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雅理念下的媒介素养教育:促进人的终身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身处当今媒介发达时代,选择和接触媒介、解读和利用信息的媒介素养,已经成为现代人终身发展的重要素质和生活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只有对教育理念进行本土化的反思和借鉴,才能真正做到关怀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实现促进人发展成长的重要目标。以体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博雅理念为指导,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促进学习者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2.
身处当今媒介发达时代,选择和接触媒介、解读和利用信息的媒介素养,已经成为现代人终身发展的重要素质和生活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只有对教育理念进行本土化的反思和借鉴,才能真正做到关怀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实现促进人发展成长的重要目标。以体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博雅理念为指导,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促进学习者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明 《教育与职业》2007,(20):173-174
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精髓为理念核心的新儒家管理模式的存在与发展是有其相当深厚的历史渊源的.孔子以其"仁学、礼法"的哲学思想论述了"高层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管理"思维,文章通过对孔子管理思想的分析,探讨了其对现代学校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诚”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可看作儒家思想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灵魂;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杜维明,近年来积极倡导“成人”的人文教育理念,并以“诚”的传统精神做理论上的依托;他以“终极的自我转化”为核心的求“诚”(教育)观,强调以自我道德意识的提升作为教育的根本属性和首要关切;这一独具特色的思想,对于工具理性支配下的当代中国教育之片面追求实效的功利主义倾向,以及当代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有着毋庸置疑的纠正意义,对于当前的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小组学习和讨论”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要求采用的新的教学形式,是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的重要体现,它在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和创新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通过追溯“小组学习和讨论”这种教学形式的演变和形成过程,突出了其在教育思想和理念转变上的重要意义,同时也着重分析了“小组学习和讨论”在课程教学中强化学生参与性学习、建立直接环境、理解媒介信息形态、激发和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社交网络背景下,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感染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需要。本文针对当前新媒体时代对高校辅导员“媒介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教育部推行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和专业化、职业化工作发展理念的实际情况,对影响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界定了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内涵,提出了高校辅导员ROAESS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确定了提升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模式和方法,为高校辅导员占领教育新阵地,进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进网络、进眼球、进头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修己安人”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主线,其中,“修己”体现了终身教育思想,“安人”则蕴涵着教育的全民普及理念。“修己”是完善自我价值的必要条件,并且终身都要坚持。“安人”是道德高尚的君子通过从政和教育实现教化他人,“安人”是教育普及、全民素质提高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仁学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含有十分丰富的价值论资源,对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仁学思想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以及对人的德性发展的思考,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小康及“中和”思想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思想资源;整体主义、大同思想、生命精神等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内核: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儒家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美学思想体系庞大,“立美育德”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国维“立美育德”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理论来源:一是道家和儒家思想文化的濡染,二是对康德和席勒美学思想的吸收。王国维在分析美的重要性基础上提出,应该建立独立的美学,通过美的熏陶和感染,发挥其对个体道德品质和完整人格发展的重要作用。“立美育德”思想提示我们,当前学校教育一定要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可以通过直接的美育进行间接的德育,可以在对美的欣赏、鉴赏和创造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完整人格。  相似文献   

