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读往来     
《对外大传播》2007,(10):4-4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市委外宣办杨荣江作为一名外宣工作者,我很喜欢《对外大传播》这样一本针对外宣工作、理论探讨和外宣实践相结合的杂志。杂志在栏目设置上能够给读者提供很多的信息,比如对外交往的信息、外宣工作的信息,并且在这些信息之中还突出重点工作和主题工作,很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2.
2015年是中国一系列内政外交战略布局与落实的起步之年,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编制之年,对本年度中国对外宣传进行梳理具有重要意义。从过去一年的外宣重点看,反映出中国对世界的一个期待,就是希望外界能够"读懂中国"。因此,如何把握大势、统筹谋划外宣议题,如何把握外宣规律,如何把握时度效,成了全年外宣的主题。通过观察2015外宣,也能一窥中国之变,凭借对议题更准确的把握、更明确的定位,以及更积极的实践,让世界有了较为丰富的途径了解中国道路、感知中国理念,使中国的国家形象越来越丰富、立体。而2016年,需要继续围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坚持国际视角、中国立场、全球站位,创新宣传方式,调整传播结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3.
踏上自强之路的中华文明古国在新时期发出“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心声。外宣工作就是一项文化传播工作,但外宣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化传播,如何更好地让世界了解中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这是我们外宣部门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本文试图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探析文化传播中存在的“误读”与“虚构”现象,并由此确定我们的外宣策略。  相似文献   

4.
为加大吉林省在欧洲各国的宣传推介力度,推动吉林省与欧洲主要华文媒体的新闻合作,我于2005年11 月27日随吉林省新闻代表团赴英、法、西班牙等欧洲国家进行了为期 16天的访问活动。此次出访,不仅和英国无线卫星台、法国《欧洲时报》、西班牙《西华报》、《侨声报》等欧洲媒体达成了新闻合作协议,而且也让我对欧洲几个主要国家的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让我对进一步做好外宣工作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外宣的目的不外乎是让受众增进对推介内容的了解,从国外的角度说。此次登上欧洲大陆,我便成了受众,以一个外宣对象的身份对比欧洲国家与我们的外宣工作,让我深有所得。  相似文献   

5.
外宣是我国外交和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对外关系的迅速发展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如何让国际社会更加客观、准确地了解中国,始终是值得我们外宣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我在外交部长期从事对越关系事务,先后四次在我国驻越南大使馆工作,共达18年之久,经历过中越关系的风风雨雨,对不同时期的外宣工作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至今回想起来仍感触良多。——作者  相似文献   

6.
编读往来     
《对外大传播》2007,(12):4-4
重庆市委外宣办廖明我很幸运在一个特殊的时刻接触到《对外大传播》,暂别大学三尺讲台,参与到外宣工作中,本是略感陌生的领域因为细细品读了一本又一本《对外大传播》让我格外地对外宣工作充满敬意。在卷首语中,我总能找到一种仰望天空、俯瞰大地般的国家情怀。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在让中国了解世界的同时,也应该让世界人民看到真实的中国,听到中国的声音,并使这个声音日渐强大起来。这不仅是政治宣传的需要,而且具有现实而长远的经济意义。近来,随着韩剧和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热播,引发了笔者一些思考,希望能为中国外宣事业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启示。自从1993年中央电视台引进第一部韩国电视剧《嫉妒》开始,中央及地方台相继推出了大批颇受中国人喜爱的韩国影视剧。其影响力已经超越了文化本身的内涵,不仅深刻改变了韩国人在世界上的形象,更给韩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据了解,仅2001和2002…  相似文献   

8.
《对外大传播》记者有幸在 “2005年全国外宣工作会议”上听 到了中国驻日大使馆文化参赞黄星 原先生的发言,很受感动。他说: “每当我们的外交工作处于最困难 的时候,总有一个坚强的臂膀在我 们身旁,这就是国务院新闻办的同 志。”那一天,与会的外宣工作者深 切地感觉到外宣与外交之间的关系 是如此之近。《对外大传播》两次与 东京电话连线,交流中更使人感受 到作为外交官的黄星原对外宣工作 者的殷切期待……  相似文献   

