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婴 《视听纵横》2002,(5):83-84
我是浙江电视台社教部《帮助》栏目的一名编导,从《帮助》栏目开播之日起就一直和社会上处于弱势的困难群众打交道,以前曾做过农村栏目——《田野的风》,主要也是侧重于人物类的节目。我觉得在这类节目中,人物采访是节目成败的关键。其实在一般的电视节目中,都离不开人物采访,尤其是以人物命运为主线的节目中,更要进行大量的人物采访。因为从知情人物或新闻人物那里获取的新闻材料最直接,最具体。但是我们平时也会发现有些人物采访空洞、套话,缺乏深度,似乎说不说都没什么太大关系。这样的人物采访不可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到底怎么样的人物采访才能吸引人呢?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能揭示人物内心真实情感和想法的采访,以及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采访是最有魅力的。在形式上,电  相似文献   

2.
崔云 《传媒》2015,(4):53-54
在采访过程中,对人物的专访常常是“重头戏”.让采访对象放松、自如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是关乎采访真实性及可读性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笔者认为,在采访过程中,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才能保证人物采访的成功. 做好访前准备 “每一次采访之前都要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意大利著名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如是说.因此,人物专访之前,要做足准备工作,包括对被采访者从事工作的专业知识进行了解,避免采访时问一些外行话.  相似文献   

3.
王璟 《视听纵横》2009,(4):107-108
做电视节目,少不了要采访形形色色的人,尤其是人物访谈类的节目和故事类节目,所采访的对象不是名人就是有故事的普通人,两者的共通点就是:他们都是有特点的人。  相似文献   

4.
人物通讯采写中,人格美是确定采访对象是否值得报道的首要因素:真实美是人物通讯采写中美学特质的核心.这是选择确定人物通讯采访对象的两个必备的美学特质。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人格美与真实美的契合就是要求记去真实地写一个好人.显而易见,在这个层次上很难写出能产生广泛、强烈共鸣的人物报道.因为人格美和真实美在现实中很容易达到,也是采访的基本要求,人物报道应该具有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采访是记者最基本的工作.在众多的采访题材中,人物采访相对复杂,采访的尺度也不容易把握,采访前不仅要做非常充分的准备,在采访过程中和采访结束后都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环节.  相似文献   

6.
赵倬 《中国传媒科技》2012,(24):243-244
所谓人物访谈,其实就是比较有深度的专题性报道形式,当前,我国的电视节目形式越来越多,而人物报道已经在电视节目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这类节目对于记者的要求比较高,在传播意向、报道内容、专访形式、采访方式、问题设计、提问技巧、表现元素调动等方面都应该是记者进行统一考虑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视新闻节目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在电视节目的采访过程中,记者以第三人称,站在公正客观的角度上对新闻事件的有关人物进行采访,是记者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体现。要求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语言技巧,对新闻报道中的人物进行感情上的引导,制作出有价值,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内容。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许多电视台相继开办了人物访谈类节目.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和专家的肯定。要办好人物访谈节目需在多方面进行努力,但其中节目的选题或者说选取什么样的被访者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节目中的人物是否有新闻性?人物是否有特色?人物会有哪些精彩的生活片段和人生感悟等,这都是编辑、主持人首先要费心思索的问题。笔者常常听到地方台的同事发出一些感慨:”与中央台所处的层面和所涉及的报道范围相比,地方台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遴选出那些名人、要人.成功人士或者是有新闻价值和特色的普通人呢?如何使选取的人物有故事性而吸引受众?如何将人物访谈节目选题的视野进一步拓宽呢?“近两年笔者在地方台编辑、主持60多期人物访谈节目.从中深切感悟到:办好人物访谈类节目.主创人员一定要做个有心人.要在茫茫人海中去慧眼识珠.沙里淘金。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地方台人物访谈类节目的选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在此.笔者愿真诚地与媒体同仁交流。  相似文献   

9.
我喜欢做电视人物专访,更喜欢将自己情感与人物采访融为一体的感觉,要完美地将传媒意图和观众视觉有机结合,需注意六个问题。1、介入要提前重要采访往往由制片人牵头,围绕主题准备采访提纲,遇到临时性人物采访,  相似文献   

10.
电视人物专访节目按照入手点的不同可大致划分为三类——以人物为入手点,以事件为入手点和人事结合的人物专访。无论哪一种具体类别,人物专访节目的落脚点都是人。通过合理有效的节目架构,辅以主持人的提问技巧,层层剖析和挖掘新闻人物,为观众最终呈现出立体、丰满、真实的人物形象是所有人物专访节目的目标。本文从节目的先期准备、节目现场的构建手法、话语策略、节目架构等方面研究电视人物专访节目的策划框架。  相似文献   

