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超构是我国新闻界的老前辈。1944年,他参加“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写了《延安一月》,在大后方的重庆曾引起强烈反响。他长期在《新民晚报》工作,1946年任上海《新民晚报》总主笔,解放后,任该报总编辑、社长。1956年,他提出“短些短些再短些,广些广些再广些,软些软些再软些”办晚报的口号。1957年3月10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期间,毛主席召集新闻出版界部分代表开了一次座谈会。毛主席说:“报上的文章‘短些,短些,再短些’是对的,‘软些,软些,再软些’要考虑一下。不要太硬,太硬了人家不爱看,可以把软和硬两个东西统一起来。文章写得通俗、亲切,由小讲到大,由近讲到远,引人入胜,这就很好。你们赞成不赞成鲁迅?鲁迅的文章就不太软,但也不太硬,不难看。”后来,赵超构根据毛主席的意见,改“软些软些再软些”  相似文献   

2.
《新民晚报》早期提出新闻要“广些广些再广些,短些短些再短些,软些软些再软些。”这与当前强调的新闻三贴近要求,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新闻题材来看,报纸不仅要有“硬新闻”,即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还要有“软新闻”,即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  相似文献   

3.
(一) 《短些再短些》,胡乔木同志的这篇短文,发表至今已近半个世纪,新闻界的同志还在不断发出多写短文的呼吁。然而在新闻写作实践中,怎样做到短些再短些,任务依然艰巨,同志仍须努力。 我们提倡多写短文章,但又不要短而空。毛泽东同志说:“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他提出:“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反对党八股》)“短些”,“精粹些”,也就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短而精。 新闻作品怎样做到短而精?古代优秀短篇传记文在写作上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新闻求短”,说来已成“耳茧”之谈。早在1946年,胡乔木同志就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呼吁“作文要短些、再短些!”他认为:新闻的五分之四要在500字左右,这对读者、作者都是大解放。这个观点提倡了几十年,到了八十年代的今  相似文献   

5.
真实的魅力美国记者斯诺认为,真实就是美.美不是花里胡哨或豪华的包装,它是事物内在精神的品质.谁挖出了事物的本质,谁就“偷到了维纳斯的腰带”.1996年6月29日,南京新街口一家豪华商厦与香水公司联合搞促销活动,将20万元的香水洒在大路上.一些报社记者受邀参加这一活动,按“惯例”,有礼品赠送,记者拿人家的手软,只好照商家的宣传词写些“通稿”.说这是“美化马路、净化环境”.《扬子晚报》记者李程骅冒着得罪人的风险,写出了“马路洒香水”的新闻,刊登在《扬子晚报》一版,对商界炫富、奢侈浪费进行了曝光.“20万元洒在干道上”一时成了热门话题.这一新闻被全国许多报刊转载,人们对这类“吃金子’、“牛奶浴”等有悖于社会道德风尚和价值取向的活动提出了批评.谁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张扬糜费?这是真实的胜利.一篇新闻作品,如果只热衷于胡编乱造,小题大作,抓住一点新闻由头铺陈开去,掺沙掺水,甚至为了某种原因编造假新闻,此事一旦发生,正如穆青所说,“这将是一种可怕的‘信托危机’”.得不到读者的信任,文章何来魄力?硬软相济的魁力所谓硬新闻,即指反映重大题材,有指导性、权威性、思想性的新闻;而软新闻指写得轻松活泼,能引起读者兴趣的新闻.美国《哈特福德报》刊载了一篇《从数字中看变化中的美国》  相似文献   

6.
自《档案法》颁布实施以来,《档案法》是"软法"之说就不绝于耳,基层档案工作者期盼《档案法》成为"硬法"的呼声不断. 什么是"硬法"?什么是"软法"?北京大学法学院软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罗豪才先生指出:"‘硬法’是指那些需要依赖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法律规范,而‘软法’则指那些效力结构未必完整、无需依靠国家强制保障实施、但能够产生社会实效的法律规范." 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档案法》是硬法.《档案法》硬就硬在:第一,《档案法》是由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国家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第二,《档案法》设有法律责任一章,对违法行为有明确的罚则.  相似文献   