9.
张楠 《对外大传播》2010,(12):47-48
在当今对外宣传领域中,随着科技不断革新,新闻与文化传播的形式与途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众多形态各异的外宣载体和成熟有效的外宣模式已为渴求让外界知晓的我们搭建起广阔的平台,然而如何整合有效资源,围绕一条主线,开展形态多样、产品丰富的外宣活动,将单纯的“新闻事件”,转化为“事件营销”,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目标开启新征程。外宣战线贯彻十九大精神,就应思考和探究,外宣工作如何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何把握新时代对外宣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如何争取新时代外宣工作的更大作为?新时代为外宣工作创造了新机遇,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风景好,世界乱象多;中国在路上,世界在路口;中国新时代,世界新愿景。新时代也对外宣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我们葆有对外宣介十九大精神的热度,秉持从容自信的态度,保持大大方方讲中国好的风度,增加议题设置的锐度,转换回应外部关切的角度,把握展现真实、立体、全面中国的尺度。新时代的外宣工作更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要深入学习领会新思想,要始终把握外宣主题,要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要加强外宣经验交流互鉴。进入新时代,对外宣传工作地位更加重要,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光荣。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抓住机遇、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外宣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2013年是中国新闻对外报道值得关注的一年。这一年,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对外宣传工作做了重要阐述。他要求外宣媒体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外宣战线的从业人员来说,这既是勉励又是鞭策。年头岁尾之际,回溯一下这一年的对外报道,深感压力、挑战与攻坚时刻相伴,如何让外宣媒体的中国声音更有分量是非常值得思考的议题。  相似文献   

12.
2005年春节过后,一个神奇的人物——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开始在中国的各个城市活跃起来,进行签名售书、演讲、座谈。前一段时间,笔者曾对有效开展民间外宣的问题进行过初步探讨,与到访吉林的库恩博士的相处让笔者意识到,库恩正是进行民间外宣的优秀典型案例。他不是我们的外宣工作者,没有宣传中国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在宣传介绍中国方面却发挥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这里我想就民间外宣资源中的一种,即民间外宣人力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希望能对我国民间外宣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突出特色,谱写地方外宣的主题歌特色是地方对外宣传的生命。所谓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先”的独特优势和鲜明的个性。各地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状况等各不相同,正是这些不同,使此地有别于彼地,构成了地方优势,包括本地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文化遗产与地方文化,建设成就与精神风貌,民俗风情与地方珍闻奇事,名特产品和各种资源等。地方外宣作为总体外  相似文献   

14.
让世界了解中国什么?世界想了解中国什么?怎样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这是电视外宣节目制作所面临的问题。让世界了解中国什么?这是一个政治问题。江泽民同志去年9月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新闻舆论单位一定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电视外宣是党的整个外宣工作的一部分,应该比对内宣传有更强的政治意识,要牢牢把握住导向,把中国的形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是我党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也必将对国际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作为一名十八大代表和外宣机构的负责人,我对能够亲身见证这一盛事深感自豪,对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对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满怀憧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16.
1991年7月至1992年5月,我分3次到长江三峡进行了徒步采访。这是我到《人民中国》工作以来,继80年代初骑自行车采访京杭大运河后第二次进行这种带有点刺激性的旅行式采访。我不是一名旅行家,作为从事外宣工作的摄影记者,利用骑车、徒步等形式无外乎是为了采访到新、奇、特、深的稿子。  相似文献   

17.
编读往来     
《对外大传播》2007,(8):4-4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外宣工作者,看到《对外大传播》后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没想到外宣领域有如此兼具广度和深度的专业刊物。如谈到对外传播的意义时,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说:“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我有机会到西欧的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摩纳哥走了一趟。结合自己所从事的外宣工作,我在访问过程中特别留意我们的外宣刊物在西欧的发行情况及其影响,了解当地有关人士对我外宣品的反应、  相似文献   

19.
做好发行工作由于外宣品具有信息资料、礼品和商品的多重特性,因而它也同时具有宣传性、公益性和商品的属性,因此我们一方面努力做好外宣品的发行、赠送工作,另一方面又让某些外宣精品进入市场。 (一)配合重大涉外活动,做好外宣品的赠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一般人都称 “外文局”,这是一家中国规模最大的外文出版 发行机构,每年以20种语言文字出版向世界出 版两千多种图书。 2004年本刊第二期“总编手记”栏目中,我 们刊登了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撰 写的《外文图书出版向对象国靠岸》一文。文 章刊登之后的三四个月中,在编辑部收到的信 息反馈和读者调查表中,此文一直高居最受读 者欢迎的文章前五名。作为从事外宣工作的记 者,我们能够理解读者的这种心情,他们迫切 地想听到外宣的声音,想知道那么多的外宣成 果走出国门之后,进入对象国取得了怎样的效 果,目前我们还存在哪些问题? 于是,当法兰克福书展落下帷幕之时,我 们再一次采访了黄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