10.
“仁学”思想是孔子儒学的核心,它在各个时代和领域的影响都异常深远,它是现代以人为本思想的渊源。本文从传统文化精华孔子仁学思想中汲取宝贵营养。寻求服务于当代高校后勤人员管理的积极因素。系统阐述了孔子仁学思想在高校后勤人员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美育三个维度中感性教育是美育的基本意义,也是其根本特征。创造教育和人格教育是感性教育的展开,创造教育是美育的时代命题,人格教育是我国丰厚美育传统的现代传承。现代美育观是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基于全面发展教育的理想,关注受教育者人性的完满和身心健康,显示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的真谛。现代美育观历史性地充分肯定人的感性素养本身对人生存与发展的本质性价值,由此生发出教育观念的崭新维度。现代美育观认为道德成长需要感性素养做基础,对提高人们对人道德成长规律的认识、提高德育成效具有深刻启示作用。现代美育观揭示了人的感性素养发展的特殊规律,丰富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认为以艺术教育为主体的美育对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发展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现代美育观对丰富和深化当下教育观念、克服工具理性对教育的消极影响、纠正教育实践的某些偏差,具有独特而深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媒介素养教育是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术界讨论的热点,然而其中的大部分讨论主要还是处于对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的介绍与分析层面上,很少对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进行本土化的反思,本文通过从法律理论、新闻理论、教育理论三大角度反思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理念,指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应做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提出要全面、正确认识媒介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坚实起点,并强调现代教育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当前的时代是一个视觉文化大行其道的时代,电子媒介正在逐渐取代印刷媒介的地位和影响力,随着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引入,素质教育对影视素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它既承担着如音乐美术等传统艺术教育形式的美育功能,又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旨在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和艺术修养,还应该培养学生批判地吸收影视传媒信息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利用影视媒介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二十多年来,普通高校影视素养教育虽然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数到普及的飞跃.但由于中小学影视教育的不发达及高校教育资源的紧张.其发展依然面临着不少瓶颈.  相似文献   

14.
“以美育德”思想在中国发展历史悠久,自中国古代就已经产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美育与德育是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美育德”契合于大学生个体发展的现实需要,促进高校大学生完善健全人格,深层涵养大学生道德情感和情操,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媒介认知与媒介素养,已经成为高校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当务之急。当代大学生对自身的媒介角色仍然定位为“受众”,媒介素养不足主要表现在理论知识和道德观念两个方面。高校要高度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将其纳入通识教育的内容,通过系统的教育,让大学生掌握媒介素养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媒介信息的鉴别、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16.
儒家教育思想作为儒学的精髓,与我国电大开放教育密切相关。电大开放教育彰显了儒家有教无类的理念,诠释了儒家终身教育的思想;儒学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给予电大现代开放教育以智慧的启迪。探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教育和以开放教育为特色的电大现代教育的契合点,对电大的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即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新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呢?这里结合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审美教育又叫美感教育,简称美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以仁学为基础的美学思想和美善结合的美育思想,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它更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  相似文献   

18.
国内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具有很明显的“保护主义”色彩,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媒介素养教育很难获得成功.根据媒介素养教育的本质属性以及其历史发展的轨迹,视觉文化为导向的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了必然的选择.视觉文化内涵促使媒介素养教育从根本上摆脱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立,消解了“保护主义”存在的基石.由于国内视觉文化还未成为主流文化,必须选择有价值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彰显地域特色的、能够适应教育规律的视觉文化内容进行整合与建构,才能使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9.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步并不是最早的,但是却在后期实现超越式发展。伴随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美国经历了从“媒介素养教育”到“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的转变,其中蕴含着社会情境、学习科学、意识形态的三重逻辑,并在国家话语意旨和学术话语转向两个层面呈现出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的创新性解释。在跨世纪的流变过程中,其教育理念也由单一保护主义到超越保护主义,产生了赋权性转变。在话语分析视野之下,纵览美国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科学理性、经济理性、制度理性及价值理性分别发挥着基柱、动力、规范、携领的重要作用,并且其融合发展路径呈现出顺序差异性、相互渗透性、深度交融性。  相似文献   

20.
儒学作为中华璀璨文化的重要组成,其深刻的思想体现了中国民族性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由来。百年大计,教育第一,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研究孔子、研究儒学,对于开辟当代大学生思想精神新境界,提升高校道德教育水平意义重大。“仁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具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其中包含了对“人”的认识,无“仁”不人,“仁”是人的一种固有的本质,“爱人”的行为是“人”本性的外化,“行仁”“成仁”则完美诠释了生命价值。儒家“仁学”深邃的德育思想,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