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标新立异二月花”。新闻贵在出新,众所周知。那么,言论要不要新?愚以为,言论更要求新。具体说,从言论的选题、立论、说理乃至语言都要像刚刚采摘的鲜果,甘甜脆嫩。所谓“独家之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原在江苏省建湖县人民广播电台做编辑工作,编稿之余,主要采写新闻和通讯,很少写言论。1991年被抽到县广播电视局做秘书工作后,因到基层采访的机会减少,业余时间只好被“逼”着写言论。二年多时间。共向市以上新闻单位发稿40多篇,用稿率达90%以上。一条切身体会,言论写作一定要标新立异,具体要做到“四新”: 一、留心生活,捕捉新问题。言论是报刊、电台的旗帜。只要我们翻开报刊,打开收音机。就会看到、听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言论文章。以《人民日报》和《新华日报》为例,它们“今日谈”、“人民论坛”、“稚俗谈”、“侃大山”等言论栏目,发表的言论都是社会、读者所关注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从哪里来?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2.
如何写好新闻言论,许多同志都曾论及过,且很有见地。但是,我觉得仅仅在言论本身做文章还是不够的,闭门造车、不接触实际、不深入生活,是写不出好言论来的。陆游在《论诗绝句》中说:“功夫在诗外”,说明生活积累的重要。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也可以说是小言论写作的源泉。我是一名新闻言论的编辑,也是一名热心的作者,近几年来,先后在人  相似文献   

3.
写小言论也要深入采访、这常为有些通讯员所不解。他们认为,写小言论无需深入采访,只要“包包”绕得圆就行。其实不然,从我近几年写小言论的体会来说,写小言论也要做深入、细致的采访。 1986年10月初,各地开始征订第二年的报刊,我到一个扭亏为盈  相似文献   

4.
我与言论     
我是自1985年底正式步入新闻之路的,特别倾向于新闻言论的写作。两年多来,我坚持做到“练”之以恒、笔耕不辍、投稿不止,总算有所收获。至今已在中央及有关省市的50种报刊电台上发表各类稿件250余篇,其中言论稿件占三分之二。我写言论的体会基本上可以归纳为12个字,即:注重投入、勤写苦改、处处留心。一、注重投入。要想多输出,必须多投入。这十个字几乎成为我写言论的“座右铭”。记得我的第一  相似文献   

5.
新闻言论以新闻事实或新闻现象作为评论的对象,它是一个新闻单位的旗帜。回顾从事新闻工作30年的风风雨雨,自感新闻写作难,新闻言论写作更难。但我信奉“笨鸟先飞”的名言,经常深入山区贫困村,和农民一起下田劳动;我也曾下到八百米深的煤矿井下工作面采访;也曾爬上高高的水塔体验生活。有时为写好一篇评论,睡到半夜想到一个好点子、一段好文字也会立即爬起床,用笔记下后才能安然睡去……30年的新闻采访活动,特别是长期从事电视新闻言论写作的实践,不仅使我饱尝了个中甘苦,而且使我得到锻炼和提高。我的体会是:新闻言论要以…  相似文献   

6.
空闲时喜好写点言论,先后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和一些地方报刊编发了不少。平时也有了一些零星感受,这里,就随便谈点体会吧。信息炅通即文章有人问我写言论苦于找不到好题目,写不出新道道咋办?依我看,这与信息不灵有关。好题目不是脑子里固有的,而是来自生活中的信息。如果你觉得写言论不需要像写通讯消息那样非采访不可,关在房子里想点子也可以写出来,那实在是一种误解。写言论也需要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来,我以“沙里迈”的笔名,在省市报刊上发表杂文、杂谈等言论稿二十余篇。有人问我“哪来这么多的言论题目”,我的体会是“体察生活写言论,生活多彩感奋多。”我写的言论稿,涉猎的范围较广,其中有一半是写农村生活的。这是因为,我家祖居农村,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村的情况比较了解。1984年前,我家还承包六亩多地。我既在机关爬稿纸上的“格子”,又要早晚在田间的阡陌上爬那绿色田“格子”。这样,我对广大农民的心理、愿望和要求就相当熟悉。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我写的言论稿时而见诸报端。有人便问我:“写言论稿有什么秘诀?”我说:“打山仗!”“打山仗”在我的家乡就叫吵架。后来,也延用作大声争吵。那么,“打山仗”与写言论稿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9.
新闻采访需要听、看、问、想、写一齐进行,耳、眼、口、脑、手一齐并用。实践中我体会到:“你说我记”的方法不是唯一的采访方法,留心观察有文章。在采访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时一连几天都“跑”不到新闻,而在另一些场合,往往无意中能“捡”到新闻。这就需要采写者时时当有心人,对周围事物随时留心观察。 1985年8月底的一天,我从南通港务局狼山港作业区采访返回途中,行至长江大堤与姚港路连接处,发现一种令人惊奇  相似文献   

10.
张学法 《记者摇篮》2000,(11):30-30
初学写稿的人往往不知写什么,写稿时间较长的人,往往出现还有什么可写的困惑,那么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妙法呢?我的体会是拓宽视野,处处留心。由此及彼觅新闻在采访“此”新闻时,我们只要留心,往往会发现新的新闻线索,你若是个有心人,就会通过这个新线索写出“彼”新闻来。1996年5月,我去建设局采访该局举办的“爱我城建”晚  相似文献   

