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邢雪 《青年记者》2016,(2):101-102
社交媒体依赖是指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因技术理性的异化和媒介素养的缺失,而出现过度依赖媒介的病态.如今,社交媒体依赖在社会阶层中蔓延开来,大学生是较早接触新媒体的群体,对新奇便捷的技术体验分外追捧.相对封闭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大学生对于社交有更强的期待,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各种压力,他们展示和被认可的愿望更加强烈,而社交媒体能够在虚拟空间中满足大学生社群交友、聊天、娱乐等多种需求,社交媒体依赖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姜笑君  关靖  孙旭 《新闻传播》2023,(23):27-32
在信息化时代,农民群体的数字媒介素养对乡村振兴产生着巨大影响。运用问卷法、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对辽宁农民群体的社交媒体接触、组织运用社交媒体平台和新媒体公司助力乡村公益项目的情况展开调查,在此基础上总结辽宁农民群体社交媒体使用现状、网络营销现状与影响因素,发现辽宁农民群体的智能手机拥有率很高、对各类社交媒体接触频繁、微信是最重要的信息沟通平台、部分农民开展了网络营销。但因对社交平台的政策了解有限、运用新媒体技术能力不足、现代化物流系统不健全等,辽宁农民群体的社交媒体使用主要停留在初级的信息交流层面,网络营销的积极性不高。为提高农民群体的媒介素养,政府、企业、农民三方需协同配合,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帮助他们弥合“信息沟”,使他们成为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真正主力军。  相似文献   

3.
王慧芳 《出版广角》2018,(13):83-85
大学生是社交媒体时代最为活跃的高知参与者,有成为KOL的潜力.对大学生群体而言,KOL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对信息形成客观、理性的认知,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传播正确的信息.高校需要从实践、理论和操作三个层面入手,提升大学生的KOL素养.在理论层面,为大学生提供KOL素养理论学习机会;在实践层面,利用本校社交媒体鼓励大学生模拟行使KOL职责;在操作层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以及优质的社交媒体对KOL培养、引导和提升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是当前社交媒体中的重要用户,中国网民当中有大部分就是大学生群体,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与学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社交媒体不仅是当前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也是大学生当中流行的应用工具,使用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一定的生活影响.本文通过对比QQ空间与新浪微博两个比较典型的社交媒体,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对河南省大学生幸福感影响进行探讨.使用探究对比两个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关系,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作用,引导大学生该如何正确的使用社交媒体,通过社交媒体来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夏建华  邓红 《新闻战线》2015,(7):190-191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新媒体已经嵌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学生群体与媒介的接触大多通过网络,媒介互动尤其使用社交媒体的互动极为频繁,对媒介信息有更多的自主判断与思考。要提升大学生的媒介认同,就必须把握他们的社会心理需求,同时整合媒介资源并创新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6.
社交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形态,已成为大学生社会生活的重要平台。随着大学生们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不断增多,过度使用的负面影响正在凸显。本文通过"使用与满足"理论来分析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需求动机,置于人际交往视域下分析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并探究合理利用网络虚拟社交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增加,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媒体所带来的信息,而是转向依赖各种新型媒体,90后的大学生作为处在时代主流的一个大型群体,对于信息的需求和了解都是十分迫切的,同时他们对于新媒体也非常敏感,因此新媒体的出现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我们应该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加大对新媒体环境的建设,带领和引导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施亚 《传媒》2017,(1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站在信息传播的制高点,这对高校新媒体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微信是高校新媒体的一种,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受欢迎的具有媒体属性和社交属性的媒介工具.高校大学生是微信的主要用户,在党中央、教育部高度重视新媒体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和带动作用的背景下,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通了官方微信公共平台,由高校党委宣传部进行建设和运营维护.  相似文献   

