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广义的基本范畴。它是指在一定情境下,个体对人或物或事或观念,以某种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在俄语中,态度被称做个体的“社会定势”。   据原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采夫研究,无意识心理活动并非对任何刺激都作出自动反应。环境无时无刻不以各种信息刺激人们的感官,但人们的无意识只对其中一部分信息作出反应,而对其他则漠然置之。究其原因,乌兹纳采夫以为这是“无意识心理倾向”使然。所谓“无意识心理倾向”,就是“出现在人身上的特定状态,它不能名之为某种意识现象。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  相似文献   

2.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广义的基本范畴。它是指在一定情境下,个体对人或物或事或观念,以某种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在俄语中,态度被称做个体的“社会定势”。  相似文献   

3.
曾经不断接到家长的电话,都是反映孩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平时家长布置孩子多做些练习,孩子就和家长讲条件:家庭作业书写马虎,家长要求重写时,学生不愿意写;自己的学习用品、房间不愿收拾,丢三落四……家长们不约而同地请求老师帮忙多提醒,说孩子最听老师的话。作为语文科教师,我也常常发现:很多孩子学习缺乏主动性,态度不端正,动手及实践能力差。而他们偏偏对自己又特别缺乏认识,以致形成了坏习惯。  相似文献   

4.
今天在市场与一位家长聊天,她告诉我,她朋友的孩子在某幼儿园,该幼儿园事儿可多了,这个老师怎么样,那个老师怎么样,保育员怎么样……最后又“善解人意”地说:“不过,我觉得咱们三幼挺好的,没那么多的事儿。老师对孩子也好。”听了这位家长的话我不禁感慨万千,她的话虽然没有含沙射影的意思,但在她面前,我忽然觉得脸上一阵阵燥热。其实孩子和家长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杆秤。我们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虽然自己班里的家长当着我的面没说我们不好,但我们就真的那么好吗?平时在…  相似文献   

5.
“我的孩子性格内向,不合群,即使是学习上的困惑,也不敢请教老师。我们做家长的该怎么办?”“我的孩子不知为何特别怕老师。老师,您说我们做家长的如何是好?”这是学校教师在开家长会以及与家长联系过程中常碰到的问题。为师者究竟应该怎样帮助家长正确消除孩子的“惧师”心理?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必须了解孩子。那么,孩子惧师原因何在?一是性格的使然。“惧师”的孩子多属于内倾型性格。内倾型孩子一般表现为沉默寡言、消极孤独,常有自卑自责、思想狭隘等倾向。其症结在于社会交往能力存在障碍,而影响他与人交往的主要问题是由于胆…  相似文献   

6.
从孩子学话想到的我的邻居,近来常训斥他的读一年级的小孩,问孩子为什么说话总带着“这个”。孩子说是跟老师学的。“人从儿童时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他们因模仿而获得了最初的知识”(亚里士多德语)。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学着老师说话,是十分自然的。这件事使我想到,一...  相似文献   

7.
许多初中生反映:“信和日记被家长或老师偷看了,我们需要有隐私权。”家长也不无抱怨:“孩子为什么不听话而倾心于写那些令人担心的日记?”少数老师甚至把学生的“情书”公布于众,以示纪律严明……学习生活中的这些矛盾还真不少。其实,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并不仅仅依靠《未成年人保护法》或打官司,是否还有一些更明智、更策略的心理应对办法?孩子的“隐私”与成人的截然不同,那是一种青春的萌动,是孩子成长中的“烦恼”。笔者曾经接待一位家长,他诉说读初中的儿子因写了一封“情书”给某女生,结果被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严厉批评了…  相似文献   

8.
周六晚上,电话铃响了,是一位家长,她劈头就问:“星期五我的孩子是不是进教导处受批评了?”多年与家长接触的经验,让我深深体会到父母爱子心切,总爱维护自己的孩子,一听到孩子受委屈了就要向老师讨回“公道”,这个家长肯定也是如此。于是我平静地告诉她,她的孩子在作业本上写了一些不文雅的话,我才叫他到教导处,问清楚是怎么回事。家长明显有些不服气,忿忿地说孩子并不是那么说,说教XX科的老师看见他写这些话后,拉起他的衣服,把他扯了起来,还说一些同学经常欺负他,而老师却又相信其他学生而批评他……这位家长越说越激动。  相似文献   

9.
一、中职生主要存在的影响群体和谐的心理倾向和障碍 (一)逆反心理 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主动型逆反心理和被动型逆反心理。主动型逆反心理一般表现为学生有意识地与老师或家长的意愿对抗。如有的学生信奉“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处世哲学,事事处处表现出玩世不恭的心态;有的表现为发泄对老师的不满,与学校作对。被动型逆反心理多是在老师或家长的言行刺激或其它条件直接的影响下,表现出来的与教师和家长意愿相违背的心态。  相似文献   

