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留学生回国创业组织呼之欲出(本刊驻加记者李谷) 近日召开的“留学生创业与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圆桌会议”,对海外人士回国创业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议由“欧美同学会”、“全国工商联”或“中国侨联”等社会团体牵头成立留学生回国创业组织机构,为更多的回国人员提供服务。 回国参会学者和企业人士界定了新时代国际人才的概念,他们认为,具备国际人才资格的海外人士已不仅是海外留学生,还包括出国的移民人士,他们同样具有高等教育背景和海外技术背景。祖国的繁荣  相似文献   

2.
政策——国家和地方竭尽全力2002年8月,东南沿海18省市留学工作会上,各省教育厅外事处长们异口同声地表示:“留学回国人员子女入学问题是我们的一项重点工作,应该为留学生回国创业解决好这一后顾之忧,留学回国人员子女入学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找我们。”时隔一年,转眼到了2003年秋季入学时节,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曹国兴司长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时至今日,东南沿海18个省市并没遇到此类问题。他说:“从大的政策环节来看,留学生子女入学没有任何问题。各级政府都把这一问题的解决列入到为留学人员回国、为国服务解决后顾之忧,创造一个…  相似文献   

3.
据有关资料记载,中国在清同治以前“时有赴洋学习者,但止图识粗浅洋文洋话,以便与洋人交易为衣食计”。1872年(同治十一年)留美学生的派遣,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正式派遣留学生。这批留学生的派遣有它的社会历史根源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白瑜  段风华 《神州学人》2003,(10):3-3,4-6
2002年8月,东南沿海18省市留学工作会上,各省教育厅外事处长们异口同声地表示:“留学回国人员子女入学问题是我们的一项重点工作,应该为留学生回国创业解决好这一后顾之忧,留学回国人员子女入学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找我们。”  相似文献   

5.
两位好友在讨论“一分钟”与“十年功”的关系. 好友A愤愤不平:“唉,练什么‘十年功’?能有‘一分钟’才是关键.” 好友B云淡风轻:“台下十年功,未必全有机会上台展示一分钟.但没有台下的十年功,就算台上给你一分钟,你又能拿什么来展示?”  相似文献   

6.
国家教委广州留学服务中心最近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就“留学生回国就业、投资创业”问题进行了初步摸底调查,发现了几个新的现象。 立志回国 据调查,近年来留学生回国就业的创业者不断增加,究其原因,主要为几个方面:一是我国目前的留学工作政策宽松,体现了留学人员“来去自由”的精神;二是我国已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新阶段,展出了无限美好的社会前景,为各类留学人才提供了极好的创业和发展的机会。用留学生自己的话说:  相似文献   

7.
媛媛  李涛 《神州学人》2004,(3):20-21
对于刚刚回国的“海归”们来说,摆在他们面前的头等大事无非是找个适合自己的工作,成就自己的回国创业梦想。然而,目前求职场中的现实情况却常常会让他们遭遇意想不到的尴尬,前些年在人们的思维中形成的“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洋’的就是比‘土’的好”的求职定律似乎正在被逐渐推翻。于是,有些人发出了“留学人员过剩和贬值”的惊呼。留学人员果真过剩和贬值了吗?其实不然,海外留学人员完全不必有这样的担忧甚至恐慌。我们在这里选编以下两篇文章,用意就只不过是在提醒广大海外留学人员,国内对“海归”的认识正在逐渐趋于理性,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把他们头上的“洋帽子”看作金字招牌,而是不论“洋”“土”,唯以能力评优劣,以素质论短长。但是留学人员没有过剩,真正的人才永不贬值。回国创业,关键是如何把握自己的心态,找到适合于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论清政府对回国留学生的奖励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有关学者对清末留学生出国的原因、经过及作用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和研究成果,但对留学生回国后所享受的各种待遇问题却很少涉及,即使偶有涉及也往往因资料欠缺而一笔带过。为此,本文仅就清政府对回国留学生所实行的直接、间接和考试奖励等政策作一探讨,以揭示其对清末留学教育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一甲午战前,清政府对数量稀少的回国留学生实行了直接奖励政策。早在派遣留学生出国的初期,清政府对其回国后所受的奖励已做了粗略规定。1871年,在清政府批准陆续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前夕,曾国藩、李鸿章对其回国后所享受的待遇曾规定:“此系选  相似文献   

9.
“留学生”一词系外来词,由日本人发明。早在我国唐代,由于国力强盛,文化、科技发展很快,东边的日本政府就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由于遣唐使是外交使节,不能在中国呆很久,所以日本政府第二次派遣唐使来中国时,还派遣了“留学生”和“还学生”。所谓“留学生”,是当遣唐使回国以后,仍然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而“还学生”则是指在遣唐使回国时随之一起回国的学生。后来,“留学生”这个词就一直沿用下来,现在凡留居外国学习的学生,都称作“留学生”。何为“留学生”?@张胜年  相似文献   