9.
WEB2.0技术的革新发展,使以QQ、微博、微信、人人网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日益紧密,而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的普及应用,将社交媒体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放大。其中,大学生群体利用手机接触社交媒体的频率和时间不断增加和延长,手机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种信息传递和交流沟通的平台。为了进一步调查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使用状况,分析研究"手机依赖"情况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本文以大连市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记录及相关的资料整理,旨在对大学生使用手机接触社交媒体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并针对出现问题给予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袁立庠  刘杨 《现代传播》2015,(4):144-148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同时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群体中的"社交媒体依赖症"一族,揭示由媒介依赖所带来的碎片化生存以及社交网络中由"拟态的自我"引发的自恋、孤独、虚荣、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探求帮助大学生群体寻找健康地利用社交媒体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社交媒体是近些年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而产生的新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社交媒体谣言就是依托于社交媒体的谣言. 社交媒体中谣言传播的新特点 1.传播上呈现节点式裂变形态.社交媒体的交互性、低门槛和传播的直接性,使得每个人都有可能是谣言的接收者,又都是谣言的传播者,受众的节点数呈几何级数递增,并以爆发式的速度增长.如一个大V的微博就有数十万的粉丝,一个信息能通过转发、评论和关注等在瞬间传播至几十万人,呈现裂变状态.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如此庞大的网民群体也为谣言裂变传播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马超 《编辑之友》2016,(10):66-7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已经进入乌尔里希·贝克所提到的“风险社会”.一方面,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新媒体为风险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另一方面,在社交媒体盛行的环境下,信息发布的主体、信息数量、信息的敏感性和信息发布的时间都有可能放大风险.此外,社交媒体上关于风险事件的争鸣也会放大风险,而风险的化解则依赖于社交媒体的风险沟通和风险治理.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它是相对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来建立的。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强烈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90后大学生群体。本文旨在通过调查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各方面影响,探究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智、科学地使用新媒体,同时,寻求让新媒体促进大学生的思想进步、生活健康、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利用它实现对大学生的精神、心理、人格、情感等的塑造。  相似文献   

14.
陈志勇 《新闻战线》2015,(5):157-158
新媒体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群体的媒体接触范围广,接触频率高,从而导致与媒介互动的频率也加快。但是,由于大学生对网络产生过大的依赖性,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对信息的思考及判断。因此,只有加强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媒介互动以及媒介信任,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成长与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的新宠,与此同时,新媒体与旧媒体、草根媒体与商业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媒体消费者。而这种情况不仅改变了信息传  相似文献   

15.
师静 《青年记者》2016,(21):22-24
对于新闻真实性的追求和对虚假新闻的打击,在传统媒体时代,是一个伴随着新闻生产传播全过程的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中,由于自媒体与社交媒体的兴起,新闻的真实性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本文试从新媒介素养的角度探讨新闻真实这一重要而又令人困惑的问题,以及应怎样通过提升新媒介素养加强新闻真实性,推动新闻业的良性发展. 新媒体环境对新闻真实性的考验 由于新信息传播技术和应用不断涌现,自媒体与社交媒体发展迅速,目前新闻媒体正在经历一场全产业链变革,国内外媒体拥抱社交传播已成为大趋势.传统媒体日渐式微,社交媒体正在消解和重构信息传播架构,以个人账号与聚合性新闻客户端为代表的众多自媒体与自媒体平台,爆发出强大的内容生产力与新闻传播活力.  相似文献   

16.
全面推进全媒体融合以来,传统媒体创办的新媒体一直难以得到年轻用户尤其是大学生用户的青睐。本文以厦门地区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考察这一群体对新闻媒体的社会职能的理解和评价,以便更好地理解该群体的渠道偏好。研究发现,受访者对新闻内涵的理解多样,新闻与非新闻之间的界线比较模糊;社交媒体是受访者获取新闻的首要渠道,传统新闻媒体被等同于硬新闻的生产者受到冷落;理想的新闻媒体应该承担"信息分享者"的角色。上述发现的内涵在文中得到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7,(1):96-101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针对中国大学生的数字身份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新媒体生态充分融入了中国大学生的生活,由于无线上网设备的普及,他们大多能够比较方便的使用网络和社交媒体。中国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属于友谊驱动型,且在网络公共文化中普遍比较低调。与文本形式的信息输入方式相比他们更倾向于使用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输入材料。  相似文献   

18.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通过对山东省400名高校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方式的随机抽样发现他们对社交媒体的黏度较高,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社交主要是为了建构日常"熟人"关系,对于陌生人的邀加信任度不高,而且仅停留在浅层次交往,通过在社交媒体中的文字、图片、视频自我表露主要是为了获得社交圈中他人的认可与关注。  相似文献   

19.
王潇  刘嘉慧 《东南传播》2021,(10):40-43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的兴起,社交媒体平台延展到社会各个群体之中,成为信息流通的重要平台.本研究通过研究媒介平台化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分析短视频社交媒体平台化的发展趋势,进而分析平台化社交媒体上的多元群体的行为特征,发现现实中多元群体参与平台化治理的困境,从而对今后短视频社交媒体平台化的创新实践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多地将社交媒体作为信息获取和信息发布的重要渠道。本文就社交媒体信息对档案信息资源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行较深入的探讨,以便人们更好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