7.
“文史一家”,这话讲得有道理。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新唐书》说他“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的现实主义大师,恩格斯说“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法国‘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这都说明了“文”等于“史”。而我国古代两部历史名著——《左传》和《史  相似文献   

8.
简约之美     
西方新闻学崇尚简短,力求用最少的文辞表述人、事和物。我国新闻界前辈也曾要求新闻“要短些、短些、再短些”。文短,而又把话说得透彻,说得明白,说得生动,说得有趣,那就堪称奇文、妙文了。宋人陈骙在《文则》中说:“事以简为止,言以简为当。” 美联社最近播发的两则短消息,让我们体会了这简约之美。 其一是5月29日发自北京的消息,题目是《国宝回归激发民族自豪感》。全文中文字数仅270余字,说的是我国在香港的拍卖会上收回三件失却的国宝在京展出的事。消息只用了五句话,分成五个段落,却逐层  相似文献   

9.
读过孔庆东文章的人都觉得他很幽默,但他在最近出版的新著《空山疯语》的卷首,却一本正经地宣称:“我不幽默。”他说:“我自己写的文章,一向以有立场、有个性自负,所谓的‘幽默’,不过是一种‘修辞’手段,有时是为了说得含蓄,有时是为了说得精练,有时是为了说得形象,总之,是为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出版改革的浪潮中,要求报刊文章短些,再短些的呼声最高,也最为编辑和读者所关注.舟萍同志写了一篇《王安石、韩愈应得多少稿酬?》的文章,在《新民晚报》发表不久,就被首都某大报转载.不用说,编辑是欣赏这篇文章的。为什么呢?可能认为呼喊已久的问题,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了真谛,找到了‘长’的根源.但是,我觉得可能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这篇文章回避了‘刊登在报刊上的文章’之长短与编辑的关系,把‘刊登在报刊上的文章’短不下来的责任,完全推给作者,这样编辑自然感到轻松。这或许才是这篇文章广为转载的真正原因。文章写道:‘要求报刊多登短小精悍文章的呼声,已经听得不少了,惜乎作者的回响并不强烈,水泡馒头式的长篇依然还占了某些报刊的不少版面,除了写作的技巧问题,按字计酬的稿费制度,是否也是文章短不下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倒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气候’哟……”。看到他那诚恳的惋惜之情,我还能怪他么?是“气候”不对嘛!一年之后,我把那篇旧稿从故纸堆里拣了起来,在文字上稍作改动,加了一个“新闻由头”,又送给了那位编辑。这次,他当即拍了板,说:“好,正是‘气候’,马上发!”果然,我那篇“大作”很快在报上刊登了。我这篇稿子“死而复生”的遭遇,两次都碰上了一个“气候”问题。那到底什么叫“气候”?我说不太清楚。一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主张文章写不出时不硬写;但同时他又说他的文章常常是“挤”出来的。他形容这个“挤”字,有一段极好的文字在《“题未定”草(一——三)》中:“笔,是有点古怪的,它有编辑先生一样‘挤’的本领。袖手坐着,想打盹,笔一在手,面前放一张稿子纸,就往往会莫明奇妙的写出些什么  相似文献   

13.
看了《新闻战线》1991年第5期中的《“好新闻”异议》一文,也想发点“异议”。这倒不是我本人得过多少“好新闻”奖,对这三字有特殊的好感,主要是想表明自己对“好新闻”命名的问题“不要求全责备”的观点,并希望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来回“翻烧饼”。宋振铎同志在《“好新闻”异议》一文中说:“众所周知,‘好’字的反义词是‘孬、差、坏’。对落选的作品而言,就容易使群众理解为‘孬、差、坏’之作。”这恐怕是一种“求全责  相似文献   

