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2.
又到“两会”召开时。 今年的“两会”新闻摄影怎么才能搞得更出色?新华社摄影部准备参加“两会”报道的编辑记者年初就开始琢磨这个问题了。按道理和经验,“两会”年年开,许多记者和编辑都身经百战,大风大浪见的多了,很多困难得多的战役性报道都胜利地完成了,有些新闻照片还在全国的新闻评比中获奖,完成“两会”或其它战役性报道不是手到擒来吗?其实,问题的焦点不在于“完成”两字,而在于“出色”!自己给自己订的目标不同,压力也就不同。 如果有人问,在所有战役性报道中,就新闻摄影而言,最好完成任务的是什么?会议;那么最难完成任务,报道最难出彩的是什么?答曰,也是会议!说它容易,因为对这样的报道,谁也没给你规定发稿任务,也没要求你拍出什么样的精彩照片,会怎么开你就  相似文献   

3.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国家和民众高度关注的大事。作为上传国情,下达民意的“两会”记者,采访时的报道取向至关重要。但我在“两会”报道过程中,发现有些记者,在报道取向上有误,他们或根据个人所好来选择,或盲目“追星”,而不是去认真寻找新闻源或挖掘真正的新闻。  相似文献   

4.
《记者摇篮》2006,(5):52-52
1.“踏访”式由头要“踏”出新东西来所谓“踏访”式由头,是记者或通讯员深入到现场,通过观察后写成的新闻由头。利用这种方式要注意,记者或通讯员一定要善于发现新的事实。不要把那些与要报道的事实无联系的事来作为新闻由头。2.少用“了解到”式由头所谓“了解到”式由头,就是记者或通讯员把自己到某个部门、某个单位去了解情况的事作为新闻由头。如果说这种方法值得推广的话,那么,记者和通讯员无须再紧张了,可以不急不忙,随便什么时候什么单位去采访都可以写出“新鲜”的新闻来,甚至还可以写出“昨日”新闻来。然而,这种方法也不是不能用…  相似文献   

5.
一位著名的记者在谈到新闻工作时说:“你要有作为吗?靠8个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我在做地方记者的实践中,也深深感到,按照编辑部的指示和报道计划,有准备、有目的地到一个地方去采访新闻,这固然重要,但是,这并不是新闻采访的全部。新闻记者应当时刻都要有个新闻观念。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也无论在干着什么,都要十分注意观察周围的各种人和事,研究和分析遇到的各样问题和现象.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报道线索,扩大报道面,而且常  相似文献   

6.
从2001年到2006年,笔者曾5次赴京采访一年一度的全国人大会议;从2000年到2007年,笔者连续8年参加海南省“两会”报道。笔者的切身体会是,“两会”报道是个富矿——值得所有时政记者们深挖的新闻富矿。  相似文献   

7.
谁选择谁     
一宪 《传媒》2003,(4):23-23
凭敏感寻找新闻素材,选择报道对象,是记者的职责,天经地义。但在本次两会报道中,代表找记者采访的事却屡见不鲜。记者前来看采访题目,不是向记者介绍“我市通信发展战略”,就是要记者写一写“我省电力事业”。弄得一些记者哭笑不得,把这些题目称作地方行业领导的“家务事”。  相似文献   

8.
新闻人物常常被人们、特别是被记者们评说,然而,却很少听到他们如何评论新闻这个行当和记者们。他们有没有想过,新闻媒介对他们所在之领域的发展有何作用?他们有没有想过,他们希望接触什么样的记者?他们认为新闻工作及记者的采访还有什么可商榷和可改进之处? 80年代,提倡理解。在记者们努力去理解新闻人物,挖掘其经验、思想等等的同时,他们是否感到了被理解?他们理解新闻工作与记者吗? 本刊记者分头到各地采访了几位著名的新闻人物和新闻“热点”单位的负责人,也许,他们的话值得我们作深长思之……  相似文献   

9.
新闻选题主要是解决记者和通讯员到什么地方。去采访什么单位,打算写个什么内容的报道。选题定不下来,采访就无从开始,选题是至关整个采访成败的关键一环。凡是从事新闻采写的记者和通讯员,每写一篇报道前都有一个选题问题。选题的要求,用通俗话说,叫做“选对了庙,拜对了神,烧对了香,走对了门”。新闻选题的来源是大量的新闻线索。新闻线索。它不是新闻,也不是选题,只为采写人提供选题素材,提供线索;采写人要做的工作,第一步是大量搜集新闻线索,多多益善,来者不拒;第二步是在大量的线索中精心地选选题。新闻线索不是从天上…  相似文献   

10.
平凡 《新闻采编》2006,(1):28-28
什么是新闻故事?新闻故事在新闻类作品中不是一个独立的门类,新闻教科书中也没有新闻故事这个门类。新闻故事既是新闻,又是故事。所以,我觉得它和消息、人物通讯有相类似的特征。尽管在新闻教科书没有新闻故事这一类体裁,但在新闻报刊上,新闻故事还是经常存在的。新闻故事的特点是什么?新闻故事由“两个”词组成:一是新闻,二是故事。首先是新闻,其次是故事,新闻有新闻的特点,故事有故事的特点,合起来就是新闻故事的特点。作为新闻,特点就是“新”“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比如说,每年3月全国召开“两会”,这“两会”会内会外有很多新闻…  相似文献   

