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黎风  周钰棡 《今传媒》2016,(2):8-11
社会的发展史也是媒介的发展史,媒介的演变革新对社会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正如当今社会,媒介的影像时代带来了文化的"后现代":影像代替文字成为社会的主导媒介,社会话语逐渐向视觉化转型;同时,媒介的多样化促成了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决定着话语的形式和内容.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载体的多媒介共同作用,推动着信息与文化传播的"多媒介革命"进程,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介绍"多媒介革命"的概念,阐释其文化内涵,分析"多媒介革命"带来的海量影像在大众的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中产生的革命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原河洛文化在中国诸多区域文化当中具有主流性和辐射力,儒家学说是其内在核心。洛学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传播辐射表现形式,但都体现出主流性、包容性和辐射力等特点。究史鉴今,对于今天繁荣与传播中原文化,增强中原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中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的中原又称中州,即河南省。本文所讨论的是狭义的中原。中原文化主要包括"根"文化、"中"文化、"农"文化及"商"文化等。影像是继文字、印刷之后影响力最大的传播工具之一,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文化传播符号。当前,网络为影像的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影像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并时时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判断。因此,利用影像来传播中原文化,以文化带动经济的发展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4.
楚明钦 《青年记者》2016,(17):84-85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原文化的历史积淀,塑造了河南的厚重文化底蕴,进而造就了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文化大省.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源,其具有原创性、基础性、开放性以及兼容并包等特征.但是,中原地区开放程度低,传统媒体发展滞后,导致信息闭塞和经济水平落后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其传播力和影响力有限,致使中原文化的品牌效应以及经济与社会价值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没有凸显出来.文化只有通过其载体“文化产品”实现产业化,并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才能实现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当前,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社会舆论环境产生着重大影响.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和放大器,许多话题正是通过网络的传播才产生了较强的社会效应.准确把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和规律,构建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数字、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媒介形态和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视觉符号为主要手段,侧重感性信息表达的视觉传播方式,正在不断地冲击着原本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传播范式.在这种传播文化转向前提下,网络舆论构建呈现出了新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6.
发展传播学研究向来关注由地方政府推动、实施的发展项目.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推动农村社会发展是我国农村当下一个普遍的问题.本文选取山东寿光在农民蔬菜种植过程中,利用多种媒体技术向农民传播农业信息,采用互联网专家视频与菜农双向互动的案例,分析在农村社会发展进程中,媒体技术是如何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相融合,在促进当地经济良性发展的同时,也对农民的文化观念变迁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优秀文化是传承历史文脉,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网络和谐文化是优秀文化在互联网上的综合体现,是传播先进文化,营造有利舆论,传承中华文明,展示中国形象,打造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互联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国已经成为网络大国,中国互联网进入高速发展期。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以来,河南经济飞速发展,也为中原文化的对外传播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创新对外传播策略,变挑战为动力,是中原文化走出去的题中之义.中原文化对外传播中文化品牌少、国际影响力不足,传播内容还停留在表层信息,不利于各国文化之间的深入交流,挖掘中原文化的内涵,培育有地域优势的文化品牌,加强国际化的运营与传播,让中原文化在深度与广度上真正的走出去.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生态系统强调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这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营造了全新的生态环境,特别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两微一端”构建了全新的传统文化传播格局.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社交化的发展,社交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交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肩负文化传播与交流使命的图书馆,在利用网络社交平台推动图书馆建设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时代,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各种不良文化能通过网络广泛传播,影响到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高校学报是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的园地,其传播的内容代表着社会主流文化发展趋势,学报人应高举科学的大旗,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基于网络时代主流文化传播现状,文章分析了高校学报的文化传播功能,认为不断提升高校学报文化传播力,是高校学报在网络时代承担主流文化传播责任的一种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1994年,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6.32亿,这一数字在1997年进行的首次统计时只有62万.20年来互联网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与文化变迁.对传媒而言,互联网赋予了普通大众获取信息、表达意见、沟通交流的能力和机会,改变了传媒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机制,也对中国传媒内容的国际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互联网20年的时间节点梳理互联网的发展给传媒内容国际传播带来的启示和思考,对如何更好地发挥传媒内容的文化交流作用,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丁未  张国良 《现代传播》2001,34(6):11-16
"数字鸿沟"带来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是互联网发展必须应对的难题.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数字鸿沟的存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着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此背景下,网络的使用者与非使用者之间的区隔已成为社会分层的新维度,它对传统的社会结构正形成势不可挡的冲击;与此相关,网络传播的效果研究更是传播学界无法忽略的一个课题.鉴于此,传播理论中原有的"知沟假设"(knowledge gap hypothesis)所关涉的传播过程中由社会分层形成的知识差异现象,理应成为数字鸿沟时代传播学研究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4.
袁玮 《今传媒》2016,(12):86-88
中华传统节日在传统社会主要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传统媒体、国家法定节日的活动传播来实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传播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全新的传播方式为受众提供丰富、快捷的服务;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方式多样性以及不同的媒介组合的传播趋势大大提升了传播效果,将极大推动传承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及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编辑与新兴媒介文化建设——以博客文化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翠 《今传媒》2008,(5):56-57
编辑活动在整个社会文化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起着枢纽作用,担当着缔构和传承文化的重任.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在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同时,也加速了信息的自由流动.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兴起与发展,互联网为横向传播创造了空前优越的条件,既为民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近用机会,又为民众创建了全新的表达渠道、推动了社会的横向对话,还有效提高了民众的参与度,打破了纵向传播垄断传播领域的不平衡格局,推动了传播民主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精科 《传媒》2016,(20):62-64
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及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在展现人们的生存状态、传达人们的生活观念,以及传承人类历史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以乡土文化符号为载体,以传播传统文化为主旨的乡土纪录片受到社会的关注.《记住乡愁》等乡土纪录片在对乡土文化元素进行选择、提炼和加工的过程中,建构起了独特的美学景观体系,推动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8.
谈沪豫 《青年记者》2020,(11):80-81
目前,抖音已经成为企业、媒体、政府机构重视的传播平台.在城市形象传播的过程中,抖音以其独特的产品特性发挥着显著的作用.抖音:城市形象传播的载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城市形象的传播要求发生了变化.移动端短视频替代传统互联网图文传播成为主要模式.同时,城市形象传播的主体也相应发生变化,从政府单一宣传到以政府为主导,联合社会力量共同传播.因此,立足城市文化和城市居民,以用户需求为驱动,以用户生产为内容来源,以短视频为载体的手机App,更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城市形象传播的要求.抖音既为城市形象传播提供了平台,又为其制造了话题热度,承载了城市影像呈现与文化表达,在城市形象传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过去的十几年中,在科技和商业双重力量的推动下,互联网不断颠覆着人类的沟通与传播秩序,也在持续创造着新的传播渠道和模式。21世纪,是属于互联网的时代。网络媒体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态,在信息的传播与  相似文献   

20.
在“文化+互联网”背景下,要以“互联网+”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文化及相关产业资源和互联网要素的充分交融,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技术推动文化产业价值链条协同化及跨界运作一体化;以“文化+”促进数字创意产业在创作创意、生产传播、营销服务等产业链上的价值提升,逐渐构建基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传播和创新创造的新文创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