14.
秦牧同志有篇短文《校雠之难》,是讲校对工作的重要性的。他提出:“总编辑起于校对”,说:“假如说‘宰相起于州郡,将帅起于卒伍’,那么,我想,说‘总编辑起于校对’也未尝不可。”这个看法极有道理。各报社每年都要添些新人.他们新来乍到,一切生疏,从何处入门、起步?干校对是个好  相似文献   

15.
1998年出现的贾亦凡先生等人的“客观报道”说①已经于逻辑学不合 ,于辩证法亦讲不通 ;1999年又出来了个陈氏公式 :“新闻的客观性———真实与客观形式的统一”② ,近日又见到陈力丹《再谈新闻真实与客观形式的统一———答程天敏同志》(以下简称《再谈》) ,深感这类文章 ,都将“客观报道”绝对化了。明明是陈力丹等人硬要将“客观报道”手法与新闻真实性原则等同起来 ,而《再谈》却偏要指责我的“不是一码事”之说是在“添乱” ,说我“将‘不是一码事’解释为不等于‘没有任何联系’ ,有些牵强 ,人们一般就是把‘不是一码事’这…  相似文献   

16.
《新华日报》在今年第一季度发起短新闻竞赛活动,从奖励写短新闻入手,大力改革新闻报道,这是值得称道的。早在三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就要求我们“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列宁把新闻称作“电报文体”、“电讯体裁”,并且毫不掩饰地说:“写长了我根本不看,一定不看。”胡乔木同志在一九四六年曾建议。报纸上的新闻要有五分之四是五百字左右的。《新华日报》举  相似文献   

17.
看了《新闻战线》1991年第5期中的《“好新闻”异议》一文,也想发点“异议”。这倒不是我本人得过多少“好新闻”奖,对这三字有特殊的好感,主要是想表明自己对“好新闻”命名的问题“不要求全责备”的观点,并希望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来回“翻烧饼”。宋振铎同志在《“好新闻”异议》一文中说:“众所周知,‘好’字的反义词是‘孬、差、坏’。对落选的作品而言,就容易使群众理解为  相似文献   

18.
“直说论”是宋仁宗赵祯提出的一个美学观点。据《续墨客挥犀》载:“庆历中,河北大水,仁宗忧形于色。有走马承受公事使臣到阙,即时召对。问河北水灾何如?使臣对曰:‘怀山襄陵。’又问百姓如何?对日:‘如丧考妣。’上默然。既退,即诏阖门:‘今后武臣主殿奏事,并须直说,不得过为文饰。”在这则轶闻故事中,听众是宋位完.他急于知道的是河北水灾的消息,但他R听了传播消息的使臣两句华而不实的回答,什么也没有得到.因此默然之后作出决定:“主殿赛事并须直说,不得过为文饰。”这一’位说论”在《水讲传冲通过武松的一句话.得…  相似文献   

19.
这里选登的三篇小言论,都是河南工商报“腾飞杯”小言论征文的获奖作品。说它们是“小言论”真是名副其实:瞧,获得一等奖的《送礼者的“心意”也领不得》199字,获得二等奖的《抗洪一线“大禹”多》和《不妨走下主席台》分别是371字和208字(均不含标点符号)。在如此短的篇幅内能够说清一个问题,阐明一个观点,并且赢得读者和评委的首肯、赞许,它们有什么奥妙呢? 有成语说:“短小精悍。”短小,是外在形式;精悍,是内在质量。五十年前,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依我之  相似文献   

20.
“软中有硬”是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3月同新闻界部分同志座谈时。针对当时新闻改革中出现的新认识谈的一个观点,强调的是要正确处理好“软”和“硬”的关系。一晃40年过去了,重温当时的背景并联系当前新闻改革的实际,颇觉有重提这一话题的必要。 软,指新闻或新闻节目的可读(受)性、社会性,硬,指其指导性、思想性,这在新闻界已基本形成共识。“软中有硬”这一提法虽然始于毛泽东同志。但用“软”和“硬”分别表述这类意思却更早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