11.
去年以来,我在二十多家市级以上的新闻单位发表了一百多篇言论稿件,有的还获了奖。有朋友问我:“你的这些言论是怎么‘论’得起来的?”我的回答是:言论稿件和其它新闻稿一样,总得先找个“由头”,这样才可能“说原由、讲道理”,写出一篇言论来。那么,言论的“由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纵观我自己写的这些言论稿,其“由头”有20%是从报纸上“拣”来的,有70%是从生活中“抓”来的,还有10%是顺应时节“变”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生活中,每天都能碰到许多不起眼的“小事”,但只要我们留心,就能从这些“小事”中发现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我写的第一篇言论稿《胡涂乱改要不得》被《解放军报》采用,就是从小事中抓了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新闻体制改革和竞争,越来越多的记者、通讯员对会议采访不感兴趣,报告、讲话、排座次,综合、专访、加花絮,老一套,没写头。此话不无道理,但要从咫尺会场上捕捉到有点写头、能吸引人、并可产生一定影响的“活鱼”来,确实不易。会议新闻不能没有,着眼点是抓新闻。有句话“处处留心皆学问”,引用到会议采访中去——“处处留心有新闻”。前不久,我参加了自治区政协七届一次会议时写的“两会特写”《此“天”当补——一份呼吁加强粮食生产的提案诞生追踪记》作了些探讨。细细回忆采写《此“天”当补》的经过,似乎可用14个字概括:莫言咫尺会场小,留心亦能捉“活鱼”。  相似文献   

14.
如何写好新闻言论,许多同志都曾论及过,且很有见地。但是,我觉得仅仅在言论本身做文章还是不够的,闭门造车、不接触实际、不深入生活,是写不出好言论来的。陆游在《论诗绝句》中说:“功夫在诗外”,说明生  相似文献   

15.
去年,我采写的一篇言论《踢好“后三脚”》被评为江苏省1999年度报纸好新闻二等奖。至此,我写的言论已连续四年在省报纸好新闻评选中获奖。这些言论之所以能获奖,我个人认为,关键在于挖掘出了改革开放中的“闪光点”,从而增强了新闻评论的焦点,最终聚集了评委们的视点。 从深入采访中挖掘“闪光点” 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年代,各种新人新  相似文献   

16.
写言论也和写新闻稿一样,需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找题目。但是写言论与写新闻稿相比还有个得天独厚的地方,仅凭“道听途说”也是可以写出好文章的。一次,有位探家回亲的战友对我说,他的一位同学因一点家庭琐事喝毒药自杀了,死时才20岁。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思索,联系到有些年轻人在高考落榜、情场失意、家庭变故等挫折面前长吁短叹,甚至  相似文献   

17.
几年来,我先后有三十多篇言论在省以上杂志、报纸上刊出,其中有三篇言论还分别被评为省市好新闻奖。有人问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素材可以写言论呢?我认为写言论如同写消息、通讯一样,也需要深入采访,关在屋  相似文献   

18.
宋代著名学家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这是朱熹讲的读书方法.朱熹讲的读书方法,对我们通讯员采访新闻也有借鉴之处.笔者作为一名业余通讯员认为,读书“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我们通讯员在采访新闻报道中,也是如此.我的体会是,心到,就是我们通讯员在采访中要作“有心人”,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处处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新鲜事,一旦发现有报道价值的新闻线索,就要穷追不舍,决不放过.如1995年春,我因公下到几个村、组时,听到不少村、组干部群众反映,有的包村蹲点的国家干部文到名到人不到,还有的蹲点驻村干部工作漂浮、纪律松驰、嘴馋手长等.针对基层干部群众的反映,我认为带有普遍性,值得报道.于是,就写了篇带言论性的稿件,先后被《湖北日报》、《湖北农民报》、湖北电台、《襄阳报》等采用后,读者反映很好.“处处留心皆学问”,这话有道理.当通讯员只要处处留心,事事在意,就有写不完的好新闻.1995年度,我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留心采写各类新闻稿件50多篇,被各级报刊采用30多篇.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言论”成了报纸和报刊的热门货。各种报刊登“言论”的形式多了,有“议大事”的,有“拉家常”的,有讲“知心话”的,也有“议党风”的。写言论的人也多起来了,不光专业新闻工作者和理论界的专家写,业余通讯员写言论的也为数不少。我也喜欢写  相似文献   

20.
平时,和一些同行谈起小言论的写作,言谈之中,有人常流露出一种此乃雕虫小技,不须费大劲的看法。这真是看人挑担不吃力,事非经过不知难。据我的亲身体验,言论虽小,也须掏出全力才能写好。报刊上的小言论,常以“偶感”或“随笔”出现,实际上,说“偶”非偶,并不是作者在写文章时,随便或偶然凑合出来的。我自己深刻感到,要写好一篇小评论,首先要有丰富的知识。但有人却觉得,写小言论不过是点滴之学,尺寸之见,不是博学者的弄武之处。我认为,单凭一点浅见寡闻或寻常说教,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情理交融的好文章。而要想获得丰富的知识,广览博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