,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多个层面进行农业转移人口社区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因素是人口,人口问题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合理调控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以及建立健全相应法律机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明清中国人口问题历来受到学者的关注,很多学者按照大的地理区域或行政单位对人口迁移、分布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何炳棣先生在其著作《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中提出了如下观点:一是洪武年间的人口统计比较接近现代人口调查模式,对于研究明初以来中国人口有比较高的参考价值;二是洪武以后,虽然仍有“十年大造黄册”的人口登记制度,但是此后官方统计的人口数据和真实人口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需要谨慎校正后才能使用;三是清代以后普遍记录在册的丁,丁的总数并不反映清代人口的增长数目,更多的是一种税赋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是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人口计生工作的基础。及时掌握可靠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数据是正确制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发展规划,有效地进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与指导,科学地评价人口及计划生育工作成绩,发掘存在的问题和经验的重要手段。因此,重视和搞好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对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口、资源与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其协调发展是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本质要求。人口膨胀是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根源,是制约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对中国来说,人口问题尤为突出,因此,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从根本上处理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把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要手段,促使三者的有机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口与粮食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本”。外国也有一句谚语:“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而吃饭是为了活着”。这些都反映了古今中外对于人口与粮食的密切关系的深刻认识。现在,经济学界和人口学界都已把人口与粮食的关系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问题来研究。粮食的供应能否满足人口的需要?这是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问题集中反映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