10.
心意卡     
我们班是寄宿班,孩子一周都生活在幼儿园里见不到爸爸妈妈。因此,孩子思念父母,父母想念孩子。怎样才能使这份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呢?我们便在《家长园地》中开设了“心意卡”。每周一家长送孩子来时,可献给他(她)一个小小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对孩子寄予的希望和祝福,使孩子感到父母爱他(她),仿佛天天跟他(她)在一起。周末时,老师和园长将孩子的表现及对他(她)的祝愿也写成“心意卡”送给家长。这样,家长不仅了解了孩子一周在园的生活学习情况,而且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孩子每时每刻都在得到老师和园长的关心、爱护,家长就更…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篇让人心灵震撼的文章,一个典型的留学生成长案例。它讲述的是中国老师和美国老师在不同时间段对同一个孩子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在这些评价后面家长的心理状态及孩子的成长状态。我在这里推荐给大家。 作为一个母亲,我能感受学生和家长的感受,能理解学生和家长的心。虽然我的孩子在学校是老师一致公认的“好学生”,从未被老师骂过过火的话或有过对孩子伤害的评价。 作为一个编辑,我热切地希望“美国老师说,我以性命担保她行”能被更多的学生、家长和老师看一看,读一读,希望它能感动更多的人和引起更多的人思索。 我要说:我们的孩子都是“好孩子”——但愿我们的老师将这一理念深藏于心中,并时时用不同的言语反馈给我们的孩子,多给他们予肯定、多呵护他们成长中的那颗自尊心;但愿我们的孩子坚信自己,不要被外来的言语摧毁自信,如果有条件,出国走一走,感受一下异国他乡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2.
老师和家长,同样扮演教育孩子的角色,只是老师恐怕要比家长多一份心理负担。因为孩子的危机意识较弱,老师随时担心万一有点儿闪失,如何面对家长?如果家长能体谅老师的这份心,在沟通态度上加以尊重,老师对未来工作也能多一份信心。担当教职重任的老师,应该敞开心胸,排除防卫心理,包容家长对孩子的关切,但是也不能失去立场,一味迎合家长所提出的“过分”要求。例如:“我的孩子会吸吮手指头,希望老师能尽快帮他改正过来。”这种情形如果发生在欧美先进国家,老师会回答家长:“这习惯是你把他养成的,如果你非常介意,请回去帮他改正后再送来。”而…  相似文献   

13.
朱兆斌 《教育艺术》2005,(11):40-42
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心理实验证明:某次智商测试结果,可能使老师放弃了通过平时观察得到的判断,并影响到老师对孩子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对智商测试“成绩好”(事实上不一定好)的孩子期望高关注多态度好,对智商测试“成绩差”(事实未必如此)的孩子期望低关注少态度差,乃至放弃努力。这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被学生感知后又进而影响学生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按】一位家长,为自己孩子表现出的朦胧的“爱情意识”很焦心。今天,我说说对此的看法。光明老师:
  今天的我们(指成人:家长与老师),面对孩子朦胧的爱情意识,持什么态度是首先要弄清的———因为你的后续行为都是根据这态度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上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大人们常常管他们叫“半大孩子”,不要小看这些“半大孩子”,如今的他们,可真是了得。家长拿他们没办法,老师也常感困惑。可你们知道他们的伤心事吗 ?   古人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可能这种观点早已跟不上时代了。“半大孩子”们的那些“伤心事”可真有一大堆呢。我曾做过的一次调查,使我了解了一些他们内心的“疾苦”。   一、不被尊重   得到尊重,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半大孩子”自己觉着已是个“大人”了,对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很在意。他们希望家长、老师把他们当成大人看。…  相似文献   

16.
张献武 《教育》2007,(10S):40-41
前不久,在成都市太平小学,一封家长写给老师的表扬信,却被老师认为是一封举报信,并认为此信是破坏老师和家长关系的“定时炸弹”。为了孩子的成长、成材这个“共同的目标”,老师和家长的关系应该是亲密而融洽的,但现实中却不尽然。老师和家长之间到底存在什么问题,他们之间的问题该怎样解决,沟通之桥该如何搭建……带着这些问题,《教育》旬刊记者近日采访了一些老师和家长,也许,他们的看法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一定启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平时召开家长会,或给家长举办讲座,家长们频率最高的感叹和抱怨就是“孩子不听话”。许多家长都希望心理老师能给他们开一副整治孩子不听话的“速效处方”。  相似文献   

18.
昨天,接到一位学生家长的电话,他请我拿笔记下他的地址或电子信箱———请我把他孩子的“操行评语”寄(发)给他。我问为什么,他说他孩子不肯给他看,所以……我拒绝了他的“请求”,我告诉他,我的“操行评语”不只是写给家长看的,首先是写给孩子看的,孩子看过之后才让家长看。那位家长很不理解。放下电话,我对这位家长又将心比心地换位思考。是啊,以前我也发现过这样的问题:开学时,学生上交“家长反馈意见”时,成绩好的学生积极爽快地交了,上面有让孩子和老师看了都爽心的话;而成绩差的学生不是因为没有让家长签名而磨磨蹭蹭…  相似文献   

19.
参加考试本是学生的事,然而我们却常常感受到:孩子考试,家长比孩子着急。一些家长在孩子“漫长”的复习应考试过程中,心理焦虑表现相当严重。我们一面听着学生说:“我在家几乎成了稀有动物,多喘口气家长都要问个为什么”。一面又听家长无奈的求助:看到孩子晚上十时左右上床入睡,就为孩子“不努力读书”而担忧;看到夜半十二时孩子还在用功时,又担心第二天孩子无足够精力去学习。学校老师讲课多了,家长担心孩子没有剩余时间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但如果老师早放学,让学生回家自习时,家长又责怪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家长的这种失衡心理给正迎接中…  相似文献   

20.
一、新学期开始时。孩子有一种新鲜感或“认生”的不适感,这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此时,家长应对孩子进行因势利导的针对性教育。二、享受成绩喜悦时。家长应在祝贺鼓励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使之再接再励的明确的具体要求。三、感到委屈时。家长应主动以冷静、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去安慰和帮助孩子,使孩子在自然而发的感激之情下易于接受家长的告诫和建议。四、老师家访之时。家长应把孩子的长处告诉老师,同时客观地提出孩子的缺点,切忌单纯地“告状”。五、孩子遇到困难或失败时。家长切不可责备孩子,而应肯定其成绩,同时对其不足之处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