11.
姜荣  张峻 《视听纵横》2002,(5):85-85
我们在做人物专题片的时候,要花很大的时间和精力琢磨怎样与采访对象交流的问题。如何才能够使采访对象自然地袒露心扉,流畅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从而达到人物生动、形象的目的,使之成为典型的“这一个”,是我们每一个手持话筒的电视采访的必修课。通常,在正式的采访之前,编导要与采访对象做一次甚至几次的交流,或使用电话访问,或是面对面的交谈,从谈话中初步对采访对象做一个判断,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一般来说,通过几次的预先接触,采访对象是一个什么样性格的人,有怎样的兴趣爱好,都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镜头前的访谈就可以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2.
人物访谈类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洁 《新闻采编》2006,(3):46-46,35
人物访谈节目属于电视访谈节目的一种,是主持人与专门的采访对象就一定的主题在特定场景进行谈话的一种节目形态,一般是事先约定的、比较从容的、对专人进行的专题采访。人物访谈节目的对象往往是有新闻价值的人,比如国际政要,劳动模范,体育、演艺界明星等等各界比较突出、比较  相似文献   

13.
余昌顺 《视听纵横》2004,(6):118-118
电视采访由于其依赖设备的程度较高,我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与被采访对象进行触膝般的交谈。我们不是为交流而交流,需要用摄像机记录这种交流,并使这种交流符合“我们的要求”。庞大的采访设备是对“场景”的一种破坏,被采访对象面对它多少会产生拘谨,如何将这种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是我们电视记,尤其是社教节目的电视记需格外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在人物采访中这个问题显得特别突出,怎样才能使人物处于“自  相似文献   

14.
葛蕾 《东南传播》2013,(6):70-71
电视人物专访按照主题可以分为个性类人物专访、话题类人物专访以及事件类人物专访三种类型。其中事件类人物专访是指针对某一时间段发生的某个新闻事件,为了了解事件的深层原因、还原新闻真相,主持人对当事人或其他相关者进行采访的一种节目类型。事件类人物专访与调查性电视节目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侧重的是通过对人的采访来还原事件的本质。为做好事件类人物专访,笔者从选题、采访对象、主持人的采访水准以及场景布置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施世奇 《视听界》2013,(3):103-103
1.前期准备 访谈前做充足的准备,尽可能找到与之相关的资料,这是节目成功的要素之一。人物类访谈,必须准备好人物背景等资料,对采访对象有大致的了解,使提问、交流有的放矢;话题类访谈,必须熟记与话题相关的资料。财经节目经常会涉及到政策条款,要预先学习。比如今年4月《新@财经》做的一档春季房展会的访谈,说到“国五条”对二手房市场的影响,主持人应该知道“国五条”的内容是什么,并延展到之前出台的“国八条”的内容,为什么现在要推出这个政策,只有把这些都弄清了,才能与嘉宾站在同一层面,继而深入地交流。在录制之前,主持人要熟悉策划方案,与编导探讨脚本,  相似文献   

16.
人物访谈节目是一种以交谈和问答的方式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人物选择带有定向性、传播意图十分明确的专门访问。下面笔者将从采访全过程各时段就人物采访的基本规律及其重点注意问题和技巧加以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7.
新闻人物.是备受媒体关注的人物。也是社会上影响较大的人物。及时关注和报道新闻人物的社会活动,也是新闻媒体的一个重要任务。要写好新闻人物,特别是人物特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要深入了解新闻人物的社会环境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更要了解人物的个性特征。因为人物特写的报道客体是人,无论其地位有多高,经历有多么神奇,但毕竟还是一个普通的人——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性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孙莉 《新闻世界》2011,(2):37-38
《面对面》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人物专访节目,以人物解读新闻,在我国电视新闻人物专访中具有旗帜地位。本文试以2009年12月27日《面对面》的柴静专访卢安克这一期为例,从真实再现人物生活情境、选择恰当采访方式、电视叙事编辑技巧等方面论述其是如何做到对节目的恰当把握的,同时指出电视专访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相应思考。  相似文献   

19.
倪恩泉 《视听界》2006,(2):96-97
广播人物报道目前主要有两类:一是人物新闻,以消息的形式报道典型人物;一是人物通讯,以专稿形式报道人物事迹。前者大都在新闻节目中播出,后者在专题节目中播出。由于用处和采访要求不同,两类人物报道写作的创新突破点也就不同,但基点是一样的,就是要“三贴近”。一、人物新闻的创新广播新闻节目总长度一般在20分钟到30分钟,这就决定了典型人物报道的长度一般控制在3分钟左右。用3分钟左右时间写活、写像、写好一个典型人物相当难。与人物通讯相比,它就是一个“瞬间的艺术”,通过小片断、小浪花来反映人物,使之成为超越时间、引人思索的“长…  相似文献   

20.
人物访谈的采访一般都是在记者与被采访者的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完成的。但随着电话、邮件等通讯方式的兴起.一些非传统途径的采访方式给人物专栏的采写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