11.
1.在“新”字上下功夫。新闻要“新”,但是真正做到记者、编辑采编的每一条新闻都是新的,实际上很难。也就是:让记者采访一件新近发生的事很容易,但是在新近发生的事中发现新意并加以报道却很不易。那么怎么办?我们引导记者、编辑认识这样一个道理:要善于在重复发生的事件中发现新的变动。俗话说:变动出新闻。真正的好新闻并不是只包含“新近发生”这一个概念。它还包括:报道观点的新变动,报道角度的新变  相似文献   

12.
今年的全国两会究竟有多少记者在采访?估计全国人大、政协的发言人都很难说清楚。记者们有交叉的,有外围的,有专门跟团的,有临时跑会的。综合各种数据,参与今年全国两会采访报道的记者估计有近6000人。在近10天的新闻大战中,记者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既有很多火花四溅的精彩时刻,也有“乌龙”狂出的搞笑瞬间。  相似文献   

13.
该怎样评述,预测新闻界的发展趋势? 记者们在报道两会的同时纷纷关注着新闻界自身,这样,身在其中的我们反而难以评说了。读者们该会注意到,继十三大记者的活动成为热门题材后,这次两会期间,新闻媒介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以异乎寻常的热忱与耐心,思考、考察、报道着新闻改革与新闻媒介自身。这现象说明了什么?各新闻媒介的报道也别出心裁地纷纷触及敏感点,表示出自己的意见,这又说明了什么? 我们在思考,读者们亦在思考!综观新闻界的发展历程,其变化方式,往往是以报道我国政治生活中的某一重大事件,而形成“突变”式的进展。虽然,这“突变”是日积月累而来,但却集中体现了新闻媒介现行体制、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优势与弱点,容易让人们借以预料新闻媒介的明天。  相似文献   

14.
“人大”、“政协”几乎在同一时间在北京召开,忙坏了场内场外的新闻记者。“两会”以前所未有的透明度为记者的采访提供了不少方便。于是,记者在采访会场上新闻的同时,也捕捉了不少“报道之外的新闻”。现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5.
以“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为代表,我们形成了传统的新闻观。然而,近年来在我国走红的深度报道,对传统的新闻观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有所深化。以往新闻界对深度报道的研究,多着重于其特点和作用等方面,本文则试图从新闻观上作简单辨析。“吃”出来的“潜新闻”不久前,人民日报刊载了一则报道:《肯德基吃什么?》。肯德基从开办之日起,就不断有记者前去采访,去报道,有鉴于此,《肯德基吃什么》劈首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肯德基都快被记者写滥了,你还能写什么东西?”对此,记者提了一个带有原始性质的问题:前门快餐厅1988年销售额居肯德基世界各分店之冠,人们“到底吃什么来了?”记者由此层层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中心是一个窗口.两会新闻中心每天联系、管理和服务记者的活动,为记者搭建了采访报道的桥梁,也汇集了记者们报道两会新闻的许多新闻.  相似文献   

17.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够了。”常言如此,很多“大牛”们的成功履历也可以为此做注。为什么在新闻业的发展道路上,却总想着去推翻这个道理呢?又是一年两会时。这场盛会之所以盛,离不开三千记者的造势。他们抢新闻、抓热点、追代表、拦部长,源源不断地供给各路信息,满足公众每日的时政、娱乐新闻需求。两会的每张采访证都来之不易,所以每个上会记者都身兼数职。iP hone、iP ad、长枪短炮的摄影摄像机等一水的高科技产品,基本是上会记者标配。既然  相似文献   

18.
年年开“两会”,首都各新闻单位都派记者采访。为了交流经验,以利今后更好地搞好“两会”摄影报道,本刊邀请首都部分参加“两会”摄影报道的记者进行了座谈。本刊副总编辑胡颖主持座谈会。  相似文献   

19.
以往在很多人的眼中,报社的记者是手拿采访机,身背照相机,而电视台的记者则是手拿麦克风,肩扛摄像机,不管何时,我们总能看到风里来雨里去的记者们尽其所能,身负可以迅速采集到信息的多种装备,在新闻事发现场忙碌着、奔走着……虽然我们已经拥有了各种超轻、超薄的数码装备,但很多记者依然离不了超薄的笔记本和超长的网线,在采访中仍多有不便。不过,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我们将会看到新华网、千龙网和人民网的记者手持轻巧手机,轻松“上阵”。一机在手的他们,现场就可以将采集到的音、视频及图片同步传输上网,实现“一站式”服务,让更多网民及时了解“两会”声音。  相似文献   

20.
“新闻采访车”,当然是为记者们下去采访提供便利的交通工具,然而,现在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公车私用现象,令一些新闻同仁失望和气愤,却又无可奈何。 在大街上,时常见到一些非新闻单位的人员,颇为得意地坐在采访车内,那神情,比坐警车还要威风几倍!这些人,多是与开采访车的司机很“铁”,别看不是记者,跟司机说一声就行,而记者有时还要看司机的脸色行事,单位领导答应了,司机不高兴也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