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清末民初是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兴起的重要时期。1892年,郑观应在《女教》一文中呼吁效仿他国,兴办女学;梁启超曾经在《论女学》一文中写道:"欲强国,非造国民不可;欲造国民,非兴女学不可!"这几乎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先觉者的共识。1898年,中国第一所自办女学堂经正女学堂创办。1902年,蔡元培等人创立了上海爱国女学。1907年,清政府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外国教会女学也在中国兴起,女子学校教育在中国历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清末的中国女子教育,是以基督教会的女子学校为发端的。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传教士把教育视为传教活动的附属品,但我们不应忽视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和文化思潮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教会女学的产生,改变了清末中国妇女教育的现状,直接催生了中国近代第一批女子学校。这种影响,显然已经超出了宗教范围。  相似文献   

3.
临夏穆斯林“女学”研究江波,费翔素有“中国小麦加”之称的临夏,近年来又出现了新型的宗教教育机构──穆斯林“女子阿文语学校”,许多妇女和女童到清真寺接受经堂教育,学习宗教知识,阿文、阿语等,被称之为“女学”。“女学”的发展目前正呈上升之势。记得几年前那...  相似文献   

4.
徐敢良 《文教资料》2006,(21):28-29
中国古代虽有女教,但无女学,没有正式的女子学校教育。到了近代,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兴办教会女学,在其启蒙下,妇女的教育权利及其自身价值逐步被国人关注。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缓慢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发端。  相似文献   

5.
晚清西方传教士创办教会学校的目的:一是作为传教的辅助手段,二是传播西方的近代科学知识。教会女学的创办开创了中国女子接受教育的先河、改变了中国人的传统教育观;晚清教会医学校的创办促进了中国西医学教育的发展,为中国培养了早期的西医人才。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是维新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关注女子问题,尤其是女子教育问题。梁启超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进行了强烈批判,他从"宜家"、"善种"、"兴国智民"、"求平等"的角度论证了女子接受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倡要让女子接受新式的学校教育,并身体力行与一批有志之士倡导创设女学,为女子教育的践行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为推动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些对于我们当今开展女子教育的实践仍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是维新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关注女子问题,尤其是女子教育问题。梁启超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进行了强烈批判,他从"宜家"、"善种"、"兴国智民"、"求平等"的角度论证了女子接受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倡要让女子接受新式的学校教育,并身体力行与一批有志之士倡导创设女学,为女子教育的践行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为推动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些对于我们当今开展女子教育的实践仍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近代浙江女子教育是以基督教传教士所办女子学校为发端。教会女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带有“文化侵略”的性质,但在客观上传教士创办女学的实践,直接改变了清末浙江妇女的教育现状,并对近代浙江女子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女学观是其维新改良教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独树一帜。以作新民为第一急务,开民智为第一要义,兴学校为第一政事,办女学“为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女子是可以受教育的,女子需要受教育,要让女子接受新式教育。唯有通过新式女子教育,才能造就智开、平等、自立、宜家、善种的女“新民”,而“新民”的核心素质应该为“民德”、“民智”、“民力”。  相似文献   

10.
经元善是清朝时期上海著名的商人,甲午战争以后,经元善从经济活动转向教育和政治活动,1897年,在上海发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中国女学堂(亦称经正女学堂),经元善把创办女学作为救国强国之计。经正女学打开了中国女子教育的禁区,开女子教育风气之先,其影响和意义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11.
晚清时期,由于女学教育取得了合法地位,女子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她们接受教育后反过来影响当时未受教育的广大女性,这是晚清女子教育的成功之处。表现在社会意识、婚姻观念的变化等。  相似文献   

12.
陈子褒是我国近代广东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倡男女平等教育、小学教育权归于女子等教育思想,他招收士生、兴办女学、编写妇女读物等教育实践活动,在当时教育领域具有先驱者的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对我们当前的女子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经元善兴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新式女学堂,他创办女学缘于诚本思想、爱国意识等思想根源和洋务人才缺乏等「社会根源,经元善的女子教育观和女子教学管理观及其办学实践是对近代中国教育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略论晚清时期妇女自主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一部分女性开始思考自身的处境,要求大力兴办女学,让女子接受学校教育,要求婚姻自主,反抗包办婚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改革服饰等,并在这些方面积极进行活动,以此来要求获得与男子平等的地位,改变自身的处境。这些意识、行为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妇女自主意识的觉醒,从此,一部分妇女开始了谋求自强自主的各种活动。  相似文献   

15.
西方女学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近代 ,伴随着救亡图存的时代召唤与迅猛而来的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而兴起的中国近代女学 ,不是传统女学的自然延伸 ,而是西方女学传入的结果。近代西方女学的传入对中国近代女学不仅有催生之功 ,而且有助长之绩。因此 ,研究西方女学的传入是我们深入认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乃至妇女解放运动的路标和门径。一、西方女学传入的肇端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孕育清末 ,依仗不平等条约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 ,几乎都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经过改良的宗教派别 ,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已不同程度地渗透到宗教中 ,因此 ,《剑桥中国晚清史》一…  相似文献   

16.
教会在华兴办女学之沿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会势力在华兴办女子学校教育是中国历史上很特殊的产物。本主要介绍了教会在华兴办女学的历史沿革,剖析了教会女学为宗教服务的实质及其特征。中还阐述了教会女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期对教会女学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女性观和女子学校教育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其发展特点既受西方女性观影响,也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变革有密切联系。中国近代女性观和女子学校教育互动影响,在中国女性观与女子学校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对今天的女性观与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走向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晓轩 《文教资料》2013,(19):80-81
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妇女的教育一直局限于以家庭为主的女学中。晚清时期.在西学东渐的各种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冲击下,爱国的知识分子在探求救国救民道路时,关注到妇女的受教育权的问题,提出各自的见解。形成不同的女子教育思想。本文对晚清时期女子教育思潮进行探讨,分析了解中国女子教育各时期的思潮观点、贡献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女性教育的跨世纪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没有女校,但有女学的女性教育传统 与19世纪中期开始的近代相比,中国处于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历史要长得多。在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没有专门的女性教育机构,但是以女性为对象的广义的女学却相当发达。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提倡“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形成了不利于女性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环境和主观认识,同时也形成了严格约束女性,对女性进行教化的社会规范与网络。没有女校,但有女学是中国近代以前女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由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女性学校教育的发展常常是在传统势力较为薄弱的地区或  相似文献   

20.
民国前期,妇女解放运动高涨,发展女子教育、提高广大女性的文化素质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北洋军阀政府忙于战事无暇顾及教育,一些民间社团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他们建立各种类型的女子学校,积极参与女学制度改革,并以妇女报刊为阵地探讨女子教育问题,为改革和推行女子教育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