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情感存在一些异化现象,表现为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对他人生命的漠视、对异类生命的摧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社会的变迁导致大学生生命情感的失落,学校教育忽视大学生生命情感的培养,家庭环境及教育不良造成大学生生命情感的荒芜,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是生命情感异化的温床。  相似文献   

2.
运用SPSS16.0,对近十年100名大学生生命危机事件进行频次统计和卡方检验.研究发现,大学生生命危机事件的发生不存在性别差异;大三和大四是生命危机事件易发的年级;跳楼是生命危机事件发生的主要方式;教学楼和宿舍楼是生命危机事件发生的主要地点;5月份是生命危机事件的高发时段;情感挫折是生命危机事件发生的首要原因.为了预防生命危机事件的发生,应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生命技能训练,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强化对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的管理,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和创业培训.  相似文献   

3.
吴磊 《文教资料》2009,(23):184-186
关注生命是当今教育的价值取向,实施生命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当前大学生的生命意识较为淡薄.本文从生命认知、生命情感、生命能力、生命发展等四个层面,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体系逐一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生命观调查及对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生命情感冷漠、生命幸福感降低、生命价值观迷茫、生命责任务实化等异化症状开始出现。本论文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被试者包括我国东、南、西、北的四所高校大学生,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来深入且全面了解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综合幸福问卷>对江西省4个高职院校566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负性情感上显著高于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在生命活力上显著高于小城镇和农村.来自农村男性大学生在负性情感上显著高于其他成长环境的女性,不同年级在负性情感和生命活力上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对大学生生命教育进行研究和探讨,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生命教育既是保证大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性以及灵性得到全面均衡地发展,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把握生命真谛,努力成才的应有之义,是使大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迫切需要和有效之法;同时,还有助于为高校生命教育实践提供借鉴.本文从热爱生命、涵养情感、坚强意志等三个方面探析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一、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缺失及原因 1.道德情感缺失的表现道德情感作为一种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内驱力量,对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关乎其生命价值和生活幸福感,影响其道德境界和社会认同。但是,当前大学生的情感问题以及由情感问题引发的事情时有发生。部分大学生情感冷漠,缺乏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的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27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生命观包含的内容较广,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大学生的生命观主要由控制、过程、情感\死亡认识、价值和处世5个维度构成;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城乡和学习成绩状况5个变量上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持积极向上的看法,追求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然而结果也显示,部分大学生在生命观上持有相对消极的看法.因此,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针对性的生命教育,培育其生命智慧.  相似文献   

9.
胡月  许畅 《教育探索》2022,(9):64-67
对新时代大学生开展生命道德教育至关重要。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生命道德观培育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有助于激发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生命道德观培育的目标,由生命道德认知、生命道德情感与生命道德行为等三个要素合力作用实现。本研究结合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开展体验式生命教育、感恩生命教育、积极生命教育,旨在厚植大学生生命道德意识根基,激发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生命耐挫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0.
“90后”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心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分"90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情感淡薄且了解肤浅,共产主义理想模糊,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认同感较差,对高校思政课有抵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思政课必须创新思路。首先要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其次要注重人文关怀;第三要切实改进理论课教学方法;第四要上好社会实践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思政课对"90后"大学生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11.
爱情是大学生人格发展与成熟阶段的重要内容,对其人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探索大学生的爱情本质对于帮助其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质与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爱情类型学的角度探索出了大学生的27种爱情故事类型、核心内涵及其特征,并进行了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回答了“爱情的三大疑问”,从中对大学生的爱情本质特征做了较全面、深刻的分析,有助于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者更加科学地认识爱情、理解爱情,提升心理咨询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素材,在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将古典诗词恰当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培养高职生的爱国情操,有利于塑造高职生的健全人格,有利于引导高职生正确的婚恋观念,有利于高职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3.
加强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有助于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助于大学生自觉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把握社会主义道德标准,指导道德实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爱国家、爱人民,爱自己的高尚情情操,有助于大学生区分善恶、分辨是非的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修的课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学生恋爱价值观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大学生恋爱价值观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1)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亲情感的温暖、理解(FF1 MF1)与打学生恋爱价值观的情感性、婚姻性、消遣性有显著正相关;(2)父母亲的过度保护、过分干涉(FF3,FF6,MF2)与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的功利性有显著正相关;(3)父母亲的惩罚、严厉(FF2,MF4)与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的性爱性、情感性婚姻性都有显著负相关;(4)父母的拒绝否认(FF5,MF3)与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的婚姻性有显著的负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恋爱价值观有一定相关,父母应该重视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帮助其形成积极良好的恋爱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论教师之爱的特征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之爱是教师在教育情境里促进学生生命元素整体发展的一种积极情感表现,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爱的教育,其特征是审美性、发展性与教育性;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正确认同、促使学生勇于实践、帮助学生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16.
试论高校大学生的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归宿,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审美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与审美情趣,开展审美教育也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自觉地追求并达到美的人生境界,加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同时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7.
高校音乐教育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资源,是对大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等教育的审美提升与功能整合,其宗旨只能是以人为本及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古代的音乐教育思想值得借鉴,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育理念及途径有益于当代且启示未来。高校开设音乐选修课,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激发其音乐情感、启发其音乐理解,不仅是课程得以成功的保证,而且是落实音乐教育宗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旅菲闽商施子荣经商之余一直致力于古诗词的创作,以独到的诗心慧眼记录和提纯生活中的美,诗歌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沉厚,始终贯穿着心系家国、怜世悯人的儒者之风,呈现出温柔敦厚的彬彬之态,充分反映了诗人以诗品铸人品,以诗魂铸灵魂的诗教用心。作为民间文人,施子荣的诗歌创作难能可贵地保留了儒家传统的文化生态,堪为儒家诗教在民间弹奏的正声。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与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恋爱和婚姻是人一生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人生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定。而当代大学生是承担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这一艰巨历史任务中至关重要的一代,加强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是大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客观要求,是各个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当代大学生的婚恋心理现状,旨在加强对大学生爱情婚恋观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文明的恋爱观。  相似文献   

20.
生活在物质至上的时代,科技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精神教育却越来越被冷落。当下的教育忽视学生的精神塑造,易导致反精神教育的盛行。精神教育的实现需要具备四个基本条件:教师应在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关注学生的精神发展;大学教育在保证学生自由学习的同时,还应给予教师教学的自由;精神教育需选择经典文化作为教学内容;师生间的爱贯穿前面三个基本条件及精神教育的始终,是其实现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