10.
1993年10月,16岁的居涛由南京外国语学校推荐到英国伦敦主教郡的霍克瑞尔中学读11年级(相当于国内高一)。一年交流期满,居涛回国直接上高三。这位“中学留学生”对记者谈了他在英国中学的亲身感受——Hockerill(霍克瑞尔)是一所住宿学校,宿舍楼特别漂亮,房间里有地毯、暖气、席梦思、柜子、书桌。没有什么特殊待遇,与大家住在一起,11年级是四人一  相似文献   

11.
现在,越来越多的“洋家教”正走进普通人的家里。据了解,“洋家教”大多是高校留学生,一般通过家教中心联系服务对象,也有少数通过朋友介绍。位于重庆市沙坪坝的英才家教服务所做“洋家教”业务已有大半年,目前有10名“洋家教”。服务所马老师介绍,“洋家教”教的既有  相似文献   

12.
《留学生》2010,(2):61-61
“留学生”这个词是日本人创造的。 唐朝时,日本政府为了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曾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遣唐使团是外交使节,在中国停留的时间不能过长.因而难以更好地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所以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起,就同时派遣“留学生”和“还学生”。所谓“留学生”就是当遣唐使等回国后仍然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还学生”则在遣唐使回国时一起回国。  相似文献   

13.
《留学生》2013,(6):8-17
教育部近日发布的统计表明,2012年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7.29万,较2011年增加8.67万人,增长了46.57%。如今,超过70%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中国留学生“新回国潮”正在到来。中国正从世界最大的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  相似文献   

14.
1992年前后,我国有一系列新的留学政策先后出台,大批海外留学生相继回国寻找发展的出路。然而,他们回国以后的生活经历怎样,工作状况如何?4月中旬,本刊编辑部赴上海召开了一次了解留学生回国后情况的座谈会。会上,留学生们畅所欲言。现将他们在座谈会中涉及的一些主要问题摘要整理如下,希望对更多的海外学子有所借鉴和启发。 高校及科研单位:缺乏的仍然是经费,一些回国学者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找到了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5.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政府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吸引更多的海外学者回国,采取了一系列引智政策.其中,2008年实施的“千人计划”是目前我国人才引进力度最大的一个项目,引起了海外华人学者的积极响应.到目前,已有1000多人从世界各地回到祖国,大部分进入了高校和科研机构.是什么因素主导了“千人计划”学者的回归,这些学者回归后的学术优势是什么,“千人计划”面临哪些挑战,是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由于没有从日本飞往老挝琅勃拉邦的直达航班,所以得中途转机。大多数人会将曼谷或河内作为中转地点。我自己是在河内住了一晚,当时有越南人一脸不解地问我:“你干吗跑到老挝去呢?”从他的话里可以读出言外之意:“老挝到底有什么会是越南没有的呢?”是啊,老挝到底有什么?这大概是个很好的问题。但就算这么问我,我也无法作答。你瞧,我不正是为了寻找那个“什么”,这才要动身赶到老挝去吗?而这,不就是所谓的旅行?  相似文献   

17.
大牌学生     
莘莘学子做了这么多年,除了满口之乎者也的乖乖仔外,真的,个个堪称大牌。不信,您瞧。(一)大牌留学生留校复读的学生叫“留学生”。喝了几年“洋”墨水,不一样就是不—样。老师对他们,那可真叫体贴入微,关怀倍至,一口一声××。如果要发问: “何时何地?”  相似文献   

18.
问:你认为出国留学能使你获得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答:那要看情况而定了,如果要回来(回国)的话,最重要的就是出国留学的资历了。 问:为什么这样说呢? 答:“出国镀金”的观念似乎已经被批判得销声匿迹了,但事实上它仍然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留学归国的人因为他的真才实学而受到重用的又有几个呢?大部分用人单位还是冲着“留学者”这个头衔来用留学生的。像我们单  相似文献   

19.
《古兰经》上有一个先知唤山的故事。有一位先知,几十年来练就了一身“移山大法”,然而故事的结局却耐人寻味———世上根本没有什么移山之术,惟一的方法是改变自己。先知说:“山不过来,我们就过去吧!”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湖北枝江白洋中学@楚怡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不少新一代留学生归国之后遭遇了就业困惑,甚至一度出现了“海归”变“海待”的尴尬局面。为了给广州8000名留学生打造就业平台,广州留学生服务管理中心新近成立了留学人才配置部,也称为华南(海外)留学人才配置中心,为归国留学人员和企业提供双向服务。根据调查,目前在广州市创业或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超过8000人,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到了约75%,30岁左右或以下的占到40%左右。这些人大多没有工作经验,回国后面对着和国内应届大学毕业生同样的就业难题。广州留学人员服务管理中心主任毛尽忠指出,2004年是广州就业形势最好的一年,实际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